加载中…
个人资料
晨雾
晨雾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262,158
  • 关注人气:80,5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望清华大学做出表率来

(2011-11-29 21:35:07)
标签:

晨雾

清华大学

高校

教育

于涵

分类: 晨雾原创

希望清华大学做出表率来

 ---- @于涵THU主任的微博对话

 

晨雾 /

 

    1125晨雾转贴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自主招生:频出花样为哪般 等一整版的系列文章。当天就看到了清华大学招办主任 @于涵THU 在微博上一段十分认真的评论:

 

于涵THU

自主招生是值得大家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但它又不只是一个话题,关乎万千考生命运,关乎高考改革大局,要主管部门明确方向、建章立制,要试点高校立足大局、科学探索,要中学考生理智参与、密切配合,要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宽容支持。这是一项难度不小的改革,但要下定决心去做,而且必须做好! (11月25 23:52)

 

    晨雾读了清华大学 @于涵THU 主任这篇评论,立即想起不久前(1028日)有感于清华大学推出2012“新百年计划”写过的一篇文章《从名校推荐制看中国顶级高校的眼界》。文章中透出了看着中国顶尖级大学这些年来的一系列短浅作为的“恨铁不成钢”感受。

 

    看到 @于涵THU 主任是诚恳认真的。11月28日晨雾在他的评论后面一口气跟了四段言辞直率的评论:

 

北京晨雾

感谢 @于涵THU 老师的一番话。晨雾希望清华大学首先做出表率来。首先应当把眼界放高放宽(从名校推荐制看中国顶级高校的眼界http://t.cn/ShptG6),别一天到晚就琢磨着怎样跟对手掐尖(11月28 09:47)

 

北京晨雾

就看你们的自主招生新百年计划吧,有何新意?放弃这些,真正走向世界,希望有一天,突然一回头,已经把固守掐尖的对手远远甩在后面。两所顶尖高校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全国高校。当然也能体谅你们自己的事情还不能自己说了算。恕晨雾讲话直白。 (11月28 09:48)

 

北京晨雾

谈到高校自己的事情还不能自己说了算,有主管部门的事,也有你们的事。如果给你们更多的自主权,你们敢拍胸脯让全国公众放心吗?从长远看,自主招生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校完全自主,而不是搞一个小高考给一点优惠加分。 (11月28 09:49)

 

北京晨雾

高校要做到完全自主,首先要建立公众信心。这不是说说而已,要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最起码的,对每一项公众质疑,高校都应当公开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这一点,不需要教育部授权,清华做到了吗? (11月28 09:52)

 

    @于涵THU 老师同样认真地回复了晨雾的评论。值得称道的是,他能坦言承认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中有着为了平等掐尖的无奈之举。但是仍然坚持“新百年计划不是毫无新意”。

 

于涵THU :

回复@北京晨雾:感谢这一系列的评论,都已收录。正像这篇眼界的文章所写,领军计划中有着为了平等掐尖的无奈之举,但也请注意研究,新百年计划不是毫无新意,否则也不会有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也不会有我们做了很多努力的后续因材施教环节的匹配。(11月28 13:33)

 

于涵THU :

回复@北京晨雾:为育人做招生,以提高教育培养质量为本,以无意义的掐尖指标为末,放眼国际化竞争,力促教育之公平,这已成为清华招生的努力方向。我们欢迎媒体监督,期待加强交流,用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说话。再次感谢!(11月28 13:36)

 

    晨雾再次回复了三段评论如下:

 

北京晨雾  

回复@于涵THU:非常感谢 @于涵THU 老师能诚恳回复一位普通过来人家长的评论。晨雾认真观察教育,观察高考已经有五年,两所顶尖级大学肯定是最受关注的。于涵老师能够坦言承认领军计划中有着为了平等掐尖的无奈之举实属难得。(11月28 16:19)

 

北京晨雾 

回复@于涵THU:恕我直言,拔尖计划不过是加了专家推荐环节的常规自荐报名的自主选拔;而自强计划和后来人大模仿的三代无大学生则纯属无奈的点缀。晨雾正是从这些角度认为清华的新百年计划无新意。(11月28 16:20)

 

北京晨雾

回复@于涵THU:但是包括两所顶级高校在内的各校推出的这些并无实质新意花样就像《从名校推荐制看中国顶级高校的眼界》http://t.cn/ShptG6中说的那样吸引人眼球,让人眼花缭乱。提起高校的什么计划常常要想半天,它代表什么?真的希望清华用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说话(11月28 16:31)

 

 

    晨雾认为,自主招生走到今天,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继续走下去,还能玩出什么新招数来?从长远看,自主招生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确实就在于高校完全自主选考生,考生也完全自主选高校。那怕是先在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来作试点。而不是永远这样搞一个“小高考”给一点优惠加分。这不是自主招生,这是高校招生预选圈人。但是如果试图这样走出困境马上就面临着一个新问题:公信力。

 

    高校的公信力能让人放心吗?面临公众的质疑,高校的行为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如此,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可以理直气壮面对教育部:你敢放权,我就敢自主!

 

    教育部也不好办。现在还没放权,就有那么多质疑。放权之后还不乱套了?教育部哪敢放呀!

 

    于是,在公众、高校、教育部三者之间形成这样一个怪圈。谁也别想迈动一步。这就是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的现状。自主招生从2003年试点到现在已经是第九年了,也没试出个名堂来。每年都在原地不动地玩一些没有实质新意的“花样”。也难为这些高校招办主任了。

 

    可是,时间在流逝,中国的教育在怪圈中停滞。钱学森之问谁来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