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Living Lab”看高考志愿填报

(2011-10-18 17:33:16)
标签:

张塔

颐和园路

应用程序

北大

法制晚报

分类: 晨雾原创

从“Living Lab”看高考志愿填报

 

晨雾 / 文

 

    晨雾怎么写出一个这么难看懂的题目来?您别着急,慢慢读。

 

    上大学期间上自习找座位难,这是一个老大难的难题了。现在的大学生的父母们上大学的时候就存在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加大高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多建教室,多建图书馆才行,这要受到很多方面,特别是资金和土地方面的限制;二是充分利用现有开放教室,挖掘空闲座位。当你看到一个教室人满为患的时候,也许另一个教室还有空位。但是你怎样才能最快、最及时地知道这个信息?这成为一个难题。

 

    今天读到《法制晚报》的文章《上自习找空座手机一查就知道》(本文后有原文转载)。没想到这个难题被北大的几名大学生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轻易地解决了。今后大学生出门上自习之前只要打开手机一查,就知道那间教室还有空位;而且信息是“实时”的,在你走向一间尚有空位的教室的过程中,那间教室又满了,你也能及时知道,可以立刻调整方向。这有多方便!

 

    说到这里晨雾要向大家推荐一个时髦的科技新概念,叫做“Living Lab”,这个词的表面直译是“生活实验室”,但是他的真实含义却非常丰富,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简洁的中文词能够把它概括。“Living Lab”的翻译除了“生活实验室”外,还有“实地实验室”、“体验实验室”或“应用创新实验室”。但是哪个翻译都不合适,专家们还是习惯说其英文名称。所以晨雾的文章题目也没有把它翻译出来。“Living Lab”的概念起源于麻省理工大学,在欧洲发展壮大。国内这几年也开始发展,北京邮电大学有一个实验室就是专门研究这个。“Living Lab”强调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和共同创新。“Living Lab”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模式和创新体制的全新研究开发环境。说了半天也许大家还是不明白,因为晨雾自己也还不太懂,只是了解一点点皮毛。晨雾提出这个概念,一是给大家一个初步印象,今后慢慢体会;;二是晨雾认为北大学生创造的这个“颐和园路5号”找座位系统就是属于“Living Lab”概念的应用。

 

    找座位行,春节看火车票行不行呀?我说的可不是上火车站排半天队,让售票员从电脑上查一下:有没有北京到广州的卧铺票?而是打开手机一看便全知道。当然,找停车位、找故宫的门票、同仁医院眼科挂号、看看下一趟公共汽车什么时候到,等等应当都可以。你去充分地想象,你能想出什么,很可能就能办到什么。这就是“Living Lab”(对不对请专家纠正)。

 

    晨雾关注高考多年,应当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每年填报高考志愿,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高校、高招办,最担心出现的一件事情就是“扎堆”报志愿。就是很多考生不约而同地都同时填报的同一所大学/专业。我们知道,大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不是大学“定”出来的,而是考生们“报”出来的。报的人多分数线就高,报的人少分数线就低。“扎堆”填报会造成高分考生“自相残杀”,必有一些考生悲惨落榜。这种事情年年都有发生。每年都有家长问晨雾,您认为XX学校今年是“大年”还是“小年”?这个问题你让任何专家都很难回答。虽然说仔细研究也能看出点蛛丝马迹来,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在“赌”。我们想一想,北大学生用手机上的软件找座位,不就是避免“扎堆”吗?找座位行,高考报志愿行不行呢?

 

    我们设想一下,填报志愿时候,比如说我选择了南开大学,打开手机立刻实时地看到,在本地的招生40人,目前已经报名的有82人,我就要想一想,我在这82人中大约是什么位置?是否能排在前40名?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最终录取的的结果就会比现在更好一些。避免一些高分落榜的悲剧发生。

 

