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热议:“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

(2010-08-26 15:53:46)
标签:

小天才

自主权

关系户

声誉

钱钟书

陕西省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媒体热议:

“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

 

晨雾 / 转贴

 

中国青年报:

拒绝破格:又是一个“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

 

    陕西的国学天才孙见坤,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眼见着这个与名牌大学只有一步之遥的国学天才被卡,记者只有遗憾,教授们只好痛惜,舆论只能唏嘘。

 

    但能责怪谁呢?眼睁睁地看到一个天才被拒之名校之外,却不知道去责怪谁,无法谴责哪个具体的人,这是最让人纠结和郁闷之处。

 

    多数新闻事件都有非常鲜明的是非,谁对谁错,责任在谁,矛头应指向谁,都有明确的指向。可面对这个小天才的被招办卡,找不到可以直接归咎的对象。复旦大学为破格招他,已经穷尽了所有的努力,近乎要违反制度规定了;陕西省招办拒绝破格无可厚非,完全是刚性地执行招生投档规定。正如复旦招办主任所言:省招办对孙网开一面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若按规章将孙见坤“卡”住,则可叫做“严格”。在规则的尊严被权贵肆意践踏的环境中,在破坏规则导致腐败泛滥成灾的时代,你无法责怪一个严格执行规定的人和他苛求的行为。

 

    又是一个“宁损失一百个钱钟书,也要公平”的悲剧,这一次的郁闷不幸落在了小天才孙见坤身上。

 

    每年高考之后,似乎都会曝出几个类似的让人无比纠结的新闻:因为考分,有着钱钟书般才华的偏科天才被大学拒之门外,求助于媒体的呼吁寄望能“不拘一格”。卡住门槛的常常是高校,而这一次是地方招办——面对这样的吁求,舆论早就表达了鲜明的态度:宁损失一百个钱钟书,也要公平。这样坚定的选择,是与舆论在高考上的态度一致的:宁愿承担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病,宁愿高考误了一代人的教育,也不愿意放弃高考公平。

 

    高考虽然有许多弊端,那些弊端对教育甚至是致命的,但即使是弊端,也是每个人公平地承担——到小天才孙见坤被拒录这件事,孙见坤确实不幸,这种不幸让每个人都很同情。但,考分面前人人平等,这种不幸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如果其他偏科考生有孙的遭遇,在刚性的制度面前会遇到同样的天花板。即使是不幸,但也是“公平的”不幸。当不幸遭遇公平时,对体制腐败深恶痛绝的公众更会选择去支持“公平”。

 

    所以会这样,众所周知,源于国人心中那种对蔓延的腐败根深蒂固的反感,对“制度到处被践踏”发自肺腑的痛恨。勿庸讳言,这是一个制度和规则在许多领域“礼崩乐坏”的社会,由于社会在公平性、透明度、法治化、规范性、诚信度等基础秩序上非常差,各种领域的权力未得到有效的约束,一项初衷再好、设计再缜密、考核再科学的制度,在这种基础秩序中运行时,都会在说情、找关系、递条子、塞票子中发生扭曲和变异。腐败成风,权贵通吃,垄断着资源的权贵们,肆无忌惮地钻着各种制度的空子,通过官商勾结和权钱交易将制度变成可伸可缩的弹簧,将属于全民的资源变成权贵分享的盛宴。

 

    生活中听着一个个关于怎么找关系走后门的故事,新闻中看着一个个官员怎么凌驾于制度之上将自家公子招进机关的丑闻——不透明的制度,对公众来说就是一个个可以随意操纵的黑箱,可以想像出一个个关系户在其中是怎样运作和钻营的。在“格”被权贵们破坏得体无完肤、格不成格的时代,谁还会再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一个严“格”的时代,“不拘一格”才会成为佳话。无“格”的时代,“不拘一格”只会让人苦笑。拒绝破格的陕西招办说得理直气壮: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

 

