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方”大学排行榜引争议

(2009-12-11 22:29:37)
标签:

留学

就业

绩效评价

袁振国

中国

分类: 高校-专业-志愿-就业

媒体综合报道:

“官方”大学排行榜引争议

 

晨雾 / 转贴

 

四川新闻网:

绩效评价报告出炉师生热议:高校要不要比效益?  
中国首份官方大学排行榜出炉 清华居首位

 

    该报告被称为首份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榜单显示近半高校“高耗低产”,川内师生热议高校要不要比“效益”

 

    昨日,被称为首份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引起川内师生关注。这份由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负责完成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首次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进行绩效评价。其中,电子科技大学进入前五。

 

  高校比绩效

    近半高校“高耗低产”

 

    记者昨日调查发现,这份最早由《中国教育报》刊发的“大学排行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负责完成。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级综合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高教研究中心”是该机构“处室”之一。正因其特殊身份,这份报告被认为“具有官方背景”。

 

    报告称,研究者对7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2008三年的投入与产出,充分反映高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三方面的产出之比。相关数据来源于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报告中的绩效排名前5名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在蓉的另外3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四川大学、西南交大、西南财经大学则分别排在第26位、第34位、第62位。

 

    这份排名公布后,很快引起多方关注。记者仔细核对这份排名发现,除清华大学投入和产出得分持平外,另外71所高校,产出得分均低于投入得分。有33所高校产出排名低于投入排名,因此被网友戏称为“高耗低产”大学。四川大学投入排名第5名,产出排名第7名;西南交大投入排名第34名,产出排名第35名。电子科大投入排名37位,产出则排在20位;西南财大投入排名66位,产出则排在第65位。

 

  高校要不要比“效益”

    川内师生热议

 

    这份排行榜发布后,在网上及川内高校师生中引起了热议。川大一名在读研究生称,“这次排名,应该说有一定官方背景,但高校毕竟不是国有企业,一味强调投入和产出效益,极易滋生急功近利心态,这对高校发展可能不利。”

 

    对此排名,电子科大已于前日将其挂在学校官方网站。该校一名老师则称,近年来几乎所有大学都在扩张,国家及各级政府向高校投入了巨额经费。“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然还不够,在投入相对紧缺的前提下,开展高校绩效评价也无可厚非,或许可以引导相关部门把钱花在刀刃上。”

 

    而报告的研究者则强调:高校评价对高校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绩效评价可反映高校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和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对大学进行绩效评价只是一次尝试,并非替代绝对评价(高校综合实力排名)。”

 

    记者昨日就此给川内相关学校取得联系,相关高校则表示不愿对此发表太多看法。“我们了解到,这个排名是教育部直属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教研究中心完成的,相关数据也是从权威渠道获得的。”川内某高校宣传部负责人说。(记者孙鹏)


信息来源:2009-12-11 四川新闻网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2/11/content_12628317.htm

 

北京晨报:

“官方”大学排行榜引争议
部分北京高校称排名“搞不懂” 发布方解释排行标准

 
  晨报讯(记者吴亭首席记者罗德宏)昨天,首份“官方”大学排行榜——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高校绩效评价报告”一经披露,便引发热议。在这份“官方”大学排行榜中,包括北师大等部分北京名校意外地位列30名后。部分高校对此纷纷表示“搞不懂”。

 

  来自搜狐教育的调查显示,认为榜单“科学”和“不科学”的各约为45%,势均力敌。

 

  反映

  北师大连说“搞不懂”

 

  在这份具有官方背景的大学排行榜中,北京邮电大学排名32,北京师范大学排名33,北京外国语大学54名,中国政法大学66名,中央财经大学则位列69位。对此,一些高校表示“不太明白”,另一些高校则表示还未看到榜单,因此不便发表评论。

 

  “对这个排行有些搞不懂。”北京师范大学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北师大规模不大,只有一些大的高校一半教师,但做出的科研成果却不少,“这是我们校长总在讲的问题,但怎么这次排行却靠后了呢?这榜单上讲的绩效是怎么回事?有些不太懂。”

 

  记者发现,这份榜单也引发不少网友的争议。有网友表示,文科类、理科类、师范类、综合类……学校类型不一样,产出也是不一样的。也有网友表示,这一排行非常公正,有些高校资源浪费严重,从而滋生了高校腐败,所以这个官方排名最具意义。

 

  释疑

  官榜锁定利用效益

 

  记者从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了解到,中国高校绩效评价报告基于“投入-产出”理论,专家筛选出12项投入指标和13项产出指标,充分反映高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

 

  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教职工总数、博士学历教师比例、科研教育经费总额等;产出指标包括在校生数、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科技奖获奖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金额等。

 

  高教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这份报告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相比其他的高校排行,具有相对公平性、强调过程性,关注相对效率。

 

  ■专家说法

  信息公开比排名重要

 

  “我反对几乎一切形式的大学排行榜。”人大经济学院教授顾海兵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现在尚不具备大学排名的条件,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的大学行政化色彩浓厚,讲究行政级别等级,缺乏公平竞争的环境。

 

