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大清华遭弃的背后

(2011-07-16 14:49:33)
标签:

朱清时

北大清华

高等教育

人民日报海外版

香港高校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观潮亭

北大清华遭弃的背后

 

晨雾 / 转贴

 

  近日,内地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集体投港大的新闻扯动人们的神经,而北大教授王诗宬“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的言论受到围剿。笔者认为王教授只是调侃而已,一笑之余忍不住思考:被状元抛弃的北大清华还能否依旧?

 

  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厘清高考的本质。笔者武断地认为,一言以蔽之,高考就是在我国大陆地区一定历史时期内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机制,通过一场考试来决定大陆青年谁来上哪个大学的哪个专业。它能否反映学生真正能力,广受质疑。但结论是它“问题很多,但必要”。所以,高考状元就是在竞争规则中胜出,拥有相对自由选择权的特殊人群。长期以来,北大清华无疑是大陆最优质教育资源代名词,自然是状元首选,造就了状元的“北大清华情结”和北大清华的“状元情结”。

 

  港大闯入为内地提供了更为优质教育资源,它同样以内地高考成绩作为录取最重要指标,与北大清华衡量体系完全重合,再加上奖学金优厚,当然吸引了众多状元。

 

  到此得出一个结论:北大清华失去了一些在教育资源分配中考得成绩最好的学生,招收到考得次好的,而这两类学生间真正能力差距理论上讲不得而知,如果非要分出优劣,很多人宁愿相信概率。所以,北大清华还是北大清华,只是少了状元噱头;港大多了内地竞争高等教育资源的完胜者,提高了知名度。仅此而已,至于状元出走给北大清华带来危机则是伪命题。

 

  但北大清华乃至中国高等院校的确面临一场深刻危机,并且早就表现出来。君不见原本诚实可爱的少年大学几载滋长了善于剽窃的习气,原本崇尚奋斗的少年大学几载成了拍马奉迎之徒;君不见原本怀揣梦想、积极上进的少年大学几载只有空对梦碎的怅惘,越来越多高中生干脆放弃国内高考直接申请欧美大学。大陆父母和青少年对内地高等教育的不信任和失望刻在心里、写在脸上。虽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极其复杂,但是目前的高等教育难辞其咎。不难想象大陆的父母和青少年有足够经济基础和自由选择权之后,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高等院校对他们还有多大吸引力。因此,切实推动国内高等教育改革,重建公众信心已经迫在眉睫。

 

  实际上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这样呢,要知道连哈佛耶鲁等欧美名校也在积极应对“比尔·盖茨退学之后走向成功”现象带来的挑战,紧跟时代潮流,大胆变革。

 

  说到此,我们想到朱清时和南科大,东南一隅之地的这场改革虽然举步维艰、争议不断,但那是有勇气的探索。改革是高等教育的当然主题,而改革方向绝不只是技术性问题,虽然关于这一点争议颇多,但笔者相信去行政化、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学术道德等无法回避。

 

  朱清时和南科大太显孤单,如果人们渴望的汹涌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无法出现,那么至少鲁迅先生“北大是常维新的”这句话应该名副其实。我们期待北大在完成东门教学楼拆建工程之后把自身改革提上日程,否则就不仅是“素质问题”。

 

文 心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7月16日   第 08 版)

信息来源:2011-07-16《人民日报海外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1-07/16/content_872806.htm?div=-1

 

评论回顾:

“状元”不上北大就是低素质?  
   
    近日,北京大学为2011届本科毕业生举行毕业典礼。北大数学学院教授王诗宬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时调侃了“多名高考状元被港校录取”的新闻,他说:“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王诗宬的调侃引来全场毕业生的笑声。(《北京青年报》2011年7月9日)

 

    7月8日,《新京报》以《北京高考状元之争:北大0-4完败香港高校》为题报道了北京4位高考状元的最终“归属”。也许,王诗宬教授没有想到,北京理科状元梁思齐并没有因为他的“素质论”而给他及北大面子,最终选择港科大,至此,北京四大“状元”花落香港。如果王教授有幸目睹《新京报》的新闻标题,是否为北京四大“状元”的素质问题而痛心疾首呢?要是王教授真的痛心疾首了,那是他自寻烦恼,活该,是自身素质害苦了自己。“状元”选不选择北大,那是人家的自由,是权衡利弊之下的理性结果,更是给高高在上的北大一记耳光。

 

    看看英国最新“2011亚洲大学排行榜”吧,香港科技大学第一,成为亚洲“一哥”,香港大学第二,香港中文大学第五,而北大只是排行第十三。大学是靠实力来吸引优秀学生的,北京四大“状元”齐选香港高校,是实力对比的结果,北大完败,是“力”不如人的表现。可惜的是,“状元”理性、正常的选择在王教授来看却成为低素质的表现了,其这种认识,如果也要往素质靠的话,只能说明王教授的素质有问题。退一万来说,即使北大综合实力比所有香港高校强,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比人家强,“状元”权衡利弊作出选择,是填报高考志愿的成熟表现,这种成熟与理性,值得正在考虑填报志愿的学生学习!

 

    话再说回,面对咄咄逼人的香港高校,王诗宬教授为什么有些“气急败坏”了?我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王教授“高素质”的表现。那是因为王教授的“成分”实在是太高了,教授职称,还是北大教授呢,同样,王教授的工作单位实在是太牛了,大学教师,还是北大教师呢!身为北大教授,可以以北大自豪,但绝不能以北大教授自居,一旦以北大自居了,就会产生可怕的心理优势,在心理优势的主导之下,对香港高校独揽北京四大“状元”的战果,当然感到相当失落,虽然还不能超越阿Q,但是离“精神胜利法”已经不远了。因此,“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出自其口,就显得十分正常了。

 

    如果北大不励精图治,如果北大教授还高高在上,目空一切,北大不但被香港高校击败,而且还会不断被国内高校击败。不过,从王教授暂时没有上升到“精神胜利法”的话来看,北大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存”危机,以为北大还是几十年前那个受人尊敬的北大,还是中国高校当仁不让的“一哥”,北大也许很快就要为自己这样的心理优势埋单!

 

    但愿,“考试分数多少是能力问题,选不选择上北大是素质问题”真的只是王教授的调侃,但是,能够说出这样的调侃,又确切是危机四伏。作者:邵留生

来源: 东方网

 
信息来源:2011-07-08 新华网 / 新华评论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7/10/c_12164629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