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干扰”填志愿

(2010-05-11 07:16:17)
标签:

高考

高招

教育

口试

高考志愿填报

张艺

北京

分类: 高校-专业-志愿-就业

抗“干扰”填志愿

填报志愿  别让新政影响“既定目标”

 

晨雾 / 转贴  
 
抗“干扰”填志愿
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将于5月12日开始,如何确定、选择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安心/CFP 
  

 5月12日,北京全市高考考生将进行首次志愿填报。今年是高中新课改实行后的首次高考,考试政策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如外语口试时间提前;一大批高校新专业推出,许多高考专题网站上的“志愿测评”等,都可能对考生的志愿填报产生影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填志愿、选专业更加客观、有效,成了考生和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市高考志愿填报按本、专科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填报本科提前批、本科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志愿,填报时间为5月12日8时至17日24时,在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www.bjeea.cn)上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志愿填报时间一经截止,任何人不得更改。

 

 第二次志愿填报时间为7月28日8时至29日24时,届时,考生可填报专科提前批和专科普通批志愿。

 

 据了解,在本科提前批,每位考生可填报两个志愿学校。在本科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每位考生可分别填报4所学校,其中,第一志愿可填报一所学校,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可填报3所学校,即“小平行”。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参加本科提前批录取。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部分外语专业在本科提前批次之前单独录取。

 

 专家提醒,填报志愿时“服从调剂”非常重要,可增加考生的录取几率。

 

 ■ 链接

 填报志愿参考资料

 ●《考生必读》

 ●《2007—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北京招生录取分数分布统计》(简称录取分数统计)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专业目录》(刊登于《北京考试报·北京招生通讯》)

 ●在京招生学校《招生章程》

 

抗“干扰”填志愿

考生和家长在高招咨询会上查看香港大学招生资料。部分港校志愿今年在提前批次填报。本报记者 王申摄

 

 ■ 热点现象

 外语口试提前 拓宽志愿视野

 

 今年外语口试时间由以往高考后改为志愿填报前进行。据悉,5月5日以后,考生就可登录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查询口试成绩。这意味着,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已知晓自己的口试成绩。但部分受访考生表示,还未想好是否报考外语类专业,参加外语口试只是为了填报志愿时能多些选择。

 

 根据公布的数字,尽管今年全市考生人数比去年下降约2万人,但参加高考外语口试的考生却比去年增加了1.1万余人,达4.7万人。“额外”的外语口试成绩是否会影响考生原本的报考计划,助长考生报考外语类专业的盲目心理?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张艺执称,外语口试时间提前作为考试部门的一项政策调整,是所有考生都面对的问题。虽然利弊均有,但总体不会对今年的考生造成太大影响。

 

 相比之前的高考后进行外语口试,今年考生的志愿选择视野拓宽了许多,更加人性化。即使一些考生未考虑清楚所报专业,但参加外语口试让自己多一些选择机会的意识是正确的。

 

 张艺执表示,最重要的是,考生在报考时须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对该外语类专业的热爱程度,以及平时的外语成绩等实际问题,并保持对该专业对于口试成绩要求的清晰认知。这样,口试成绩出来后,再决定是否填报该专业,才能做到真正地避免盲目报考。

 

 网上志愿测评 注意信息本土化

 

 临近高考志愿填报日期,许多网站推出的高考专题中,“志愿填报测评”成为许多考生和家长关注的内容。记者在网上看到,网络上的高考志愿填报测评系统种类五花八门,除部分免费外,一些收费测评系统的价格甚至高达数百元。

 

 测评系统一般会要求考生填写所在的地区、最近几次考试的排名等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数据库资料,计算出考生大致应选择的学校档次和建议等。

 

 北京101中学教学主任熊永昌称,网络上的高考志愿填报测评系统设计种类庞杂,科学的和不科学的混杂而生,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上容易出现偏差。专业的测评产品不仅要有一个好的理论基础来保证其信度和效度,而且还需要本土化。而市面上大多数的产品只使用了一个陈旧的量表,其信度和效度根本得不到保障。

 

 熊永昌说,对于测评系统给出的结论,考生应只当作参考,同时要多听听师长和过来人的建议。“它更适合于对自身认识不足的考生,帮助其理清头绪,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 专家声音

  填报志愿并非“兴趣主导”

 

 ●张艺执,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有媒体报道,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校的2009级大学新生中,仅有44%的人对自己就读的专业满意,尽管很多人当初选择专业的原因是出于“兴趣爱好”。那么,高考填报志愿,考生到底该不该从兴趣出发?

 

 新生对专业的“不满情绪”,从根本上说,是由于高校的招生体制陈旧造成的,高校在各地区招生人数分布不均,一些地区招生过少,导致考生宁愿“委曲求全”,不少考生的专业是被“调剂”过去的,自然会产生抵触的情绪。

 

 当然,在填报志愿时也不能完全凭兴趣,而是应该对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环境适应能力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就业问题应该是志愿填报的指南,对于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考生来说,应优先考虑志愿的“就业”因素。

 

 一般高校对要求转专业的学生数量,有严格的比例控制,所以希望进入大学后再换专业,其实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就应该确定目标,理性填报。 

 D10-D11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春伟

 

信息来源:2010-05-10《新京报》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10/content_97466.htm?div=-1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0-05/10/content_97469.htm?div=-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