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高考状元是如何出炉的?

(2011-06-24 11:46:08)
标签:

教育

李泰伯

北京

高考状元

高考成绩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北京高考状元是如何出炉的?
排名非官方发布,由各方勾兑核实而成,曾盛传有七“状元” 
 
晨雾 / 转贴

 
 ■ 幕后

 

 本报讯 (记者王佳琳)没有政府的官方发布,没有学校一把手的正式出席,没有任何所谓的认定或证书,但每年文理科分数第一名,也就是所谓的高考“状元”,仍然可以在媒体和学校以及方方面面的倾力“合作”下成功出现,而且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错误。那么,分数排名是如何出炉的?

 

 “状元”出炉不乏假消息

 

 按照北京教育考试院官方公布的查询成绩时间,今年高考分数的正式查分时间,应该是昨天中午12点钟。不过,有消息显示,大约在上午9点半前后,部分分数已经提前透露出来。甚至有相关人士透露,在22日夜,有的人就可以接触到分数,但并不够准确。在高考分数的庞大数据库里,最先确定的往往只有最高分数,也就是学生的裸分,之后再根据裸分成绩,与各区县的学校核实,寻找“状元”所在。

 

 在真正的“状元”出炉前,往往要有多个假消息出来干扰。所谓假消息,往往就是指“加分”后的高考成绩。这种情况每年都有,今年也不例外,曾一度盛传全市有7个“状元”,四个文科并列,三个理科并列。但后经核实,多数属于加分后的分数,并非裸分成绩。

 

 学校热衷推广“状元”

 

 最近几年,中学对于高考“状元”的关注,其实已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在一些产生高考“状元”的学校,接受采访的往往不再是“状元”一个人,而逐渐变成了一个优秀学生“群体”。

 

 有的学校随“状元”隆重推出理科前三名,有的学校则推出单科满分的学生,还有学校推出享受校长推荐制的一批学生。不过遗憾的是,在“状元”的巨大光环下,媒体们往往对于这些同样优秀的学生缺乏关注,以至于不少到场学生在现场颇有被冷落之感。

 

 当然,出现状元的学校,也并非个个都愿意宣传,北京四中就曾是其中特立独行的一家。2008年高考成绩揭晓时,四中考生丁艺莎获得了当年文科最高分,但当记者们联系四中时,校长刘长铭却回绝了媒体的采访要求,以至于丁艺莎成为最近几年来罕见的没有公开露面的高考“状元”。

 

 迄今为止,尽管在状元的最终结果上没有出现失误,不过,对于一些单科满分的学生,由于缺少权威信息认证和披露,目前也有部分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况。

 
信息来源:2011-06-24《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24/content_246525.htm?div=-1


教育部重申不应公布高考“状元”
炒作“状元”已形成一条利益链;近五年来,越来越多省份禁止公布高考成绩排名
 
 
  6月8日,贵阳,高考结束后考生走出考场。尽管教育部一再重申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各地“状元”依旧在第一时间公布。据黔中早报 
  
 本报讯 (记者郭少峰)教育部发言人续梅昨天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今年高考之后,各地陆续开始查分,像北京等地的高考“状元”信息迅速在社会上传播。续梅昨天回答本报提问时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要公布高考“状元”。她说,推进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要共同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此前续梅也曾表示,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

 

 现在的高考“状元”其实形成了一条利益链,从而成为学校、教辅机构、企业家争相追捧的“香饽饽”。有些“状元”能收获少则几万、多则数十万元的现金奖励和各种荣誉;所在中学学校也提高了社会知名度,为日后争夺优质生源打下基础;教辅机构则可聘请“状元”做“形象代言人”赚钱。

 

 【反响】

 教育部呼吁一度无人响应

 

 多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至少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就明确提出叫停“炒状元”,高校也不得对新生成绩进行排名。这年高考录取期间,教育部针对一些媒体和网站对所谓高考“状元”进行炒作发表意见: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在网站上公布的立即删除。

 

 不过,当时教育部的呼吁收效并不大,“状元”仍是录取期间全国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时任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2007年接受采访时曾强调说,高考“状元”只反映一次的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所有成就,更不代表他的未来发展。

 

 王旭明当时表示,事实证明,高考“状元”有的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成为优秀人才,也有的成为平庸之辈,这说明不能以高考“状元”论英雄。

 

 直到2007年,一些省份才开始响应教育部的呼吁。这一年,重庆曾试图将“禁止学校炒作高考状元”写进《重庆市国家教育考试条例》,最终因为争议较大而取消;2008年,山东省提出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2009年,江苏省教育主管部门下令禁止公布高考排名,但却引出了一堆“疑似状元”。

 

 2010年6月,海南、广东、江西、江苏等地的教育部门又先后发布规定,禁止宣传炒作“状元”,但效果依然并不乐观。

 

 北大清华曾舌战状元数量

 

 除了地方上执行不力,部分名校也陷入“状元”之争。北大、清华就曾为“状元数”舌战。北大招办去年曾对外宣布称,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清华招办则称,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填报清华。

 

 北大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去年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状元”数目之争对两个学校而言都是很丢脸的事情,状元有很大的偶然性,高考前100名的学生一般学习能力没有什么差别。

 

 今年清华北大均表示,不再对外公布“状元数”。北大招办负责人前天表示,当世界一流大学把统一入学成绩仅作参考指标之一,甚至把我们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的时候,我们却在推出一个又一个“状元榜”,把高考分数作为选拔录取的唯一标准。这与世界潮流相悖。

 

 对高考状元的炒作,无疑会助长高中学校,乃至地市对高考升学率、高考成绩的追逐。从今年开始,高考成绩不再向各县市发放,由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统一掌握。

 ———山东副省长黄胜

 

北京高考状元是如何出炉的?

