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新思路的探讨
--
赞张群的改革建议
晨雾 / 文
自主招生这个词从它在中国诞生那一天开始就颇具争议,向来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在本次两会上也自然引起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不少代表、委员质疑自主招生变成了抢生源,加深考试难度选拔考生,认为自主招生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但有委员反对称:自主招生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修正和补充,不可能一下子十全十美。昨天(2011年3月6日)《新京报》发表了《“自主招生变成抢生源大战”》。这篇报道被晨雾转贴之后,我们网友家长们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大家纷纷赞誉两位中学校长的观点。特别是大家认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的观点颇有新意。
我觉得对于自主招生的争论,我们已经产生了“视觉疲劳”了。虽然争论不少,但是不外乎是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社会公众和媒体界认为自主招生已经变为生源争夺大战,同时还在质疑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性;另一种是部分自主招生名校认为,自主招生是对现行高考的有益补充,不仅不应当控制,而且还应当扩大。两会代表委员们也不例外,因此当晨雾看到《新京报》上的这个大标题:“自主招生变成抢生源大战”,下意识地在想,已经看腻了的这一套又来了……。晨雾的博客有搜集相关信息报道的传统,因此也就例行公事地转贴了。
晨雾赞叹我们网友家长的洞察力和水平。很快看到了部分网友家长的评论:
双玉壁莹2011-03-06 17:30:27
张群的观点,赞!
新浪网友2011-03-06 18:01:16
上面张群校长的观点比较好
新浪网友2011-03-06 18:03:36
我周围好多朋友都这样认为,我们支持张群说的
xiao2011-03-06 20:36:53
感觉中学校长对自主招生的评价更客观,大学校长太本位。
你能飞的更高宝贝2011-03-06 21:19:40
我也支持张群
康师傅2011-03-06 23:14:28
纪校长你不就是要权吗你别跟哈佛接轨你的制度和人家接轨吗?
你能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吗 你们这些当官的知心 路人皆知
浮云掠过2011-03-07 06:52:25
支持前两位中学校长的观点!!!
同是代表委员们的观点,为什么家长们都赞同中学校长的看法,厌恶大学校长们的观点?这让我不得不再次仔细阅读了这篇并不长的报道。读完之后感到耳目一新,同时感觉我们的家长们有时比教育家们更有眼光。
一共四位代表委员亮出观点,我们先看看在高招问题上比较强势的两位大学领导人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的观点指出现行招生制度剥夺了大学的招生自主权,应当继续扩大自主招生的比例。对这些话我们确实已经产生的“视觉疲劳”。然而纪宝成校长这次发表的观点并非全无新意,他在谈到有人质疑高校自主招生存在“不公平”时发出了十分强势的声音:“哈佛大学的录取也从不公开”,“考生应当对高校有最基本的信任”。似乎这自主招生就是我们高校自主的事情,你必须信任我们。你要是质疑你就别来!晨雾说句实话,纪宝成校长这一说法让考生家长们不爱听!我们的每一所名校都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堆积起来的,高考不过是纳税人的子女争取分享有限的优良教育资源的一种竞争游戏。纳税人对游戏规则尊在质疑难道不应该吗?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周家伦的观点则更是是毫无新意。我们只看到了他对自主招生的一些粉饰,“不可能一下子十全十美”,“不能把自主招生误解成另外的高考,事情不都一定是黑或者是白”等等。难以理解的是,周家伦对同济大学自主招生结果得出的十分可笑的结论:至少通过自主招生能让大家觉得考试不是一考定终身。
我们再看看两位中学校长说了些什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的观点历来是旗帜鲜明的:
自主招生应该是传统纸笔考试的补充,如果还是用纸笔考试,意义并不大。
如果仅仅是觉得高考的题目太容易了,再出点难题来考学生,意义也不大。
为什么要自主招生。因为可能通过统一高考这种方式选拔的学生不适合高校所需要的发展。“比如考古系,全国统一考试按分来排,可能真正具有培养价值的学生考不到这个范围里”。
现在这样的考试方式,等于把学生绑在竞赛、做难题这样的一个战车上。自主招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次学科竞赛。
刘长铭校长说到了自主招生的要害点:自主招生相当于增加了一次难度较大的考试,但是并不能起到把仅通过高考选拔不出来的具有培养潜质的学生选拔出来。
让晨雾耳目一新的观点发自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控江中学校长张群。张群自称原本是自主招生的支持者,希望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能够“反弹琵琶”,从上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这样下面学校的课程就必须跟着变。但让他失望的是,发展到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演变成了抢生源。
http://epaper.bjnews.com.cn/images/2011-03/06/A15/A15306Cb002.jpg
张群
所谓被高校自主招生预先录取的学生还得参加高考,而那些被预先录取的学生,大多本就能考取那些学校,“这还有什么意义。”
自主招生的时间日益提前、学科难度大幅提升,使得学生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张群认为,自主招生“应该而且必须”改革。
最值得称赞的是,张群提出了一条十分可贵的建议:
张群建议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
为什么张群的观点值得赞誉?
