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匠人:解密高校招生的预留计划
(2011-03-05 23:13:09)
标签:
预留招生计划录取高等学校高校招生 |
分类: 佳文共赏 |
佳文共赏:
琢玉匠人:解密高校招生的预留计划
因此,今天再与大家以此分析高校招生的敏感话题,关于高校招生的预留计划:
预留计划是个敏感词,他与高招录取时人们传说的录取“指标”存在联系,预留计划可以用作“指标”,“指标”可以是计划的一部分,但“指标”不一定是预留的。
根据教育部规定,安排跨省(区、市)招生的本科高校,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可以预留少量计划,用于调节各地统考上线生源的不平衡。
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的1%。凡有预留计划的高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另外,虽然预留计划基本上由高校招生办根据需要安排使用,但是未经教育部批准,高校不得擅自规定男女生录取比例,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进行限制。
原则上,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等学校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预留计划使用的管理和监督。高等学校应由招生领导小组研究决定本校调整计划及预留计划的使用。根据要求,高等学校调整计划或预留计划应安排在生源人数多、质量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高等学校不得降低录取标准指名录取考生,并负责处理因调整或预留计划使用不当造成的遗留问题。严禁高等学校利用调整计划或预留计划巧立名目向考生收费。
高校须按教育部有关计划编制的原则、要求、统一的信息标准及“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网上管理系统”编制本校的招生来源计划,并按时报送其主管部门。
前面提到的预留计划不得超过本校本科计划总数的1%。本校招生计划指的是事业计划,也就是招生规模。凡有预留计划的高等学校,须将预留计划数报其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教育部备案。
但是,预留计划的概念往往遮住了外行的双眼,除了以上预留的计划1%,高校还在大规模的进行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高水平运动员、保送生等的招生,这些计划数也是相当惊人的,绝对不是那区区1%所能解决的。如果你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在高校的自主招生规定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按招生计划总数的5%左右制定自主选拔录取人数,纳入学校预留计划”。
这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来源计划逐年减少的主要根源。根据教育部的规定高校可以在预留1%计划的同时为自主招生预留计划5%,保送生预留计划1%,艺术特长生预留计划1%,还有部分高校设有艺术类招生,艺术类预留计划占艺术类招生计划的15%,这些计划在录取时可以根据生源情况调剂使用,由此看来高校在招生录取时的自主权是很大的,而且现在重点高校、部属高校执行情况很多都在突破上述标准。
在实际录取时,有些学校由于自主招生、保送生等特殊类型的招生计划未满,剩余的计划也会起到预留计划的作用,也不排除有一些学校在录取特殊类型上线考生的时候使用已经公布的招生计划。
实际上高校在下载考生数据前也可以根据生源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计划,从而使预留计划的专业分布更趋于平衡,但预留计划使用的最终决定权依然是高校,省招办只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因各种原因,高校会对实际批准的招生计划进行临时调整,或减少或追加,增加指标有意无意的会导致部分边缘考生被录取,这给少数考生家长一种假象,以为这些人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弄到机动名额或所谓特批招生指标,因此也总有人利用这种心理进行诈骗。
实际上,批准追加招生计划录取的考生,分数都必须达到或接近原计划录取时的分数线。对于考试成绩离分数线差距较大的学生,家长最好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以免受骗。
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严格执行国家公布的招生计划,增减招生计划必须经教育部审核批准,任何个人无权增减哪个学校的招生计划。
近两年来,广受争议的定向招生计划数大为缩减,学校也主要限制在少数部委所属重点院校范围内,各地方所属高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生招生计划。在招生录取时,生源必须是填报过定向志愿的,有的甚至还需考生事先签署协议。而在录取开始后,一律不再为考生办理定向生招生补报手续,也不为高校增加定向生招生计划。因此,在录取开始后,如果有人自称能弄到“定向生招生指标”,就一定要小心了。
每年高考结束后,家长和考生都要特别注意,一些违法犯罪分子利用高考录取进行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进入了活跃期。近几年,一些不法分子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生招生办公室”或“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校招生办公室”的名义,向考生及家长寄发“国防生预录通知书”或“军队(武警)院校录取通知书”,伺机骗取钱财,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此外,一些不法分子还通过手机短消息或网络,向考生或家长发送“保上重点大学”的虚假信息;谎称自己是院校招生代理、高校招生人员或自己有“特殊关系”,暗示可以帮考生拿到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索取指标费;混淆自考、成人高招、网络教育与普通高校招生的区别,蒙骗考生;通过邮局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骗子银行账号;伪造军校招生公文、公章等;利用考生及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的弱点,打着本科补录旗号行骗;利用家长和考生急于了解信息的心理,以可以提前获取招录信息为名骗取钱财。
题外话:教育公平历来是“两会”期间的一个重要话题,而招生来源计划甚至预留计划也是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的关键原因,不知代表委员们还有家长如何看待和理解?
信息来源:2011-03-04 新浪博客 琢玉匠人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98a8380100qrh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