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热议:“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
(2010-08-26 15:53:46)
标签:
小天才自主权关系户声誉钱钟书陕西省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媒体热议:
“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
晨雾
/
中国青年报:
拒绝破格:又是一个“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
作者:曹林
信息来源:2010-08-26《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8/26/content_3392576.htm
新京报:
陕西招办“卡人”:一场招生权力博弈闹剧
■ 观察家
陕西省招办卡住孙见坤,与“严守规则”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捍卫规定的尊严”这么高尚,实质是在招生权力上与高校进行博弈。
陕西西安“国学天才”孙见坤,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听听陕西省招办的拒招理由,似乎都挺有道理,一是有规定,他们严格执行规定;二是害怕破格会撕开规定的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会接踵而至。但这两个理由都可以商榷。
其一,虽有规定,但规定是为了防范腐败而非卡住人才,当教授们证明这确是个人才,与关系和条子毫无关系时,规定当然应灵活把握。并非死守规定才叫尊重制度,为公认的人才“不拘一格”会使制度更让人敬畏。其二,“破格会让规定开了坏头”也是不必要的担忧,这种公开透明、经得起阳光考验的破格,不会给腐败开口子。只有见不得阳光的、偷偷摸摸、暗箱操作给关系户破格,才会使腐败接踵而至。
很显然,陕西省招办卡住孙见坤,与“严守规则”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捍卫规定的尊严”这么高尚,实质是在招生权力上与高校进行博弈,不甘心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夺去原本属于地方招办的权力,把招生的权力揽在手中,为高校的自主招生设置障碍———别以为自主招生了,权力就都在高校了,可别把我们地方招办不放在眼里。这种与高校争权力的取向,从地方招办直接“啪”地挂复旦招办的电话就可以看出。
地方招办以刚性规定卡人,暴露出当下方兴未艾的高校自主招生与传统统考统招制度的冲突。
统考统招、分数面前一刀切的高考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最致命的莫过于应试教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考试更符合教育规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自主招生,也就是在不废除统考统招制度的前提下,将一部分招生自主权让渡给高校,比如可以提前面试,可以校长推荐,然后高校可以给看中的学生降分。自主只是很有限的自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还须参加高考,只不过可以降分录取。
自主招生还处于尝试阶段,虽然只是很有限的自主,但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的招录格局和权力分配。如今部分权力分到了高校手上。权力被分走了,这当然是地方招办很不舒服的,于是,就有了卡人的冲突。
这样让人惋惜的卡人,这一次复旦与陕西招办的冲突,暴露出自主招生改革的制度和利益障碍,其每想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的阻碍。有来自舆论的,舆论担心自主招生会带来腐败;有来自行政权力的,教育原本就没有脱离行政权力而自主;还有来自地方招办的,他们要捍卫自身在传统统考统招中的那些权力。其实可以看出复旦等高校在地方招办前的小心谨慎,不敢得罪地方招办,正如复旦招办所言,并不愿意和陕西省招办“搞得太僵”。来年招生,大学和地方招办的博弈还会继续进行。
□曹林(媒体人)
信息来源:2010-08-26《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8/26/content_140911.htm?div=-1
山西晚报:
公开透明地破格
陕西西安国学天才孙见坤,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本报今日报道)
陕西省招办拒绝破格的理由,听起来很理直气壮: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特例。坚持要人的复旦也不得不承认:陕西省招办并不违反规则。网开一面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按照规章“卡”住,则可叫做“严格”。拒绝为天才破格,看起来陕西省招办是在坚持原则,是担心“破格后会给腐败开口子”,其实不然。
如果一种破格行为是暗箱操作,是瞒着公众而在私下进行,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凌驾于制度之上按潜规则行事——像媒体曝光的一些地方一样,官员破格招傻儿子进法院工作,领导破格不经考试让行贿者上岗,这些见不了阳光的破格行为,当然会给社会传递非常恶劣的暗示,加剧腐败的蔓延,使条子生和关系户接踵而至,打开的口子就很难再关上。
可如果一种破格行为是公开透明进行的,而且这种破格能够经得起常理、常情和常识的拷问,经得起苛求的审视,见得了阳光,那么,就无关“给腐败开口子”了。孙见坤就属于这种情况,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已经公开化,不可能有什么暗箱操作,一切都会在阳光下进行。最重要的是,对这样的人才进行破格,也符合常情常理,既然这个人这么优秀,高校也愿意破格招录,招办为什么卡住不放呢?还有,这样的破格也符合制度初衷,为什么会设置“分数门前人人平等”的制度门槛?不是为了阻挡人才,而是防范腐败,当公开和透明证明不可能存在腐败的时候,为什么还要以这个硬杠杠卡住人才呢?