信息来源:2011-06-24《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06/24/content_246523.htm?div=-1

 

北京日报:

高考状元现象耐人寻味—
媒体年年炒作 官方从未确认 
 
 
  本报记者 刘昊 贾晓燕

 

  “知道状元出在哪个学校吗?”,昨天是2011年高考的发榜日,一年一度的“状元围剿战”从早晨8时就开始上演,媒体记者四处打探高考状元的出处,京城名校的校长们收集信息比对,期待“状元”今朝“落我家”。

 

  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求不要炒作“状元”,但每年媒体都乐此不疲地寻找。其实,自1977年恢复高考,34年来本市每年出现在媒体上的“高考状元”均未被官方确认过。

 

  状元:一夜成名疲于应对

 

  高考第一名,马上就成名。文科第一名伊思昭却撇撇嘴,“那么多活动,多烦呀。”中午12时30分,她就被叫到学校,接受媒体采访,一个多小时的采访结束后,她又被拉到新浪、搜狐、腾讯等网站做访谈,小伊脸上的笑越来越少。

 

  小伊的师哥,去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李泰伯,至今也没忘一年前的疯狂。去年的这个时候,“一夜成名”的李泰伯在不到24小时马不停蹄地“被访谈”五次,二三百条短信挤爆了他的手机,电话也不知接了多少。“其实我本来并不抗拒这些访谈,如果我的经验能给今后的高考生一点指点,我很开心”,李泰伯昨天说,“但很多问题都是重复的……”

 

  网站:豪车接送参加访谈

 

  昨天早晨8时,媒体记者就四处打探消息,甚至有媒体派出多路记者,守候在可能出状元的名校周边,还有的记者盯住微博,不漏过一条消息。

 

  上午近10时,查分系统开通,各种消息逐渐增多,询问、核实,记者的手机频响,焦虑情绪直线上升。一天之内传出了多个“状元版本”,有说“人大附今年文理双丰收”、有说“今年出了7个状元”、还有说“北师大实验中学也同时有文理两个状元”……记者们一一核实,中午时分,才问出究竟。

 

  中午12时30分,数十家媒体云集人大附,长枪短炮对准了697分的理科第一名梁思齐,文科第一名伊思昭,还有已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奖的理科第二名,考了696分的施沁茹。

 

  两个多小时的“狂轰滥炸”后,三个学生又被拉去网站和网友见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每年都会给状元们带来公仔礼物,今年更是夸张,竟然派出豪车接状元。搜狐出动一辆奔驰,腾讯更是用百万的奥迪Q7接状元去访谈。

 

  望着状元登上豪车,纸媒记者们来不及羡慕,下午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城,因为那里还有两个文科并列第一名。

 

  中学:向记者求证状元

 

  昨天中午12时30分,人大附状元发布会现场,该校主管高三工作的一位老师进入会场的第一句话就是:“记者朋友们,你们知道其他区县的成绩吗?”

 

  从22日晚上开始,示范高中的老师们就已开始登录网站,拨打电话,看能不能早一点查到分,今天一大早更是焦虑,一边查自己学生的分,一边和区县考试中心核实,一边还通过记者提供的信息相互比对,看看自己的学生是不是能考得第一。

 

  市高招办主任高福勤表示,高招办从未发布高考成绩排名,历来反对炒作状元。每次高考成绩发布,市高招办都是分区县发送考生成绩数据库,每一个区县的考生成绩均按照考号排列,从不排名。高招办也从不为学校和记者确认高考状元的信息,这也就是高中老师只能向记者求证的原因。

 

  高校:不再公布状元数

 

  清华大学去年就宣布不再公布状元录取数据,该校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优秀学生绝不简单等同于成绩优秀,更远非高考高分所能覆盖,每年高考后社会都会关注状元,“一年炒作一次,没人思考成才观和选材观。”据清华这几年的学情调研显示,纯粹通过高考进入清华的学生在校发展和培养的水平,低于通过自主招生等方式进入清华的学生的平均水平。“我们不是要掐尖打架,只炒作状元,我们应该回归一些教育常识,反对唯分数论。”

 

  北大招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当世界一流大学把统一入学成绩仅作参考指标之一,甚至把我们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的时候,我们却在推出一个又一个“状元榜”,把高考分数作为选拔录取的唯一标准,长此以往,如何选拔到适合高校和学科专业的学生?


  专家观点  

  状元炒作可休矣

 

  “状元”即古时科举考试的第一名,高中状元意味着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状元围剿战”中,记者最积极,媒体也希望借助炒作状元提高收视率,关注度,其次学校的热情也很高,因为状元将给学校带来名气,甚至有的学校不惜扭曲育人本质,实施状元工程,“有名气就有好生源。”近年来很多商家也为了扩大影响力,或给高考状元巨奖,或赠送礼品,加入炒作高考状元的行列,一些高校也为了争夺状元,许诺重奖。专家认为,对状元的过分关注正是由于国人长期处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

 

  市高招办主任高福勤表示,关注高考成绩的排名,其实就是过分强调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认为,状元不可复制,在数万高考考生中只谈一个考生没有价值。学校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各有收获、各有辉煌。北京师大二附中副校长王华认为,状元是偶然的,学校不该通过炒作状元来提高知名度。过分的关注状元,还有可能“捧杀”这些少年。
 
信息来源:2011-06-24《北京日报》
http://bjrb.bjd.com.cn/html/2011-06/24/content_416954.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