我们且先不谈这个建议的可操作性,先看看有什么好处。
1.对考生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所有考生,无论是高分层次的,还是低分层次的,都没有必要再为自主招生去忙碌。一切等到高考完成之后再说,考生不会过早地“被迫”卷入自主招生“大战”,真正减轻了考生的压力。
2.对中学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所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都不会被自主招生打乱。中学在高考之前可以有条不紊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和考生复习。
3.对高校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面对刚刚新鲜出炉考生成绩,我相信如果哪一所高校还有兴趣去专门设计一套难题再次对自主招生考生进行二次笔试,我们就要查查校长的脑袋是不是真的进水了?高校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笔试以外的简单有效的途径快速甄别考生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笔试成绩反映不出来的潜在能力。
4.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免去了既担心不搞自主招生,不思改革,受到“一考定终身”的质疑;又免去了担心高校自主招生不断扩大化,遭到来自民间的“不公平”的质疑。同是减少了为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考生进行公示等一系列的事务性工作。
5.对家长来说,由于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辅助孩子从容完成高三学习和高考更加从容。家长们不必考虑主动或者被动卷入自主招生大战,不必考虑参加哪个“联盟”,不再受到生怕参加少了“吃亏”,参加多了又心疼孩子的那种矛盾心理的煎熬。家长有更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孩子未来的职业规划、高校和专业的选择。填报志愿也不必顾及自主招生的影响。家长们站在室外的雪地寒风里,孩子们在教室一考就是连续12个小时的那种场景不会再现。
说了那么多好处,大都是自主招生考试之前各方的事。那么,张群的提议是否具备可操作性?如果不可操作,那么也只能是“伟大的空话”。让我们分析一下自主招生的时间移到高考成绩发布之后进行可能出现的情况:
有利于的方面:
1.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大致了解自己被所填报志愿高校录取的把握有多大。晨雾在文章《自主招生就是“生源大战”》 以2010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为例,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一个结论:获得清华北大自主招生选拔录取资格的考生中的大部分实考成绩就能达到清华北大的提档线。换句话说,假设他们没有参加自主招生,他们也能凭实力考取清华北大。
这些考生被卷入自主招生大战,完全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担心自己万一考试发挥失常,希望通过自主招生来弥补;二是“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媒体报道,某些中学的重点班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参加自主招生,不参加者反而成了“怪物”。但是如果自主招生安排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看到成绩之后,大部分考生将不会再考虑参加自主招生。这里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发挥正常或发挥极佳的考生,仅凭实考分就足以进入一志愿学校;另一部分是即便获得自主招生优惠条件,也达不到一志愿学校的分数线。这第二部分考生在现行的自主招生规则下纯粹是由于各种原因被“卷入”的“陪考者”。这两部分考生从自主招生大军中退出的结果是:自主招生的人数规模将大大减少。这有利于自主招生的操作。
2.高考成绩发布之后,高校已经没有必要再组织一次笔试。这就大大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成本。另外由于高考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的规格是最高的,实际上是用高考替代了自主招生的选拔笔试。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公平公正性的质疑也会降低。高校自主招生需要面对的群体也会缩小很多,便于其选拔。高校的自主招生只需要关注并发现那些凭实考分数录取存在一定差距,但是自身具备某些潜在能力或者专长的考生。而那些高分考生已经凭实考成绩被高校圈定,高校也不必再担抢生源的“罪名”。高校的自主招生很可能成为一种一面试、小型活动等方式为主的考核。高校的工作量大大减轻。
3.事实上,我们观察一下近年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十几所港校在大陆自主录取考生的方式就很类似。他们在大陆高考之前开始或者完成报名,高考后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提出面试名单,在每年6月底之前完成面试,7月初大陆提前批次开始录取之前必须完成录取。他们每年都很成功地招到十分满意的学生。说明这种办法具有可行性。
值得商榷的方面:
我们注意到,张群校长提出的建议是,高校自主招生时间可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进行,按一定比例在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
而港校面试录取的时间是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大陆高校录取之前进行。
我们来分析一下自主招生在这两种情况的可操作性。
1.自主招生时间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
根据我国目前高招录取的实践,普通高招录取一旦开始,每一天的录取节奏是环环相扣十分紧凑的,在各校录取分数线划定之后瞬间完成录取,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会自动被送入后面的志愿录取程序,不可能在这里暂时停下来,留出一定比例的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对他们面试考核,从中甄别挑选“可造之材”。因此按照张群的建议方案,自主招生时间只能放到一批次录取结束之后进行。这个时候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矛盾:高校需要面试考核的这部分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实际上已经“落榜”,有些已经被第二志愿录取;有些已经进入二批次的录取程序等待录取。如果高校通过面试考核后再次降分录取那些曾经因为分数不够而落榜的自主招生考生,势必会打乱部分招生规则。比如说“涉嫌”重复录取已经被二志愿或二批次录取的考生,引起二志愿学校或者二批次学校的不满。但是如果让这些低于本校分数线的考生在自主招生面试之前暂时处于“等待录取”状态,不进入后面的志愿录取程序,万一自主招生面试失败,而后面志愿的录取也结束了,这些考生岂不无学可上了?