    这似乎是幻想吧?怎么可能实现呢?晨雾虽然不是“Living Lab”专家,但是仅凭北大学生找自习座位这个例子,晨雾可以断言,这在技术上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据晨雾了解,在内蒙古自治区已经连续四年在志愿填报的时候,全程提供院校和专业的实时动态排名,全程提供了第一专业志愿的动态排名,最大限度的满足考生的专业意愿,极大地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考生在网上提交志愿后,直到网报志愿结束前,都可以实时查看自己在所报院校按投档分的动态排名,以及第一专业的投档分和实考分动态排名。同时实现动态交互信息,不但考生可以看到自己和其他考生的报考情况,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使所有院校查看本校和其他院校的生源情况。院校根据统计信息看到当前该院校及专业的报考人数,以及每个考生的分数等情况,可以追加招生计划。因此晨雾认为,内蒙古能做到的事情,北京或者其他任何省市只要愿意去做,就一定能做到。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的今天,传统互联网上能做到的,移动互联网上肯定也能做到。这个问题就像一个省区是否实行平行志愿一样,难点不在技术上,而在观念上。要看教育主管部门愿不愿意,以及多大程度地愿意将网上的志愿信息实时动态地公开。

 

2011年10月18日法制晚报文章:

北大学生开发手机应用程序 用起来就像校园秘书
上自习找空座手机一查就知道 
 
 

    本报讯(记者张雷)哪有空闲教室?课程如何安排?这些原本困扰北大学生们的问题现在只要一点手机就能轻松解决。

 

    近日,北京大学计算机应用设计协会专门为北大Android手机用户设计的应用程序,让同学们大呼方便,短短一个星期下载量就超过千次。

 

    昨天,记者从该应用程序的设计小组了解到,他们还将在近期推出iPhone版本,并将用户从本科扩大到研究生和博士。

 

    ●体验 

    小管家能查课表和教室

 

    点击图标进入应用程序,登录账号,手机上就显示出了“空闲教室”、“课程”、“日程”、“登录网关”、“反馈”这五项功能。昨晚,记者体验了一把这款名为“颐和园路5号”的Android手机应用程序。

 

    记者看到,在简单明了的页面下方,还有最近的日程提示:下节课是什么、什么时间、在哪个教室。这些信息都一目了然,甚至还会提醒你某门课程的作业该交了。简直就是学生们的贴心管家。

 

    “目前只有北大本科生可以使用,只要大家登录我们的网站就可免费下载应用。”计算机应用设计协会的张塔同学告诉记者。

 

    ●揭秘

    为啥命名“颐和园路5号”?

 

    为什么会叫做“颐和园路5号”?面对记者的提问,张塔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北京大学的地址,因为这款应用程序专门为北大自己的同学设计,又涉及学生们每天的生活,用这个名字最合适了。”

 

    从今年4月份一次聚会中偶然产生这个想法开始,到现在已经半年的时间。参与程序设计的吴昊天说:“设计和程序编写大概用了2个月,技术并不复杂,但我们对每个细节都要求非常严格,光设计稿就起草了三次,这期间还在不停地进行修改和完善。”

 

    记者了解到,因为白天要上课,晚上熬夜加班就成了这个设计小组5名成员的家常便饭。

 

    负责界面设计的梁海和何如佳,两位同学连自己都数不清对界面修改了多少次。

 

    “虽然辛苦,但10月10号看到大家努力的成果发布,而且不到一个星期下载量就超过了1000次。只要大家喜欢,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负责编程的谢家晔告诉记者。

 

    ●说法

    应用程序将推iPhone版

 

    小组成员表示: “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以后还会不断地完善,增加新的功能,像图书馆借还书提醒,食堂助手,校园常用信息汇总等等。它要成为同学们的秘书,让大学生活得更专业。”

 

    而北大的同学们也对这款手机应用充满期待,昨天晚上,记者随机采访了5名同学,就有2个人正在使用这款应用。

 

    “平常上自习时非常麻烦,现在只要下载一个程序就可以查看每天教室的使用情况,真的挺方便的。自己同学开发的应用程序,也更能够了解北大的学生们最需要什么。”一位正在使用该程序的同学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近期设计小组还将要推出这款应用程序的iPhone版,而大家呼声很高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信息也会添加其中。
 
信息来源:2011-10-18《法制晚报》
http://www.fawan.com.cn/html/2011-10/18/content_333215.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