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高校专业录取只看“裸分”说明什么
晨雾 / 转贴
高考临近,日前有报道称,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他们不看加分,只看“裸分”。《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5月6日就此发表蔡正奋先生的评论《为“裸分”录取叫声好》,力陈高考加分泛滥之弊,力挺四高校“裸分”录取之举。该文发表后被广为转载,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于“裸分”录取的赞许和期盼之情。
不过,细看原报道即可知,在高考录取的提档环节,四高校仍然认可考生的各种加分,即仍以考生的总分数(高考成绩+高考加分)作为提档依据;所谓不看加分、只看“裸分”,只是体现在专业录取环节——提档之后,如果某个专业报考人数超过计划招生人数,则依据考生“裸分”从高到低录取,未被这个专业录取的考生,将被调剂到其他专业,而不会被退档、拒录。
显然,四高校所推行的是高考录取看总分、专业调配看“裸分”,高考加分仍是考生能否考上某所大学的关键因素。如此,四高校所推行的改革,与真正的“裸分”录取依然有差距。虽然实际意义有限,但此项改革所传递的信息值得深思和重视。至少在这4所高校眼里,高考加分的实际价值要低于“裸分”。他们在不触犯高考加分政策的前提下,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推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裸分”考生,以削弱高考加分制所带来的不公。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各个高校拥有认可或不认可高考加分的权力,那么我相信,很多高校会实行真正的“裸分”录取。或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认可某几项高考加分。
高考加分乱象的症结之一即在这里:作为录取、培养学生的主体,各个高校在高考加分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能被动接受。教育主管部门设定的高考加分项目,不论何种类型的高校,不论是否符合某个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论高校认为有无必要、喜欢与否,所有高校都得无条件认可和接受。与高校没有发言权形成鲜明对比,不承担培养学生之责的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却拥有设立高考加分项目的权力。这种扭曲的权力配置,一方面导致高考加分泛滥,弄虚作假成风;另一方面导致“千校一面”,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失去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从这个角度看,四高校专业录取只看“裸分”,可以理解为他们不甘心于被动接受高考加分,试图努力争取本应属于高校的发言权。解决高考加分问题有两条路径可供选择:其一,除教育部保留少量必要的高考加分项目外,全面取消各地设立的高考加分项目;其二,如果保留各地设立的加分项目,则应赋予高校对于高考加分的认可权,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及对某项高考加分进行评估,自行决定是否作为录取依据。
晏扬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0日 02
版)
信息来源:2011-05-10《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1-05/10/nw.D110000zgqnb_20110510_6-02.htm
附:5月6日中国青年报文章:
为“裸分”录取叫声好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会遵循什么原则录取考生?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从今年开始,他们不看加分,只看“裸分”。(人民网5月5日)
这几年,高考加分之滥,加分之殇,已经引发了舆论的广泛诟病,无论是浙江的“三模三电”,还是湖南的“运动健将”,抑或其他地方的民族成分舞弊案,都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焦虑。
高考的分数,加还是不加,困扰着考生、家庭、学校,甚至波及整个社会。现在,终于有4所高校站出来,明确表示,不看加分,只看“裸分”。这无疑是一个顺应民意、尊重现实的理性之举。
以探索和改革之名而实施的加分制度,初衷是好的,但从近年来运行的实践来看,不但没有实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个别人投机取巧、权钱交易的筹码。有的省市加分的项目竟有80多项,不但体育运动的球类、棋类、田径类可以加分,文娱活动的吹拉弹唱可以加分,甚至于作文加分,主持加分,参加课外活动也加分……加分名目五花八门,加分政策也是政出多门,有教委、科委、体委、民委、侨联、文联、妇联……总之,只要能够有资格发文的单位,都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说出分管项目加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于是,你搭一点,他带一点,渐渐的,就把原本简单的高考,演变成一场权力的角逐,使高考不堪重负。明里是学子在考试,暗中是考关系、考家长。许多情形下,就是谁有权、谁有钱,谁的孩子就可以胜出。
去年的浙江高考“状元榜”显示,文科第一名、第二名都是体育竞赛获奖者,高考成绩被加20分;理科前三名中,位居第一的仍是一名加20分的考生。可以想象,没有获得加分的孩子,肯定是不服气的,要知道,在考场上要多得一分,何其难哉,别人剑走偏锋就可以获得几十分,这公平吗?特别是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能够读书上学已是不易,要想参加特长培训,简直是天方夜谭。
也许有人认为,完全看分数,看“裸分”,是不是走了回头路?探索是允许的,不等于探了就能够走通,撞墙了就及时回头。考场不是舞台,不是选秀,不是比才艺。当然,你如果真有艺术细胞、有体育天赋、有特殊才能,也埋没不了,现在,这么多艺术、体育院校和专业,这么多表现的平台,足够有真才实学的人海阔天空,何必与普通学子去挤高考独木桥?
蔡正奋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06日
02 版)
信息来源:2011-05-06《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html/2011-05/06/nw.D110000zgqnb_20110506_5-02.htm
5月5日人民网刊登的消息原载5月4日《长江日报》:
部分高校专业录取
不看加分 只看“裸分”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会遵循什么原则录取考生?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4所高校招办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时,不看加分,只看“裸分”。
西安交通大学投档时认可考生的各种加分。但投档后,校方按其高考原始分由高到低进行录取。该校招办副主任张四聪称,招生时各专业间没有分数级差,只要求考生政审体检合格、单科考试成绩达到及格水平、服从专业调剂,提档之后不退档。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招就处负责人古丽娜透露,该校在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一般是100%投档,“录多少人,就投多少档”。对于实行非平行志愿的省份,投档比例不会超过120%。她说,提档时计算了考生享受的加分,但具体到专业时则按“裸分”进行录取。被该校录取的考生,入校后不能调换专业。她建议,考生选报专业时要以兴趣为主。
东北财经大学招办主任高奎明介绍,该校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份考生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规则,“无院校志愿的考生不予录取”。
北京城市学院今年新增社会管理、教育学、学前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等4个本科专业。该校招办负责人曾玉红介绍,录取时承认教育部门认可的加分,但“安排专业的时候只看考生的原始成绩”。
信息来源:2011-05-04《长江日报》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1-05/04/content_4811089.htm
晨雾点评:
事实上,在专业录取时,只看“裸分”,不看加分的高校可不止这四所高校。仔细研读高校招生章程,大部分高校在提档之后的专业录取时都是不承认加分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