    是的,这种遭遇对小天才是不公平的,可,在更不公平的体制大环境下,人们宁愿去尊重那种有利于建构大环境公平的选择。这是小天才不得不为这个体制付出的代价。当年钱钟书被破格的故事和清华招人的那些佳话,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一个分数线一刀切地定命运,这是多么简单和粗糙的公平,这是在草菅人才。可,腐败的环境使我们的高考改革只能固守于这种简单无比的“傻瓜状态”,自主招生想进一步都会遭遇舆论“会不会引发腐败”的质疑。无约束,何以能放任自主?制度本该能满足人们更高的价值追求,满足不同人的利益诉求,应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区别对待地包容更多元的价值,达致更高层次的实质公平,让每种人才都能脱颖而出,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可腐败的大环境阻碍着制度的进化和改革的创新,使国人在许多领域只能享受一种极低水平的、粗糙的公平。无法培养出大师,也许就源于“宁弃钱钟书也要公平”吧。

作者:曹林


信息来源:2010-08-26《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8/26/content_3392576.htm

 

新京报:

陕西招办“卡人”:一场招生权力博弈闹剧 
  
 ■ 观察家

 

 陕西省招办卡住孙见坤,与“严守规则”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捍卫规定的尊严”这么高尚,实质是在招生权力上与高校进行博弈。

 

 陕西西安“国学天才”孙见坤,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听听陕西省招办的拒招理由,似乎都挺有道理,一是有规定,他们严格执行规定;二是害怕破格会撕开规定的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会接踵而至。但这两个理由都可以商榷。

 

 其一,虽有规定,但规定是为了防范腐败而非卡住人才,当教授们证明这确是个人才,与关系和条子毫无关系时,规定当然应灵活把握。并非死守规定才叫尊重制度,为公认的人才“不拘一格”会使制度更让人敬畏。其二,“破格会让规定开了坏头”也是不必要的担忧,这种公开透明、经得起阳光考验的破格,不会给腐败开口子。只有见不得阳光的、偷偷摸摸、暗箱操作给关系户破格,才会使腐败接踵而至。

 

 很显然,陕西省招办卡住孙见坤,与“严守规则”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捍卫规定的尊严”这么高尚,实质是在招生权力上与高校进行博弈,不甘心高校通过自主招生夺去原本属于地方招办的权力,把招生的权力揽在手中,为高校的自主招生设置障碍———别以为自主招生了,权力就都在高校了,可别把我们地方招办不放在眼里。这种与高校争权力的取向,从地方招办直接“啪”地挂复旦招办的电话就可以看出。

 

 地方招办以刚性规定卡人,暴露出当下方兴未艾的高校自主招生与传统统考统招制度的冲突。

 

 统考统招、分数面前一刀切的高考制度带来了许多问题,最致命的莫过于应试教育。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考试更符合教育规律,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自主招生,也就是在不废除统考统招制度的前提下,将一部分招生自主权让渡给高校,比如可以提前面试,可以校长推荐,然后高校可以给看中的学生降分。自主只是很有限的自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的还须参加高考,只不过可以降分录取。

 

 自主招生还处于尝试阶段,虽然只是很有限的自主,但已经影响到了传统的招录格局和权力分配。如今部分权力分到了高校手上。权力被分走了,这当然是地方招办很不舒服的,于是,就有了卡人的冲突。

 

 这样让人惋惜的卡人,这一次复旦与陕西招办的冲突,暴露出自主招生改革的制度和利益障碍,其每想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的阻碍。有来自舆论的,舆论担心自主招生会带来腐败;有来自行政权力的,教育原本就没有脱离行政权力而自主;还有来自地方招办的,他们要捍卫自身在传统统考统招中的那些权力。其实可以看出复旦等高校在地方招办前的小心谨慎,不敢得罪地方招办,正如复旦招办所言,并不愿意和陕西省招办“搞得太僵”。来年招生,大学和地方招办的博弈还会继续进行。

 □曹林(媒体人)

 
信息来源:2010-08-26《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8/26/content_140911.htm?div=-1

 

山西晚报:

公开透明地破格  无关“给腐败开口子”
  