人人都觉得应该破格录取的人才,招生办凭什么要卡住?高招改革的自主权近年来其实一直在向高校倾斜,教育自主,招生自主,高校为自身的学生质量和声誉负责,地方招办为什么要阻挡自主招生的改革步伐。这不是捍卫规则,而是干预高招的自主,阻挡改革的进程。
如果陕西招办为国学天才破格了,如果有人以此也要求破格,那陕西招办可以反问:如果谁能够像他这样,被8位名校教授推荐;像他这样,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像他这样,被国学导师们评价说“国学素养胜过研究生”,他的素质经得起公众的审视,那么,招办同样可以为他破格。这样的理由,足以让那些想以此为借口者闭口。所以,透明公开的破格根本无关“给腐败开口子”。
怕就怕,一边在公开场景中以“严守规则”堵住真正的人才的求学之路,一边在暗箱中“毫无原则”地为关系户大开方便之门,这才最可悲。为孙见坤这样公认的人才破格,丝毫无损规则的尊严,反会强化其权威。那些暗箱和丑闻践踏制度的行为,才是真正破坏着规则的尊严。
曹林(北京媒体从业者)
信息来源:2010-08-26《山西晚报》
http://epaper.daynews.com.cn/shtml/sxwb/20100826/5422676.shtml
北京青年报:
教授的坚持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一新闻,舆论很纠结。有人希望对其能破格到底,毕竟人才难得。也有人反对再对其进行所谓“破格”,因为这名学生,已经享有了复旦大学5%自主招生的录取优惠,仅需要达到当地一本线即被复旦录取,只能怪他的高考分数比一本线低6分——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这样的规定,陕西省坚持规定,是正确的。而且,正如陕西省招办所顾虑的,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分数不达录取线,却可以通过教授的坚持,进入名牌大学。
在教育发展历史中,通过教授的坚持,就把某位学生录进大学,留下了诸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美谈,比如,当年数学、化学、物理、英语总共只有25分的钱伟长,却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物理只有5分的他,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这让人见识了当时教授的声望,以及当时大学的公信力、办学活力。而且,这不是个例,几乎是当时大学教育的常态。可为何现在,教授的坚持,却可能(甚至很多人相信)变为“条子生”、“关系户”的交易呢?
这是因为今天的大学,已不是那样的大学;今日的教授,也不是那时的教授。简单地说,那时的大学,已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实行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那时的教授,不受外界的影响,视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为生命,在教育与学术中,坚守的是教育标准与学术标准,而非利益标准——对于这样的教授,很难将其与腐败联系起来。与之对比,我国当前的大学,普遍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力量主导教育、学术管理与决策,教育和学术的尊严、教授个体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缺失。
在我国大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也由此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从教育发展看,大学只有自主办学,才能使学校具有灵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语),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大学,只能失魂落魄;而另一方面,把办学自主权交到没有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的办学者手中,人们担心,极有可能被乱用,教育的公平将失去保障。
在这种两难困境中,我国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选择了赋予高校有限自主权的方式,即高校先对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测试,确定学生的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再参加统一高考,统一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一本线或者低于高校当地录取分数线10至20分),这种模式,似乎是兼顾公平和自主权的“理想模式”,然而,这种“理想模式”导致的结果,却是伪自主招生,以及公众对其的普遍质疑。所谓伪自主招生,从孙见坤同学的录取结果可见一斑,高校并没有真正选择学生的权力;而公众之所以质疑,是由于获得有限自主权的高校,并没有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公众对高校的有限自主权,也不放心。
以笔者之见,有限授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将始终无法确立高校的公信力,也难让教育和学术获得足够的尊严。突破困境的途径,应是在赋予高校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基础上,建立高校合理使用办学自主权的办学制度,以及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机制。
熊丙奇(上海 教授)
信息来源:2010-08-26《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8834914
京华时报:
上复旦不是最重要的
信息来源:2010-08-26《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8/26/content_580388.htm
扬子晚报:
真正的天才不依赖“破格录取”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孙见坤。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今日本报A18版)。
对于高考招生之弊的争议由来已多,此事再次将此争议点燃。有人又引过去的例子为证:钱钟书虽然数学不好,还能因为语文、英语出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言下之意,对孙见坤这种“天才”未能被破格录取而不胜惋惜,进而抨击“应试教育”,抨击“死板制度”。
我以为,今人若以钱钟书、钱穆、钱伟长之类的先例来证明今日中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不合理,并不合适。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不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大学录取宽松自由,更重要的是他们本人不浮躁,淡泊自守,刻苦钻研。“是金子总会发光”。其中,钱穆本人是在做小学和中学教师时,坚持自学,研究学术,经过18年努力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而成名,其成才路径更不是依赖于大学的“破格录取”。
如今,“天才”们的求学条件,比起“三钱”时代要好得多,各种各样的资料文献,即使图书馆里找不到,上网一搜就能搞到。因此,若能真心做学问,静下心来搞研究,原也不必定要依靠大学。当然大学里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过,借用冯小刚电影《大地震》里的说法,那里也没少出废物。现在,大学学术考评机制不科学、官本位严重、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之风不容忽视,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大学连现有的全面发展、优中选优的学生都培养不好,又有什么理由指望他们能把破格录取的“天才”培养成大师而不是培养成“方仲永”?
