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校暗较劲,“多线作战”忙煞考生

(2010-12-26 21:32:55)
标签:

教育

推荐表

高校

成绩单

新闻晚报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时间缩短
学校暗较劲,“多线作战”忙煞考生

 

晨雾 / 转贴   
  
  
学校暗较劲,“多线作战”忙煞考生
晚报制图 刘京

 

  □晚报记者 杨玉红 报道

 

    明天是复旦大学等高校的自主招生报名截止日。记者采访发现,各高校今年在招生政策发布上打起了时间差,留给学生的报名时间普遍缩短,面对越来越近的报名截止日,部分学生倍感焦虑。

 

报名时间让学生倍感焦虑

 

    “学校终于开始发推荐表了,但是留给我们的时间真的很少。 ”拿到推荐表本来应该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对学生来说,这张推荐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高考时的加分资格。然而记者发现,不少拿到推荐表的学生都表示,高校之间在报名、考试时间上的暗暗较劲,以及学校对变化的 “笃定”,让自己犹豫不决。

 

    华东理工本月6日公布政策,本月26日前要完成报名;财大13日公布政策,30日前要完成报名;上外22日公布政策,也要在明年1月3日就要完成报名工作……再加上25日截止的复旦及30日报名结束的交大,今年的自主招生日程表简直是“一片混战”。

 

    而从高中学校来看,为了保证推荐表发放的公平公正,大多数高中都选择在上外的推荐表送至学校后,才开始向等了几乎半个学期的学生们统一发放。拿到推荐表的学生暗自庆幸,虽然报名时间所剩无几,好歹还能保证参加考试。而对于那些“差一口气”的考生来说,只能利用剩下的时间从允许自荐的高校中重新选择,并自行准备材料,这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部分要“多线作战”的学生倍感焦虑:一方面要完成自荐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担心推荐表的问题。

 

学校惯例让自荐难上加难

 

    记者发现,部分准备自荐的学生也碰到了难题。复旦和交大联考对自荐要求相对宽松,但自荐材料的通过率与笔试的难度也基本成正比,对中等水平的考生来说,报考这两所学校需要三思。而放眼上海地区的其他高校,由于向各高中下发了不少推荐表,所以自荐方面审查很严格。

 

    既然自荐难,那么拿多张推荐表可不可以呢?一位高三学生沈琪告诉记者,学校按“惯例”告诉他,这是一条比自荐还要难的路。由于每个学校的推荐表数量都有限,一般只能向一个学生发放一张推荐表,帮助其开一次成绩单。所以,不仅不可能拿到两张以上的成绩单,甚至如果自荐时需要校方开具成绩单,也是有很大困难的。

 

合理规避自招考试风险

 

    自主招生是高水平的考试,且随着其在高校招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报名多个高校的考试,必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多年从事自主招生研究的专家姚国超校长提醒道,一方面,高中学生对于高校缺乏充分了解,仅以规避风险为目的,盲目选择多个高校报考,不仅会分散自己的复习精力,即使拿到了加分,也不能说就是成功的。为避免这种“广撒网”的情况出现,需要用一定的规则加以约束。考生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早日明确自己的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自主招生选拔的过程中获胜,也可以减少自主招生对日常学习生活的干扰。


信息来源:2010-12-24《新闻晚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0-12/24/content_481394.htm

 

晨雾点评:

 

    许多“专家”总是在混淆自主招生报名与考试的概念。似乎在那里闭着眼睛说:“报名多个高校的考试,必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难道只报一所大学就不存在风险?还有什么“盲目选择多个高校报考,会分散自己的复习精力”。事实上,自主招生在报名一所大学的基础上,再适当多报几所大学,并不会耗费多倍的精力。因为各所大学所要求的申请材料大同小异,只要准备一次,然后稍作修改如法炮制即可(大部分可由家长代劳)。只是需要多次网报而已。而且自荐初审通过率较低,报多所后初审能成几所?很难说。所以晨雾主张,自主招生要不就不报,要报就不要只报一所,应当多报几所,别听那些“专家”的。

 

    但是初审后,假如真的有多所学校通过了初审,你参加几所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则是要考试的时间、自己的情况认真考虑再做决定的了。

 

    自主招生报名和自主招生考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报就意味着考试的机会在减少;但是报了即便初审通过,也是可以不考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