  陕西西安国学天才孙见坤,自主招生面试中折服多所高校的文史教授,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拒绝投档。(本报今日报道)

 

  陕西省招办拒绝破格的理由,听起来很理直气壮: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特例。坚持要人的复旦也不得不承认:陕西省招办并不违反规则。网开一面放行档案可称为“开明”;按照规章“卡”住,则可叫做“严格”。拒绝为天才破格,看起来陕西省招办是在坚持原则,是担心“破格后会给腐败开口子”,其实不然。

 

  如果一种破格行为是暗箱操作,是瞒着公众而在私下进行,既不合理,也不合法,凌驾于制度之上按潜规则行事——像媒体曝光的一些地方一样,官员破格招傻儿子进法院工作,领导破格不经考试让行贿者上岗,这些见不了阳光的破格行为,当然会给社会传递非常恶劣的暗示,加剧腐败的蔓延,使条子生和关系户接踵而至,打开的口子就很难再关上。

 

  可如果一种破格行为是公开透明进行的,而且这种破格能够经得起常理、常情和常识的拷问,经得起苛求的审视,见得了阳光,那么,就无关“给腐败开口子”了。孙见坤就属于这种情况,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已经公开化,不可能有什么暗箱操作,一切都会在阳光下进行。最重要的是,对这样的人才进行破格,也符合常情常理,既然这个人这么优秀,高校也愿意破格招录,招办为什么卡住不放呢?还有,这样的破格也符合制度初衷,为什么会设置“分数门前人人平等”的制度门槛?不是为了阻挡人才,而是防范腐败,当公开和透明证明不可能存在腐败的时候,为什么还要以这个硬杠杠卡住人才呢?

 

  人人都觉得应该破格录取的人才,招生办凭什么要卡住?高招改革的自主权近年来其实一直在向高校倾斜,教育自主,招生自主,高校为自身的学生质量和声誉负责,地方招办为什么要阻挡自主招生的改革步伐。这不是捍卫规则,而是干预高招的自主,阻挡改革的进程。

 

  如果陕西招办为国学天才破格了,如果有人以此也要求破格,那陕西招办可以反问:如果谁能够像他这样,被8位名校教授推荐;像他这样,在央视“开心学国学”中被评委盛赞“万里挑一”;像他这样,被国学导师们评价说“国学素养胜过研究生”,他的素质经得起公众的审视,那么,招办同样可以为他破格。这样的理由,足以让那些想以此为借口者闭口。所以,透明公开的破格根本无关“给腐败开口子”。

 

  怕就怕,一边在公开场景中以“严守规则”堵住真正的人才的求学之路,一边在暗箱中“毫无原则”地为关系户大开方便之门,这才最可悲。为孙见坤这样公认的人才破格,丝毫无损规则的尊严,反会强化其权威。那些暗箱和丑闻践踏制度的行为,才是真正破坏着规则的尊严。

曹林(北京媒体从业者)

 

信息来源:2010-08-26《山西晚报》
http://epaper.daynews.com.cn/shtml/sxwb/20100826/5422676.shtml

 

北京青年报:

教授的坚持  为何难成“教育美谈”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国学“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一新闻,舆论很纠结。有人希望对其能破格到底,毕竟人才难得。也有人反对再对其进行所谓“破格”,因为这名学生,已经享有了复旦大学5%自主招生的录取优惠,仅需要达到当地一本线即被复旦录取,只能怪他的高考分数比一本线低6分——目前的自主招生就是这样的规定,陕西省坚持规定,是正确的。而且,正如陕西省招办所顾虑的,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的特例,分数不达录取线,却可以通过教授的坚持,进入名牌大学。

 

  在教育发展历史中,通过教授的坚持,就把某位学生录进大学,留下了诸多“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教育美谈,比如,当年数学、化学、物理、英语总共只有25分的钱伟长,却被清华大学录取,而且,物理只有5分的他,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这让人见识了当时教授的声望,以及当时大学的公信力、办学活力。而且,这不是个例,几乎是当时大学教育的常态。可为何现在,教授的坚持,却可能(甚至很多人相信)变为“条子生”、“关系户”的交易呢?

