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秘北大清华的楚才争夺战

(2010-07-27 11:18:50)
标签:

教育

清华

考生

北大

杨德广

武汉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北大清华的楚才争夺战
——揭秘两校湖北招生组

 

晨雾 / 转贴

 

揭秘北大清华的楚才争夺战

 “漫画中国”供图 
 
  今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在湖北招收148人、120人,全省文理科前10名的学生均被两校招入麾下。

 

  早在6月25日高考成绩发榜之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北招生组就开始“驻扎”武汉,并逐一联络湖北高分考生,直到志愿填报完成。

 

  两校湖北招生组是如何争夺高分考生的?记者昨日采访了省市高考状元、部分考生和招生组负责人。

 

  发榜几小时后,就赶到省文科状元所在的洪湖一中

 

  湖北省和武汉市的4名文理科状元分别被北大、清华录取,其中3人花落北大。

 

  4名状元分别告诉记者,高考成绩发榜后,都接到过两所学校的短信、电话,并和招生组老师面谈。

 

  省文科状元严浩接受电话采访时称,6月25日凌晨3时发榜,当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谢教授就赶到洪湖一中,希望他选择清华。

 

  “那天北大已经跟我约好在武汉面谈,但谢教授还是耐心地介绍清华的专业,中午又跟车一起到武汉。”严浩说,“我很感动,但我早就想报北大了。”

 

  市文科状元柳洁说,清华大学最早给他打电话,而他到各大媒体接听热线时,北大一位姓高的女老师一直跟着他,介绍北大和清华文科专业的区别。“高老师比我大10岁,她说自己是北大留校老师,还表示不管我报哪所学校,都尊重我的选择。我认为她很真诚”。

 

  6月26日,市理科状元张晨在本报接听热线时,记者发现清华大学一位男老师也在不停地做工作,希望他报清华。不过,经过综合比较之后,他选择了北大。

 

  4名状元中,省理科状元毛超最终填报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他说:“两所名校态度都很诚恳,但我觉得清华更适合我。”

 

  给所有高分考生打电话,招生老师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不仅4名状元,我市许多高分考生都受到过类似的“礼遇”。

 

  武汉二中理科生邹芸今年考了687分,并列全省第六名。她说:“成绩出来当天,清华大学就打来电话。第二天,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打电话联系过我。不过,我没有多考虑,我的理想是清华大学。”

 

  据了解,北京大学今年在湖北的录取分数线是理科667分、文科607分,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是理科664分、文科605分。根据湖北高考成绩一分一段表,理科前116名的考生都是两校争夺对象;文科仅公布593分以上有88名考生,表明两校青睐的文科生至少在88名以内。

 

  北大湖北招生组组长朱怀球介绍,该校在6月25日之前就在武汉“扎营”,成绩一出来立即给所有高分考生打电话,“我所在的招生组只有7名老师,工作强度非常大,他们每天只能休息五六个小时”。

 

  清华大学湖北招生组副组长胡伟介绍,填报志愿结束前,招生组十几名老师也不停地给高分考生打电话。

 

  招生组是如何获得这些考生的联系方式的?朱怀球笑着说:“我们有多种渠道。”

 

  武汉部分高中表示,平时他们与各高校招办都有联系,成绩出来后会主动将考生信息告知适合的高校。不过,还有一些高中并没有向高校提供信息。

 

  对拿不定主意的考生,都会亲自到当地面谈

 

  朱怀球说,有的高分考生填报志愿时,对选择哪所学校犹豫不决,这就需要招生组老师做更加细致的工作。

 

  朱怀球说:“除了恩施、巴东等过于偏远的地方只能电话联系外,对那些在电话中拿不定主意的考生,我们都会亲自到当地面谈,或者约考生到酒店,或到他们毕业的高中。有一位老师曾去襄樊给一名考生做工作,次日又赶回武汉和其他考生联系,非常辛苦。”

 

  据了解,在武汉,招生组与考生面谈主要集中在高中,部分考生则受邀到酒店面谈。

 

  为防考生“变卦”,酒店里签下预录协议

 

