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中校长主张高校“宽进严出”

(2011-04-26 10:25:14)
标签:

教育

刘长铭

中国

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青年报》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媒体综合报道:

四中校长主张高校“宽进严出” 
 
晨雾 / 转贴 

 

北京青年报:

全国优秀高中校长聚清华 四中校长呼吁大学尽快“宽进严出” 多位校长称——

现行招生制度未兼顾科学与公平
  

  本报讯(北京青年报   雷嘉)继全球大学校长峰会后,清华大学昨天又将全国优秀高中校长请来,举办“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多位高中校长指出,目前的大学招生考试制度难以兼顾科学与公平,难以选拔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潜力的中学生。

 

  ■“大学应尽快实行宽进严出制度”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目前中国的国情是,任何考试选拔制度都难以兼顾科学和公平。应对考试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把所有题都看过、做过。这样做于人才培养无益,但没办法,大学都在抢高分考生。他提出,人才培养的瓶颈在高中毕业这个阶段,现行的招生考试制度决定了学生从12至18岁的成长经历,甚至更早——一些幼儿园都设了重点班。而12至18岁是人格、性格、生理、心理形成的关键阶段,相对来说这一阶段学到的知识不是最重要的,而一个人的专业能力往往到大学阶段才表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将这个瓶颈“上移”,把人才选拔的关口向后移,让少年时期的学生少背负学业负担。因此,应该尽快在大学实施国外普遍采用的“宽进严出”制度,让更多年轻人可以进入大学,然后在大学里决定自己的前途未来。

 

  ■“中学奥赛赛不出能力”

 

  中科大招办主任蒋一是一名物理学教授、博导。他提出,目前盛行的中学生奥赛很难赛出能力。以物理竞赛为例,赛题的内容大多是大学的电磁学、力学内容,如果中学生提前学了这些内容,就容易获奖,否则没戏。他们的创造力究竟如何,通过比赛看不出来。只能看出学生的学习能力、再现知识的能力不错。

 

  但是对于刘长铭校长提出的大学“宽进严出”制,身为大学招办的蒋一表示“压力很大”。他透露,最近教育部再次要求中科大缩减在大城市的招生计划,将计划转移到不发达地区。这是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北京、上海的大学可以宽进严出,但我知道在山东、湖北、湖南等地方,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于当地高中考生数量来说严重不足,如果在这些地方也实施宽进严出,恐怕不太现实。”

 

  ■“大学选拔人才应从高一开始”

 

  针对大学和高中“老死不相往来”的现状,很多与会嘉宾在讨论中提出建议,大学可以在高中教育时就提前介入,尝试从高一开始进行人才培养,依据本校特色对特定学生的素质进行界定,为其提供课程支持和专业辅导,并对其进行跟踪评价。对效果优秀的学生,在其参加高考后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以打破单一的高考录取渠道。

 

信息来源:2011-04-26《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78135730

 

新京报:

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举行
四中校长主张高校“宽进严出” 
 
 
四中校长主张高校“宽进严出”
昨日,清华大学,工人正在拆除“百年校庆”晚会的舞台。本报记者浦峰摄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昨日,“全国优秀高中与高校衔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

 

 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表示,高校应实行“宽进严出”政策,“学生选择的不是读什么样的大学,而是选择毕业不毕业的问题。”

 

 “使学风发生根本性变化”

 

 刘长铭表示,这样做会有淘汰率,但并不会说明教学质量下降,反而会使学习气氛、学风校风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蒋一则表示,“宽进严出”的做法会给高校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地方,有较好的基础,但在河南等生源大省,进入大学还是一个主要面对的问题,“还是大学数量够不够的问题。”

 

 刘长铭还表示,他赞成高校自主招生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做法,“今天需要有多种方式来开辟学生到高校的途径,一个模式的选拔方式会越来越不适应高校的发展。”

 

 “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都忘记”。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批评了现在的教育现状。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则批评称,中国的教学方法“偏死”,提问式或讨论式教学很难,“个性得不到张扬、甚至在扼杀个性”。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中国学生处在“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下,学生学习潜力得不到发挥,剥夺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权利。

 

 “学堂计划并不是掐尖计划”

 

 针对“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副校长袁驷表示,该计划并不是掐尖计划。清华本月中旬全面启动该计划,建立6个清华学堂班,已有290名优秀学生入选。

 

 袁驷称,对入选学堂计划的学生,不是圈养、是放飞;不是要他们变得孤傲、而是要他们做引领者。对入选的学生并不实行固定制,学校将建立科学的学生遴选机制,实行多次选拔、动态进出机制,将最优秀的学生选入计划培养。

 

 “学堂计划”的课程也对其他学生开放,只不过对入选“学堂计划”的学生是必修课,其他学生可以选修。

 
信息来源:2011-04-26《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4/26/content_224857.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