 

  这是因为今天的大学,已不是那样的大学;今日的教授,也不是那时的教授。简单地说,那时的大学,已然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实行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那时的教授,不受外界的影响,视教育声誉和学术声誉为生命,在教育与学术中,坚守的是教育标准与学术标准,而非利益标准——对于这样的教授,很难将其与腐败联系起来。与之对比,我国当前的大学,普遍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力量主导教育、学术管理与决策,教育和学术的尊严、教授个体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缺失。

 

  在我国大学推进自主招生改革,也由此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从教育发展看,大学只有自主办学,才能使学校具有灵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语),没有办学自主权的大学,只能失魂落魄;而另一方面,把办学自主权交到没有教育声誉与学术声誉的办学者手中,人们担心,极有可能被乱用,教育的公平将失去保障。

 

  在这种两难困境中,我国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选择了赋予高校有限自主权的方式,即高校先对学生进行自主招生测试,确定学生的自主招生资格,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的学生,再参加统一高考,统一高考成绩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一本线或者低于高校当地录取分数线10至20分),这种模式,似乎是兼顾公平和自主权的“理想模式”,然而,这种“理想模式”导致的结果,却是伪自主招生,以及公众对其的普遍质疑。所谓伪自主招生,从孙见坤同学的录取结果可见一斑,高校并没有真正选择学生的权力;而公众之所以质疑,是由于获得有限自主权的高校,并没有对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公众对高校的有限自主权,也不放心。

 

  以笔者之见,有限授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将始终无法确立高校的公信力,也难让教育和学术获得足够的尊严。突破困境的途径,应是在赋予高校完整的办学自主权基础上,建立高校合理使用办学自主权的办学制度,以及受教育者选择教育的机制。

  熊丙奇(上海 教授)


信息来源:2010-08-26《北京青年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8834914

 

京华时报:

上复旦不是最重要的


    上不上复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恃才自重,要让复旦以曾经爱惜你为荣。

 

    19岁的陕西学子孙建坤凭借古汉语和历史专长,赢得了8名复旦大学教授的联名举荐,却因“搞不定”招生办一方图章,与这所知名学府失之交臂。

 

    这一故事让人感伤。在高考制度下,该有多少像孙建坤这样的偏科人才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呀!更让人郁闷的是,他通过了自主招生面试,离陕西省一本线仅6分之差,尽管复旦大学强烈请求破格录取,并且派人专门前往沟通,最终仍然未获放行。而说起来,陕西省招办乃按规章办事,从程序上讲并不存在问题。

 

    但从这个案例也可看出,这些年的自主招生改革并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宣告失败。自主招生的目标在于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按照现有相关制度设计,却只不过起到了降分录取的有限作用。制度是为目标服务的手段,然而如今制度却成了实现目标的挡路石。北大推行的中学校长推荐制,最终也走样成“集体推优制”。可想而知,自主招生俨然已是名存实亡。

 

    不过,这里对教改本身多说也无益,倒是想对孙建坤说一句:自主招生放弃了你,但你一定不要怨天尤人。

 

    上不了复旦大学并不意味着理想破灭,学术梦难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孙建坤已经做到了“从吾所好”,熟读古籍,并受到多名教授一致认可。这些成绩并非受益于现行教育体制。就此一点,孙建坤完全用不着对自己的未来悲观。更何况,孙建坤毕竟拿到了山西大学法学院(他原本填的是历史专业志愿)的录取通知书。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复旦大学如果真的爱才,完全可以寻求和山西大学合作,一起栽培这个学术苗子。又或者,山西大学不妨允许孙建坤入校后转到历史专业,成人之美。不行的话,等本科毕业后,孙建坤也仍然有机会报考复旦大学的研究生。退一万步,入读法律专业,也没什么不好。爱好和专业并不一定喜相逢,有时候邂逅他乡的味道反倒更加甜美。说不定,读法律专业对他的国学研究还大有裨益。我有位搞法律的教授朋友,他专门研究古代的契约文书,而这个领域就既需要法律知识,又要有古文专长。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术方向。

