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南科大“内忧外患”需抛开成见

(2011-06-25 23:49:07)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观察家

破南科大“内忧外患”需抛开成见 
 
晨雾 / 转贴 
  
 不能以西方成熟的大学制度为归依,要求南科大步步到位,不允许偏差。

 

 近日,港科大三位教授在媒体上发布联名公开信《要改革不要口号》,直指南科大现存的问题,如“高校去行政化”不能沦为哗众取宠的口号等。长期以来,人们看到的是南科大的“外患”,它遭遇的体制性冲突和抗争等;现在,它内在的治理危机也暴露无遗。

 

 南科大作为举国瞩目的教育改革标本和标杆,几乎是进行实质性的高校体制改革唯一的试点,寄托了公众巨大的情感和希望。因而,当前最重要的,是破解南科大改革的困境,给改革以支持,给改革以希望。

 

 认识南科大的改革困局,也许应当破除两种成见、成规。一是政府要求遵循现行制度的成规。显而易见,要求实质性的改革合法合规,本身是不合理的。南方科大去行政化、自主办学、自授学位的改革,必然意味着打破常规;如果囿于现成规章制度,循规蹈矩,照章办事,那是日常管理而不是改革。

 

 其二,基于国外制度变革的成规,对改革程序性、规范性持过于理想化的追求。

 

 西方国家的重大制度变革往往从“变法”开始,要在议会进行旷日持久的修法、立法讨论,通过后辅以财政支持而依法推行。例如日本国立大学独立法人化的改革,立法过程就长达十年。但中国各个领域的改革基本是一脚深一脚浅“摸着石头”过来的,包括大学合并、扩招,发展独立学院之类,又经过了什么程序和论证?因为规划、规范和程序的欠缺,对实际的改革过程的曲折,就应多一些理解,给改革者多一些宽容。

 

 囿于外国成规的另一方面,是以西方成熟的大学制度为归依,要求初学者步步到位,不允许有趔趄和偏差,否则就严词苛评。这种要求无瑕完人,一步到位的思维,同样有悖改革实际,因为任何一个现实的改革都是不同利益、不同价值平衡妥协的结果,很难符合从应然出发的理想的。所造成的后果是改革者处于舆论审判的道德劣势,吸引强大的火力而动辄得咎,左右为难;不改革的看客则横加指责和看笑话,没有任何压力。

 

 应当看到,南科大改革仍然在生长和创设之中。即将于7月1日生效的《暂行管理办法》规范了政府与学校的基本关系,使得双方的行为有法可依;筹建之中的南科大理事会,更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建设,将奠定南科大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置于制度化的保障和支持之下。

 

 然而,无论对大学还是政府,理事会治理模式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需要从头开始,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学习、建立和完善。实际地给力和支持,还有其他一些方面。例如,有专家建议建立教育部、广东省、深圳市等多方参与的机制,主动推进南科大改革;建议探索学历认证制度,对高教学历基于实际教学质量的评估认证等。

 

 □杨东平(学者)

 
信息来源:2011-06-25《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25/content_246979.htm?div=-1

 

晨雾点评:

 

    杨东平教授的话语重心长,破解南科大难题,双方各让一步,不能再“顶牛”了。

 

    从教育部方面来说,必须收回所谓“任何学校的改革,都必须要依法办学”的貌似正确的观点。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就是“破”,不破不立。要求一项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完全合法合规怎么可能。况且要求要求别人合法,首先要做到自己合法,你规定了大学生不能参加高考、不能异地高考、超过的规定的报名时间不能参加高考、高考志愿不能填报不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你怎么就能随便打破呢?一句话,改革就要就锁突破。一切都卡得死死的,改革者动不了,你也动不了。

 

    从南方科大来说,必须认识中国的国情,改革不能一步到位。要给自己和主管部门思考的时间。另外不能得理不让人。政府也是人组成的,是人就有犯错的时候,特别是做新中国从来没有做的事情,仔细分析,政府让学生高考,出发点对学生是好意。不可能一下子让人家理解得和你一样深刻。多与政府沟通交流,让人家知道你是怎么想的,同时感到你是尊重政府的。在中国,任何改革不得到政府的支持是不容易成功的。

 

    7月1日生效的《暂行管理办法》规范了政府与学校的基本关系,这是一个双方都能“下台阶”的机遇。如果把握好,一切可以从头来。双方能够达成共识的基本点应当就是“自主招生,自授学位”能作为一个改革特例合法化。继续“顶牛”没有任何好处,最终受损的是政府的声誉,学校改革的困境,学生的前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