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09后半年的教育江湖,仍然是闹闹腾腾,你方唱罢我登场。先是教育部长换人,部长由清华工科换为北师大文科。然后武大"露脸",两名常务副校级携手走进检察院,一位植物人教授张在元为被辞退和医疗费问题和学校扯皮。接着由钱学森的逝世引出了“钱学森之问”的大讨论--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大师?近年底北大备受争议的“校长推荐制”又拉开了新一轮自主招生的序幕。紧接着教育部上场收官:发出了新年拜祖国的号召。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教育大事自有学官们去操心,寻常百姓用不着操心,倒是刚刚读到的一本《李政道传》,是季羡林的儿子写的,里面一些细节颇有意思。
读了这本书首先让人意外的是,神童时期的李政道竟然外号叫作三糊涂。李政道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老三,个性孤僻,不爱参与家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玩耍与聊天,他的注意力总不在家庭人员的谈论上面,显得有些反应迟钝。因而被家里称为“三糊涂”。看来李政道还是比较介意这个外号,他成名后还专门解释这不是他真的糊涂。他说这是因为他从小好独立思考,对外界的反应与一般孩子不太一样。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家,他对大哥、二哥及其他家人的谈话和要求不很注意,因而常常产生误会,其实这就是所谓的“大智若愚”的表现。
李政道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的毕业证书统统地没有,只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文凭,这是他24岁时拿的。按现在的教育制度,李政道小升初都不够资格,更不可能有资格考大学、考研究生了。这位小学、中学和大学本科都只念了半拉的“三无”学生在20岁那一年脱颖而出。
这是1946年,蒋介石有感于原子弹的威力委托西南联大等高校推荐出六名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往美国专门学习造原子弹。李政道这时大学只念了两年,尚未毕业,准确地说他还不是西南联大正式学生,只是二年级的旁听生,而他的老师吴大猷力排众议、慧眼识珠,推荐了李政道,使他跻身这六名精英行列。这六名精英是华罗庚选的孙本旺、徐贤修去学数学;曾昭抡选的唐敖庆、王瑞去学化学;加上吴大猷选的李政道和朱光亚去学物理。六人日后都成为学术界的大拿,当然拿诺贝尔的只有其中最年轻的李政道。
有人在1999年访问吴大猷先生时,曾询问他何以有如此大的勇气和超强的判断力来选择一位大二年级的学生去美国深造。吴先生谦虚幽默地说,不是他选择了李政道,而是李政道选择了他,是李政道从重庆跑到昆明来找他的。吴大猷说的倒也确实有点事实依据,李政道大一是浙江大学的学生,二年级因故无法回浙大,通过熟人找到吴大猷“开后门”,这才得以进入西南联大做了旁听生。
尽管有吴大猷的赏识,但没有大学文凭的李政道何以有资格“混进”美国的大学念研究生呢?人家美国人才不会看你吴大猷的面子。刚到美国的李政道连电话提示语都听不懂,书中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文字记述刚到美国时曾招抡领着他们打电话的经历:
“曾招抡去打电话,把钢币投进电话机后,由于听不懂电话里的英语说明,钢币总是又掉出来,如此反复多次,仍然打不通。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每一个人负责听一个英文单词,最后终于破译了电话里的英语录音:‘Tell
your telephone number please.’(请告诉您的电话号码),电话终于打通了。”
就是这样英语程度的李政道坦然自信地走进了芝加哥大学招生办公室。他选择芝加哥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该校能够接受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学生。李政道以“同等学历”的身份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争取到了旁听生试读的机会。没过多久老师们对李政道的程度有了了解,李政道才成了大学研究生院的正式研究生。
这位刚刚由试读生转正的研究生,在进入芝加哥大学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1947年的春天,就拿到了一项全校只有两个名额的叫作“全校奖学金”的荣誉,很快又成为原子弹之父、1938年诺贝尔奖得主费米的正式研究生。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是,比李政道先来芝加哥大学的杨振宁此前在申请费米的研究生时却被费米婉言谢绝推荐给其他导师了。
1957年31岁的李政道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但有一个有趣的领奖细节可能还鲜为人知。李政道乘飞机到斯德哥尔摩去领奖,当李政道走下飞机的时候,来迎接他的官员走上前去问李政道:“你的父亲在哪里?”那位官员看到的是一个年轻的孩子,竟以为李政道是李政道的儿子。
信息来源:2010-01-28 新浪博客
第三只眼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d9fe760100hzt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