  担心有的高分考生填报志愿时临时“变卦”,两所学校还与考生签订了预录协议。

  柳洁说,6月28日,他受邀到中南花园酒店与北大招生组老师面谈,并签订了预录协议。这份协议由考生、北大招生组负责人、黄陂一中校长三方共同签名。其主要内容是,如果考生第一志愿填报北大,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据了解,北大今年在湖北招收了55名理科生和27名文科生,他们全部和高校签订了预录协议。

 

  不过,清华大学胡伟老师说,已被录取的考生中,并不是所有人都签了协议,“这个协议并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只要能考上,就不要担心经济问题

 

  与前不久媒体报道北大、清华“重金争状元”不同,两校招生组负责人都称,并没有承诺进校后给多少奖学金。

 

  朱怀球介绍,考生进北大后可以自己申请新生奖学金。招生组和考生面谈,主要是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并且对90%的考生只给1个专业进行选择,即他们最感兴趣的,这样可以避免填报专业志愿时扎堆。

 

  “我们更关注高分贫困生。”朱怀球说,“武汉有一名女生面谈时没有提及家庭情况,后来我们在媒体报道中发现她因家庭贫困在外打工挣学费。现在,我们准备帮她申请助学金,并争取减免学费。”

 

  北大希望考生能如实告知家庭情况,“只要能考上,就不要担心经济问题”。
 
信息来源:2010-07-27 《长江日报》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0-07/27/content_3702867.htm

 

记者连线上海师大原校长杨德广
名校“掐尖”成自我宣传手段

 
  本报讯(记者朱建华 实习生周恋芹张伟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培养了多少拔尖人才?”昨晚,记者连线中国高教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他对名校垄断高分考生提出了质疑。

 

  优秀学生分散有利于人才成长

 

  “考生利益最主要应该体现在让他们进入最适合的高校和专业。”杨德广说,“高分考生录取时被调剂到学非所爱的专业,这会带来很多消极因素,学非所爱则难学有所成。”

 

  杨德广认为,大批尖子学生集中在少数重点大学,学校难以顾及每一个人,往往会自生自灭。把优秀学生分散到各类高校,反而有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杨德广举例说,美国企业500强的CEO(首席执行官)和我国1000名有成就的青年企业家中,毕业于名校的仅占10%,而毕业于一般大学的占80%。

 

  杨德广说:“名牌大学可以培养出拔尖人才,一般大学也可以培养出拔尖人才。显而易见,把尖子学生都集中到少数名牌大学培养是不明智的。”

 

  名校等级特权是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

 

  杨德广认为,名校垄断高分考生与招生体制有很大的关系。他介绍,国外很少将高校划分为“一本”、“二本”、“三本”的,高校应该是平等的,这种人为的划分纵容了北大、清华的垄断行为。

 

  “北大、清华地位高、待遇高,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方便。因此,从幼儿园、小学起,家长们就瞄准这些学校。”杨德广认为,名校背后的等级特权成了应试教育的一种延续。

 

  杨德广认为,现在北大、清华等名校把垄断高分考生作为了一种自我宣传的手段,互相进行攀比,公开称谁录取了多少名状元,谁又录取了多少名高考成绩排在前多少名的考生。

 

  杨德广建议,应取消政府“钦定”名校对高分考生的垄断,取消按高校等级依次录取学生。应让学生任意填报志愿,各类学校可自主录取、同时录取。
 
信息来源:2010-07-27 《长江日报》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0-07/27/content_3702870.htm

 

◆新闻背景
状元录取数据“打架”
两校均称数据没问题

 
  7月21日的《北京晨报》报道,清华大学招办19日披露,今年九成省份的理科第一名和近三成省份的文科第一名被清华录取;而之前北大称,全国各省份文理科第一名中,除两成报考香港高校外,六成以上被北大录取。针对这对互相矛盾的数据,20日两所高校招办有关负责人均称自己的数据“没问题”。

 

  7月23日的《成都商报》称,清华、北大招生录取数据“掐架”引发公众高度关注。两校就此事向媒体表示,明年不会再发布状元数据。

  (记者黄征整理)  
 
信息来源:2010-07-27 《长江日报》
http://cjmp.cnhan.com/cjrb/html/2010-07/27/content_370287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