 

    孙建坤感慨:“这种卡人的制度怎么消除呢?”其实大可不必。李敖先生2005年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曾引龚自珍诗:科以人重科亦重,人以科传人可知。借此寄语复旦大学的学子们:“你们不但要从复旦出来,还要超过复旦,这样子由于你们的光芒四射,对你们的学校才是回馈。”这话拿来对孙建坤讲,也特别合适。上不上复旦,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恃才自重,要让复旦以曾经爱惜你为荣。


信息来源:2010-08-26《京华时报》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8/26/content_580388.htm

 

扬子晚报:

真正的天才不依赖“破格录取”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孙见坤。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陕西省招办强硬拒绝将孙见坤的档案投到复旦大学(今日本报A18版)。

 

 对于高考招生之弊的争议由来已多,此事再次将此争议点燃。有人又引过去的例子为证:钱钟书虽然数学不好,还能因为语文、英语出色,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言下之意,对孙见坤这种“天才”未能被破格录取而不胜惋惜,进而抨击“应试教育”,抨击“死板制度”。

 

 我以为,今人若以钱钟书、钱穆、钱伟长之类的先例来证明今日中国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不合理,并不合适。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不完全是因为当时的大学录取宽松自由,更重要的是他们本人不浮躁,淡泊自守,刻苦钻研。“是金子总会发光”。其中,钱穆本人是在做小学和中学教师时,坚持自学,研究学术,经过18年努力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而成名,其成才路径更不是依赖于大学的“破格录取”。

 

 如今,“天才”们的求学条件,比起“三钱”时代要好得多,各种各样的资料文献,即使图书馆里找不到,上网一搜就能搞到。因此,若能真心做学问,静下心来搞研究,原也不必定要依靠大学。当然大学里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过,借用冯小刚电影《大地震》里的说法,那里也没少出废物。现在,大学学术考评机制不科学、官本位严重、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之风不容忽视,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如果大学连现有的全面发展、优中选优的学生都培养不好,又有什么理由指望他们能把破格录取的“天才”培养成大师而不是培养成“方仲永”?

 

 这样说,不是一味地贬低中国的大学。就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培养人才的场所不能只有大学,“天才”们也未必非得要去大学里弄个“同进士出身”才算合格。与此同时,大学招生制度中的某些弊端固然需要改革,但也不必指望自己能够把所有的“天才”都一网打尽,有些真正的“天才”也可靠自己的刻苦钻研而有所成就的。大学更需要做的是今后不歧视这些非“进士出身”的“天才”,真正地尊重大师、尊重学术,而不是“尊重文凭”。

 

 所以,陕西省招生办坚持原则,以免今后给各种“条子”、“电话”留下口实,并无过错。就国家和社会来说,应该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天才”们不上大学也能戒骄戒躁安心做学问,并破除“唯学历论”给他们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就孙见坤自己来说,不能被“破格录取”,又何必唉声叹气,不妨也学学钱钟书、钱穆诸先生的专心耐心恒心,何愁大器不成?(湖南郭翠日)

 

■编者再说两句 
断言“扼杀”、“死板”、“滥权”为时过早 
 

 吴晗当初数学0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钱钟书当初数学15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朱自清当初数学0分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今天这则新闻,引来了众多对陕西省招办的强烈质疑,而以上这些大师们的经历,似乎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编者最终没有编发持这一观点的言论,并非不同情这位国学小天才。我也相信,最完美的结局应该是招办在全民的监督下破格投档,复旦好好培养,最终小天才雕琢成玉。但是,现在还是需要多问几个问题。

 

 其一,这位小天才已经被“僵硬的制度”“扼杀”了吗?显然,还没有。持“制度扼杀论”观点,前提必须是“进复旦他就能成大师,不进复旦就不行”。这论断起码现在来看,武断了点。钱学森之问尚在耳边,我们对中国大学培养大师的能力一向缺乏信心。就拿钱钟书他们那批大师被“破格录取”的例子来讲,难道说他们不进清华北大,就最终成不了大师吗?而且我以为,如果小孙因为没能进复旦而就此沉寂,最终真的“伤仲永”,那么也只能证明,他还不够格去成长为一个大师。

