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 “小高考”之变
(2011-10-28 23:53:25)
标签:
教育梁建伟浙江联考高校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钱江晚报 新教育锐话题:
三国杀
晨雾 / 转帖
小高考不再“三国杀”后,会何去何从?新一届高考生将如何顺应其变?本期我们为你打探小高考之变。
2012年高校自主招生“风向”急转
“三国”联盟,将土崩瓦解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沈蒙和
虽然没明说是否取消现有的三大联考,但自主招生联盟的存在显然不对大佬的胃口。去年“北约”、“华约”等三大自主招生联盟上演现实版“三国杀”,引来争议不断,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这是高校争抢生源的一次“圈地运动”,名为教育改革、自主招生,实为提前掐尖,众高校的功利心昭然若揭。而今年面对教育部内部放口风,不少高校闻风而动,已经开始为“后三国”时代做打算。
华约”盟主——清华
联考大赢家,抢状元占上风
江湖近年传言“满清王朝北大荒”,清华这两年在与北大争抢各地状元的回合中已略占上风,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自主招生联考,能在高考前圈住一大批尖子生。
清华早在两年前就主推“5校联考”,并于去年扩大到7校,结盟的学校像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也在江湖上分量很重,因此江湖前辈私下揣测,为巩固状元争夺战的优势,清华对联考这一自主招生形式恐怕一时间难以割舍,“华约”对联考的积极性估计会高于“北约”。但为防患于未然,应对教育部这位大佬的建议,开辟新的自主招生途径刻不容缓,清华眼下正以“领军计划”开路,紧锣密鼓布置下一步自主招生的方案。反之,受盟主的主观意图主导,北大在自主联考中相对获益有限,“北约”的分崩离析已近在眼前。
10月22日,记者跟随浙江12所重高校长来到清华园,目睹了清华大学启动“新百年计划”自主招生计划。
这可是大场面哦,全国221所重高校长齐聚一堂的场面可不是经常有的事。这些学校,每年都有一二十的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清华大学,校长们自然脸上有光成为清华座上客。一番热闹后,他们就成为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优质生源基地,清华大学不费吹灰之力就把2012年258名最优秀的学生收入囊中。
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脱胎于去年的自主招生“A计划”,但在座的重高校长心中像明镜一样清楚,这一招明显是针对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北大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已经3年了,招收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尖子生,清华看着眼热,加上高校自主招生有大变动,趁此时机推出“领军计划”抢夺数量有限的尖子生,不失为一举多得的良策:既笼络了一大批重高,抢得一批好生源,又撼动了北大一支独大的局面,真可谓针锋相对啊!
今年的清华大学“拔尖计划”和“自强计划”也让人耳目一新,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认为,“拔尖计划”就是选拔偏才、怪才,“自强计划”更多关注贫困地区学生,非常有意义。“我们缺乏偏才、怪才的晋级通道,以前的自主招生更多倾向于选拔尖子生,现在清华大学做这件事,很不容易。”
“北约”盟主——北大
首推“校长推荐”,人人眼红
而北大主推的“中学校长推荐制”,当年就是为了应对清华“五校联考”的权宜之计。
去年面对清华联考阵营扩大,也随之组建“北约”13校联考,但联考并未让北大在和清华争状元中获益明显,今年眼看联考解散,北大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跟进巩固自己的优势阵地,进一步深化中学校长推荐制。
北大近日想出的花招是:专门编制了5000本《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以最快的速度发至全国拥有2012“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荐资格的211所高中,分发给各校部分对北大感兴趣的优秀学生,用来记录他们每月的成长表现。这些学校把手册发给高一和高二年级符合北大招生素质、且立志报考北大的学生,高二结束时收回。北大以此作为2013年校长推荐和自主选拔录取时的重要依据。
北大新编制的《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厚达179页,光看内容,就知道北大用心良苦。
“本月你为父母或亲人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本月你参加的最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是什么”……这些在当前高中生眼中的小事情,以后会变得很重要。如果学生立志报考北大,想获得校长实名推荐资格,就得把自己每月的成长历程记录在《手册》里。
北大招办主任秦春华举例说,从一个中学收回10本手册,学校推荐其中一人,而北大在考查手册时发现另一学生更符合北大的招生要求,会和中学协调推荐学生名单。
昨日记者联络了浙江几位校长,他们都还没拿到《手册》,不太清楚《手册》的具体内容,但听完记者对《手册》主要内容的介绍,校长们表示欢迎,认为该手册可以引导中学教育。
新昌中学校长王伟勇说,相比于北大这次发布的《手册》,当前学生高中三年的成长记录显得有些简单。“目前高中学校在这一块上有点薄弱,学生的成长历程以一个学期为标准,主要记录考试情况、社会实践活动等,还没有细化到每月记录。高中老师也想从教育者角度出发,教育学生品德,培养人而不是分数。但现状最终要看的还是分数,学生档案一般不会引人关注。有了这个《手册》,对中学教育是一种很好的引导。”
信息来源:2011-10-28《钱江晚报》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1-10/28/node_374.htm
要不要仿效北大搞“校长实名推荐”?