这样说,不是一味地贬低中国的大学。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培养人才的场所不能只有大学,“天才”们也未必非得要去大学里弄个“同进士出身”才算合格。与此同时,大学招生制度中的某些弊端固然需要改革,但也不必指望自己能够把所有的“天才”都一网打尽,有些真正的“天才”也可靠自己的刻苦钻研而有所成就的。大学更需要做的是今后不歧视这些非“进士出身”的“天才”,真正地尊重大师、尊重学术,而不是“尊重文凭”。
所以,陕西省招生办坚持原则,以免今后给各种“条子”、“电话”留下口实,并无过错。就国家和社会来说,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天才”们不上大学也能戒骄戒躁安心做学问,并破除“唯学历论”给他们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孙见坤自己来说,不能被“破格录取”,又何必唉声叹气,不妨也学学钱钟书、钱穆诸先生的专心耐心恒心,何愁大器不成?(湖南郭翠日)
■编者再说两句
断言“扼杀”、“死板”、“滥权”为时过早
吴晗当初数学0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当初数学15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朱自清当初数学0分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今天这则新闻,引来了众多对陕西省招办的强烈质疑,而以上这些大师们的经历,似乎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编者最终没有编发持这一观点的言论,并非不同情这位国学小天才。我也相信,最完美的结局应该是招办在全民的监督下破格投档,复旦好好培养,最终小天才雕琢成玉。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多问几个问题。
其一,这位小天才已经被“僵硬的制度”“扼杀”了吗?显然,还没有。持“制度扼杀论”观点,前提必须是“进复旦他就能成大师,不进复旦就不行”。这论断起码现在来看,武断了点。钱学森之问尚在耳边,我们对中国大学培养大师的能力一向缺乏信心。就拿钱钟书他们那批大师被“破格录取”的例子来讲,难道说他们不进清华北大,就最终成不了大师吗?而且我以为,如果小孙因为没能进复旦而就此沉寂,最终真的“伤仲永”,那么也只能证明,他还不够格去成长为一个大师。
其二,在这起事件中,真的只认分数没有重视“特殊才能”吗?答案显然也不是。小孙的考试成绩是553分,比一本线559分少6分。请注意,小孙少的这6分不是复旦投档线,而是当地的一本线。常识是复旦这样的名校,投档线肯定是要超过一本线的,我特地查了一下,复旦文科今年在陕西的录取分数线是639分。可以看出,当小孙在复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显示了他过人的天赋之后,复旦已经给予了“达一本线就录取”的条件,也就是说,小孙的国学天赋已经为他降低了80分之多,招生制度在这里已经显示了对“偏才”的一定倾斜。而且,报道也说得很清楚,小孙差6分是因为平时拿手的文科综合考低了,也就是说,出现了不可预料的“偶然”。
其三,是陕西招办用手中的权力死板地卡住了小孙吗?很遗憾,也不是。有评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权还敌不过招办权力,又“证明了权力的不公平”。而新闻中在这一点也交代得很清楚:复旦和小孙的约定是“达一本线”,这个约定,陕西省招办是看到的,也是遵从了的。在这起拒绝投档事件中,陕西省招办并没有行使半点“越轨的权力”,这一点,连复旦都承认。
所以我以为,这起事件中,小孙很不幸,复旦教授很值得尊敬,陕西省招办没错,拿以前“0分破格”的例子来批评没根据。现在最可行的办法是,录取小孙的山西大学为他调剂一个国学方面的专业,给小孙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小孙自己不以此事挂怀,继续自己的专长,还有考研机会可进复旦深造。复旦的教授们保持对这个天才的关注,舆论少一点影响天才心境的喧嚣,一起来呵护一个好苗子的成长。
信息来源:2010-08-26《扬子晚报》
http://epaper.yangtse.com/yzwb/2010-08/26/content_186947.htm?div=-1
http://epaper.yangtse.com/yzwb/2010-08/26/content_186948.htm?div=-1
晨雾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