 

 其二,在这起事件中,真的只认分数没有重视“特殊才能”吗?答案显然也不是。小孙的考试成绩是553分,比一本线559分少6分。请注意,小孙少的这6分不是复旦投档线,而是当地的一本线。常识是复旦这样的名校,投档线肯定是要超过一本线的,我特地查了一下,复旦文科今年在陕西的录取分数线是639分。可以看出,当小孙在复旦的自主招生考试中显示了他过人的天赋之后,复旦已经给予了“达一本线就录取”的条件,也就是说,小孙的国学天赋已经为他降低了80分之多,招生制度在这里已经显示了对“偏才”的一定倾斜。而且,报道也说得很清楚,小孙差6分是因为平时拿手的文科综合考低了,也就是说,出现了不可预料的“偶然”。

 

 其三,是陕西招办用手中的权力死板地卡住了小孙吗?很遗憾,也不是。有评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权还敌不过招办权力,又“证明了权力的不公平”。而新闻中在这一点也交代得很清楚:复旦和小孙的约定是“达一本线”,这个约定,陕西省招办是看到的,也是遵从了的。在这起拒绝投档事件中,陕西省招办并没有行使半点“越轨的权力”,这一点,连复旦都承认。

 

 所以我以为,这起事件中,小孙很不幸,复旦教授很值得尊敬,陕西省招办没错,拿以前“0分破格”的例子来批评没根据。现在最可行的办法是,录取小孙的山西大学为他调剂一个国学方面的专业,给小孙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小孙自己不以此事挂怀,继续自己的专长,还有考研机会可进复旦深造。复旦的教授们保持对这个天才的关注,舆论少一点影响天才心境的喧嚣,一起来呵护一个好苗子的成长。
 

信息来源:2010-08-26《扬子晚报》
http://epaper.yangtse.com/yzwb/2010-08/26/content_186947.htm?div=-1
http://epaper.yangtse.com/yzwb/2010-08/26/content_186948.htm?div=-1

 

晨雾点评:

 

    我们看到了对这件事情媒体评论。这很正常。然而,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晨雾今天转贴的同一天来自不同媒体的评论文章中,有三篇文章的作者都叫“曹林”。中国青年报的评论文章作者是简单直接的曹林;而新京报评论文章的作者也是曹林,只是在加了个括号,注明是“媒体人”;山西晚报的评论文章还是曹林,括号注明是“北京媒体从业者”。不知此曹林是不是彼曹林?三个曹林是否同一个人?如果三篇文章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也就不说什么了,大不了是一个“一稿三投”。可是仔细读一下,发现三篇曹林文章的观点并不一致:

 

    “曹林”在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更多的是谈到了“教育公平”,指出“能责怪谁呢?眼睁睁地看到一个天才被拒之名校之外,却不知道去责怪谁,无法谴责哪个具体的人,这是最让人纠结和郁闷之处。” 似乎是在“和稀泥”。明知这样做有问题,却不知道应当去谴责谁?

 

    “曹林”在新京报的文章,则是旗帜鲜明地谴责“陕西省招办卡住孙见坤,与“严守规则”没有多大关系,没有“捍卫规定的尊严”这么高尚,实质是在招生权力上与高校进行博弈。”

 

   “曹林”在山西日报的文章,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谴责陕西省招办。“拒绝破格的理由,听起来很理直气壮:如果这次为孙见坤开了这个口子,“条子生”“关系户”等腐败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来年将冒出更多特例。拒绝为天才破格,是担心“破格后会给腐败开口子”。其实不然。”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一种破格行为是公开透明进行的,而且这种破格能够经得起常理、常情和常识的拷问,经得起苛求的审视,见得了阳光,那么,就无关“给腐败开口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