要不要考后面试录取?要不要推广复旦“千分考”?
高校掐尖行动,都在密谋中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梁建伟
和北大联盟,招生挺被动
武汉大学最近有点烦
“北约”成员武汉大学最近有点烦,若联考取消,新的自主招生模式还要尽快研讨,毕竟招生季节不等人。该校老师说,学校去年参加了“北约”自主招生联盟,这次联盟招生带给学校很大的触动,“可能北大跟联盟内的很多学校并不在同一个档次上,所以对学生标准的认可度不一致。”该老师进一步解释说,目前各省的教学大纲重点不一样,武大跟北大联盟招生显得有些被动,“自主招生对北京上海的学生有优势,农村的学生就吃亏,最终学校想招的学生不来。”
由于各高校上报给教育部大佬的自主招生政策尚未得到批复,武大2012是否退出“北约”尚未有定论。该校一位招办老师坦言,今年乱套了,自主招生政策迟迟出不来,北大清华搞推荐资格,也在国内造成了高校与中学的矛盾。这位老师解释说,能进入北大清华推荐资格的高中,是极少数的,地方上一些还不错的中学相当不满,“这不是认为制造新的不公平吗?”
武大老师说,如果学校跟进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做法,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的面会更广些,但也会产生了一些操作上的难点:“比如既然是校长推荐,就更应该把资格放给那些薄弱一点的中学,让那里的学生有这样的机会。现在的情况是,连个机会都不会给的,因为这些学校本身不够格,即使给了资格,在录取时学生基本上达不到标准。”
“预录取”绝技受浙江欢迎
复旦可能退出“北约”
复旦大学自2006年起在上海率先采用“预录取”的方式自主选拔高中生,学生通过参加复旦自主命题的“千分考”争取面试资格,通过面试即被预录取。原则上,预录取的学生考上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就能被正式录取。在上海闭关修炼3年后,2009年复旦携“预录取”这一绝技初次在浙江亮相,就令无数高中校长拍手叫好。
昨天下午,记者特意致电复旦大学求证自主招生走向时,该校新闻中心负责人表示,复旦大学虽去年是“北约”联盟学校之一,但在江浙沪招生时,一直是采用“千分考测试”加面试的办法。被问到如果自主招生同盟被取消,“千分考测试”是否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时,该负责人坦言,复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有清晰的理念和路线图,最终目标是希望实现学校和学生的双向自由选择。至于能否推进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改革,这取决于大学、各省市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
记者曾私下为复旦算了一笔账,教育部之前规定自主招生比例不超过高校当年本科招生计划的5%,而复旦仅在江浙沪三地投放的预录取名额就达1100人左右,要不是事先拿到“自主选拔录取改革实验”的金牌令箭,估计已经超标,但在其他省份的自主招生名额势必受此影响,人数相当有限,所以是否参加联考对复旦选拔优秀学生影响不大,其退出“北约”的可能性很大。
参加联考受益良多
浙大方案11月见分晓
对浙江学子来说,浙江大学是本土大派,其一举一动有时甚至比北大清华更引人注目。2011年浙江大学自主招生正式加入原“五校联考”阵营,从原来的共同策划者变为共同实施者,“华约”也就此成立。7所学校采用通用测试、高校个性测试和高校面试的模式进行自主招生选拔。
据一些重高校长透露,浙大当年为与“华约”兄弟共同进退,首次对省内高中投放校荐名额,仅杭二中就有120多个,曾令不少学子雀跃不已。而浙大也确实因此招揽了不少好生源。
对浙大这样的学校来说,联合考试或许是目前探索自主招生模式过程中一种物美价廉的方法——联合多所高校的力量制定自主招生的规则,比起一所学校单独折腾,自然要轻松得多,在某种程度上,招生的公平性和科学性更容易得到保证。
那么浙大今年到底还参不参加联考?该校相关负责人透露,自主招生方案最早要11月下旬才能明朗化,目前尚未有定论。由于政策发布延迟,2012年如果真要联考,起码也要安排在明年春节后了。
试点高考后面试录取
中南一直在苦练秘籍
在去年“三国杀”战场上,同属“985”工程的名门正派中南大学一直置身事外,殊不知该校一直在苦练秘籍,独自在湖南、云南两省试点高考后面试录取的自主招生新方式。无怪乎有人预言,该校极有可能在“三国杀”后时代突围而出,引领自主招生的新趋势。
据悉,2011年中南大学自主招生政策两项重大调整:往年是在提档线加20分作为录取依据,2011年在全国所有省份自主招生政策都是在一本线以上;同时,进行高考后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与自主招生的区别是,自主招生是在高考前高校组织进行测试、笔试和面试,再根据高考成绩来录取,而中南大学改革试点是在高考之后,考生根据考试成绩向学校提出申请参加面试,将面试成绩与高考文化成绩相加作为录取依据。这种方式从2007年开始在湖南省开始进行。
这一改革试点,其实已颇接近美国大学的录取方式,获得不少高校认同。相较以往的自主招生模式,中南大学的改革不仅减少了学校单独笔试的环节,“小高考”不复存在,减轻了学生负担;同时更多学生有机会获得面试机会,不用再为高考时的一分两分斤斤计较;而且高校照样可以通过面试选拔出理想的学生,可谓“一箭三雕”。
信息来源:2011-10-28《钱江晚报》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1-10/28/node_375.htm
“后联考”时代,学生进名校机会少了吗?