2.自主招生时间在高考成绩发布之后,普通高招录取开始之前
这种方式与港校录取十分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港校的自主招生录取是最终录取,而我们的自主招生录取只是获得了降分录取资格。我们设想一下这种情况下的操作程序:
第一步,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须在高考之前完成报名。和目前的自主招生在网上向各个高校报名一样,各个高校可以自行规定报名要求,为了不要漏掉专才,最好是敞开报名。高校应当无需惧怕报名人数太多带来工作量增加,因为就像港校一样,高考成绩下来之后,很容易根据高考成绩“刷”淘汰其中的大部分高分和低分的考生。
第二步,高考成绩发布之后,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需要第一时间向高校报告高考成绩(在6月25日前完成)。
第三步,高校在6月26日之前确定自主招生面试名单并发布。确定名单的时候,分数很高明显能够达到录取线的无需考虑;分数较低差距较大的也无需考虑。高校自行规定一个自主招生面试的分数范围,对于个别分数差距较大,但是从已经提交的报名材料看出有一定潜质的考生也可以给面试机会。
第四步,高校最迟在7月6日提前批次录取开始之前必须完成自主招生考生的资格认定并发布。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在高招正常批次录取的时候享受一定的降分录取待遇;没有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认定的考生,重新回到普通高招录取程序参加征程批次的录取。
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各个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都是按照一定比例事先预留的。与目前的方式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自主招生名额需要分到各个省区,而不是集中掌握。
比较两种建议方案,晨雾认为第二种方案更具备可操作性。并且避免了当前自主招生方面的诸多弊病:
自主招生考试不过是在沉重的高考完成之后的一次面试而已,考生压力大大降低;
也不会有更多的考生主动或者被动地卷入自主招生“大战”,无论有多少人报名,能够参加面试的都是在一定分数段的十分有限的考生群体 -–
高分考生已经有把握录取无需再面试;低分考生也不会被通知去面试。
高校也无需再为了自主招生“结盟”和“联考” –
否则高校怎样做都招人骂。你不参加结盟,人家想同时多报几所高校,说你考试撞车;你参加结盟,人家说你“三国杀”掐尖抢生源,一天安排12小时的考试折磨考生。
这种自主招生才真正成为高考的有益补充,无论再怎样演变,都不会在成为生源争夺战。
但是这永远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只不过是对现有高考制度的一种补充。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是像美国那样的高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高校有权利自主决定录取谁,不录取谁;考生有权利同时申请并获得多份录取通知书,在录取范围内有权利选择谁,不选择谁。我们中国的国情与美国不同,我们可以向哪个方向努力,南方科大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试点方向。
但是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改变,绝不可能像某些大学校长、教授说的那样,似乎只要把现在的自主招生更大程度向大学放权,继续扩大自主招生比例,就能越来越接近美国大学。那是不可能的。而是适得其反,不仅学不成美国大学那样的招录模式,反而破坏了现有的一点点高招公平,还给考生和家长增加了无穷的压力。形成一种“几不像”的怪异招生模式。
晨雾提出这种自主招生建议方案是基于北京地区考前报志愿、部分平行志愿高招录取规则考虑的,假如有关部门按照这种这种办法设计自主招生方案,最需要考虑的问题是6月24日-7月5日这段时间能否完成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的考生资格认定。还有就是各地不同的高招志愿填报和录取规则下,这套方案的实施是否都能适应?是否需要作一些调整和改变。
晨雾通过本文向大家提出一种自主招生新思路的探讨,欢迎大家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