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郭小川: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

(2011-09-14 10:08:16)
标签:

教育

郭小川

尼玛

宋体

招生章程

分类: 佳文共赏

佳文共赏:

郭小川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2011-09-05 21:59:47)

 

晨雾 / 转贴
 

       【晨雾按语】

 

        本文作者郭小川老师是《高校招生》杂志执行总编辑,著名高考志愿指导专家。著有《看透录取规则》等书。

 

        说到高考志愿指导书,前几天晨雾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段“大实话”:

 

        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幢豪华别墅,70%的面积都是空闲的;一堆工作人员,70%是不专心干活的;一座商城70%的人是闲逛的;一大堆会议,70%是和自己无关的;一大叠报纸,70%是不用看的。结论:生活要简单明了。。。

 

        晨雾在后面跟了一句大实话:书店里一堆高考志愿指导书,70%是重复无效的。

 

        为什么这样说?你到图书大厦教育类图书那一层去看,70%(或更多)的高考志愿指导书都是介绍高校和高校专业的,都是我抄你,你抄他,有一本足够。而考生和家长最需要的是“凭我的分数(排名)情况能够上那些大学/专业”,这样的书籍却寥寥无几。或者是说上几页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后面再跟一大堆高校和专业介绍。

 

         但是郭小川老师所著《看透录取规则》绝对是属于那30%里面的。那是他多年志愿指导实践的总结。 书不厚,没有一句废话。郭小川老师的突出特点是对高校招生规则娴熟的理解。例如他关于高校专业录取的三种方式的讲述也是最清晰的。他还特别熟悉一些高招录取中容易“坑人”的“陷阱”。无论对于考前还是考后报志愿地区的家长,都应当仔细学习,掌握填报技巧。

 

------------------------------------------------------ 

 

除需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的高校,和因种种原因需通过补录梦圆大学的考生,尚处枕戈待旦状,2011年高校招生大体上已经偃旗息鼓。

 

91日,是新学年开学的日子,但在8月中下旬也许更早,心急的学校就开始了高三征程。火车不是靠推,考分靠时间来“堆”——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教育者们相信科学,也认歪理。但相当多的高三老师却不相信高考志愿也需要早做准备,认为考生考前没有必要接触志愿填报之类的报刊或资料,在这些老师看来,“考得好”才是硬道理。说穿了,“考得好”,不仅是考生的成绩,也是老师自己的成绩,自然压倒一切,有的学校甚至在录取期间就开始“挽救”高分考生,来年可望“考得更好”,老师的成绩,自然水涨船高。高考后,有多少考生的分数上了一本、二本等便成了炫耀学校或老师成绩的资本,至于考生“走不走得了”,是否“走得好”或“走得更好”,仿佛与自己关系不大。

 

一位考生在今年志愿填报期间,以《被志愿逼疯!!!!!!!!》为题,写了一篇博文,或者说写了两行字,与其说写了两行字,不如说是在一行多的感叹号中,加了两句感叹话:“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志愿这种东西啊”、“尼玛当初多考两分会死吗”。看来这位考生并非仅仅囿于志愿,还深陷“考得好”中不能自拔,

 

“考得好”未必“走得好”。今年有位“考得好”的考生,不要说多考两分,比其所填院校西安交通大学调档线多了5分,但所填志愿不符合该校的录取规则,被退了出来。西安交通大学的退档理由是:“按照我校招生章程第十七条的规定,考生单科成绩应达到及格水平,该生语文成绩单科不及格,故予以退档。” 这位考了604分的理科高分考生,语文却只有86分。

 

但并非所有院校对语文或其他单科成绩都有要求。如有一所同样是“211 、“985”的高校,其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只要求“理工类考生外语、数学须在及格分数线以上”。如果这位考生事先查一查西安交通大学校的招生章程呢?自然会避开填报有明确语文单科成绩要求的这所高校。

 

当然,招生章程中的录取规则还有很多,诸如进档排序方式、体检要求、加分是否认可、外语语种规定等等,都是考生在志填报愿时需要留意的。

 

如果仅仅只在考后或成绩出来后,再查阅招生章程也许根本就来不及,何况志愿填报所要搜集的资料远非仅仅查阅招生章程。

 

而志愿,应是志向和意愿的体现,所谓志向定志愿。而早定志向,有了目标,既有利于鼓学习劲,也有利于有针对性地搜集意向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很难想象,考后或知道分数后才考虑志愿,能较好地把握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在我的QQ聊天记录里,留下了今年志愿填报期间,几百位考生和考生家长关于志愿填报的疑问,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考生和考生家长劈头就问,估计或考了多少多少分,报什么院校或专业好,甚至直截了当地请求推荐院校和专业。一位考生家长更是毫无顾忌地说“我是热锅的蚂蚁哦”,一会儿“担心”、“郁闷”,一会儿“力不从心”、“我倒”,一会儿“我快疯了”等等,随着“滴滴滴滴”的提示音映入视窗,末了还不忘发出“要是有人帮助填就好了”的慨叹。

 

如果早一些学习志愿填报知识,早一些查阅院校分数,早一些了解专业内涵,早一些根据自己或孩子的性格、兴趣等搜集志愿信息,相信就不会有这么多的考生或家长面对志愿的迷茫了。

 

今天下午,与一位毕业于有着“211”、“985”头衔的名校的实习记者聊志愿时,无意中聊到了这位实行记者当年的高考志愿,实习记者很郁闷,感慨要是当年如果早做志愿方面的准备,也不至于那么惨。“能上这样的学校说明你的成绩很不错”,话音未落,立即被一连串的“别说了”打断。感受得到,这位实习记者的确非常相当不愿意回忆当年的惨状。兴趣与现实,所学与非所用……一不小心,又聊到了这位实习记者身上,“别说了,别说了……” 实习记者努力想要从不堪回首的记忆中挣脱出来。

 

那么,刚刚进入高三的考生或考生家长,不希望自己或孩子的高考志愿留下美好的记忆么?关注志愿吧,还等什么呢?

 

信息来源:2011-09-05 新浪博客 郭小川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34d5110100ujr5.html?tj=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