浙江多所重高校长析利弊:对优秀生影响不大
本报记者 沈蒙和 梁建伟
联考是在“整”学生
进名校机会没增多
昨天,记者从杭州学军中学了解到,该校2011年的高三应届生参加全国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的比例为25%,这其中,参加国内重点高校(34所“985”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就占了八成,相当可观。但参加并不意味着一定能获得这些重点高校的青睐。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告诉记者:“最终被这些重点高校认定加分的考生比例,约为报名人数的50%。”在镇海中学等几所省内顶尖高中,这一比例相仿。
顶尖高中也不过50%。也就是说,大部分报名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学生铩羽而归。高中校长们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教育部规定自主招生名额不能超过高校本科招生计划的5%,高校无法随意做增量,所以即便在2010年的岁末,“三国杀”的主角们为“掐尖”掀起的“联考风”风力异常强劲,与往年相比,杭城重高报名参加自主招生的人数明显增加,可获得自主招生加分的人数变化不大,考生进名校的机会也并未较往年有所增加。
“在高考录取进程中,真正用到自主招生加分的学生很少,绝大部分学生不加分也能被目标高校录取。争取自主招生的加分,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买了份保险而已,不见得增加多少录取机会。”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说。
杭州高级中学校长尚可分析:“能从自主招生联考获益的,只有报考北大、清华等最顶尖高校的极少数尖子生。其实每年有实力考进北大、清华的浙江学生有一批,但两校的招生计划有限,真正能上的不过一两百人。究竟能不能上,不是考生的实力问题,而是看高考场上的发挥,少一分就有可能和心仪高校失之交臂。自主招生联考让尖子生们多了一次考试机会,大小两场高考降低了运气的成分,真正有实力的尖子生考上名校的机会大大增加了。至于其他学校,只是通过联考事先圈定了一批好生源,甚至有可能圈住比原来高考录取更好的尖子生,对学生来讲反倒意义不大,拿加分顶多是个心理安慰。”
这笔账让校长们对自主招生联考心存疑虑。学军中学副校长冯定应说:”学校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虽然参加了自主招生考试,但没有被认定加分,这可能对部分心理素质相对比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影响,对备战高考不利。”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说,“北约”、“华约”等联考招生,说得不好听的,就是在“整”学生,“不是吗,考试时间太长,难度太大,题量太多,学生考下来太累。”
取消联考,学生更辛苦
高考后自主招生更合理
在众校长的眼中,联考等同于一次“小高考”,学生的负担不轻。在南开大学19日召开的2011年百所重点中学校长论坛上,大同一中的教务处主任就讲到了一个例子:2008年的北大自主招生,学校文科推荐了平时学习最好的一名女生,按该学生平时成绩来看,高考考上北大本应没有太大问题。但该学生未通过北大自主招生,她回校后状态明显发生变化,心理负担加重,最终高考没有发挥应有水平,上了一所全国综合排名未进前10的高校,老师们感到十分惋惜。而另一方面,去年还有考生拿到了三所名校的自主招生资格,但也许是心理上出现了懈怠,高考发挥失常,远远低于名校的录取分数线,自主招生资格打了水漂。
既然联考没有增加学生进入名校的机会,那如果取消自主联盟的消息属实,对学生来说是利是弊呢?杭二中校长叶翠微表示,相对于原来各高校各自为战的自主招生模式,联考还是有了进步,“减轻了学生在多校重复考试的弊病。”
这与镇海中学校长吴国平的观点不谋而合。吴校长说,如果现有自主招生模式不变,依旧是笔试加面试,学生拿到加分优惠后仍要参加高考,那么联考取消后,学生会不得不面临去各高校赶场考试,估计更辛苦。
“能从取消联考受益的,应该是那些没有加入联考的自主招生高校——名校抱团联考,吸引了绝大多数优秀学生的目光,挖走了这些高校不少潜在生源,若三大联盟解体,势必有不少生源分流到各高校。”杭高校长尚可分析说。
在校长们看来,与其在是否取消联考这一形式上纠结,不如考虑重新安排自主招生的时间。从准备考试,到最终出结果,自主招生整体时间跨度几乎长达半年,这让不少高中校长觉得不合理。省内某重高校长建言:“一场自主招生考试下来,学生精力、体力上耗费很大,留给他们备战高考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自主招生放在年前进行,或者等高考结束后进行自主招生,对学生备战高考的影响会小很多。”
信息来源:2011-10-28《钱江晚报》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1-10/28/node_3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