  顾海兵说,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大学排名,而是信息公开,比如高校的科研经费有多少、学生学费的去向、用纳税人的钱带来多少发明,等等。这些投入产出的信息现在基本不透明,因此很难有令人信服的大学排名。

 

“官方”大学排行榜引争议 

 
信息来源:2009-12-11《北京晨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09-12/11/content_148778.htm


人民日报:

最新出炉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显示
部属高校近半数“高耗低产”
该《报告》主要负责人称:应关注高校投入效益,把钱花在刀刃上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部分排名见表)

  
“官方”大学排行榜引争议

“官方”大学排行榜引争议

   宋嵩制图
   

  10日,该《报告》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解读这份报告出炉的背景,以及排行榜背后的信息。

 

  为什么要“绩效评价”

  希望大家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和“效率”

 

  绩效评价研究表明:绝对评价得分高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高,绝对评价得分低的学校,绩效评价不一定低。

 

  “有很多意想不到!”袁振国告诉记者,有些在绝对评价排行榜中靠前的学校此次绩效并不太理想,有些却是冒出的“黑马”,“当然,我们并不是想对高校进行排行,而是用绩效的理念进行一种评估的尝试”。

 

  几年前,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国家每年给“985”、“211”类高校投了从上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经费,“增加教育经费是必要的,但关注投入效益也很重要,要把钱花到刀刃上”。中央教科所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搜集资料。从今年初开始,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进行数据整理和绩效评估。

 

  “引入绩效评价,关键是转变一种评价观念,关注高校发展效益。”袁振国说,以前一些机构给出的排行是绝对量,是有缺陷的,它不关注高校发展的条件和发展效益。高校绩效评价则是依据产出与投入之比对高校进行的相对评价,既依据高校办学的绝对“成绩”和“效果”,更关注办学的相对“效益”或“效率”。

 

  绩效评价对丰富高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合理配置高校资源有重大意义。政府有限的但仍然在逐年增加的财政拨款究竟发挥了多大作用?如何为政府实施绩效拨款提供依据?高校绩效评价能够为政府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另一方面,绩效评价可以反映高校的资源利用情况,为高校调整与配置办学资源提供参考。

 

  据了解,教育部在以后的高校评估工作中将引入绩效评价的方法。

 

  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估,其实在欧美国家早就推行。比如英国专门成立拨款委员会,根据高校的绩效评估进行拨款投入,每5年调整一次。袁振国认为,在国外好的大学如哈佛等投入上百亿美元,而我们大学的投入只占到他们的零头。

 

  排行榜是怎么算出来的

  筛选出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

 

  数据统计显示:有近半数高校过去3年“投入多,产出少”;另有29所高校“产出高于投入”;还有7所高校投入和产出的排名一致,“投入产出相当”。整体绩效得分前3名的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

 

  袁振国介绍,高校绩效评价是根据国际流行的“投入产出理论”,从高校资源利用效益方面评价高校的绩效。

 

  他说,“我们通过反复论证,采用国际通行的惯例,组织专家讨论筛选出了14项投入指标和16项产出指标,充分反映高校办学在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方面的职能。”

 

  他介绍,投入的评价指标涉及博士学历教师比例、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14项,产出的指标涉及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16项。

 

  为什么以清华作为标准

  清华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绝对值都排第一

 

  报告显示:清华大学在绩效排名中居首。其“3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与“3年整体产出综合得分”,均为“1”,成为“标准”;其他学校的分值则全部低于1。

 

  袁振国解释:在采样过程中,清华大学的投入和产出的绝对值都排第一。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以此为标准,计算各学校的综合得分。运用“产出/投入”数学模型计算绩效。分别算出高校n年产出以及投入综合指标得分的算术平均值,代入“产出/投入”模型所得比值即为高校n年的绩效得分。比如,浙江大学2006年至2008年整体投入综合得分为0.84424,产出综合得分为0.58412,代入比值后为0.69189,绩效排序为9。

 

  那么,这些指标又是按什么原则来确定的呢?

 

  袁振国说,主要有三方面考虑:第一,指标具有反映价值的敏感性;第二,国际的可比性,这些数据在国际上有比较;第三,数据的可获得性。

 

  财经类大学为何整体绩效差

  与这类学校获国家科技奖、技术转让等机会较少有关

 

  绩效评价研究表明:农业类大学整体排行靠前,财经类学校排名居后。从地区看,东部高校绩效最高,西部次之,中部最低。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值得研究。”袁振国说。

 

  他解释,在研究分析高校时,主要看投入和产出的比例构成。农业类和财经类院校,国家投入不高,但在产出类的指标上却有差异。农林类大学在科技成果、发明专利等产出指标上占有优势,而财经类学校普遍垫后,与他们获得国家科技奖、技术转让等机会较少有很大关系。

 

  “绩效评估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能够准确地反映趋势。”袁振国说。比如某个学校的总体效益,每个类型、学科、区域院校的趋势和共性特征,等等。农林类大学、财经类大学的国家投入较少,理工科综合类大学国家投入多。

 

  “作为高等教育评价方式的一种,高校绩效评价并非是替代现有的绝对评价,而是对它的补充和丰富”。袁振国也承认,这仅是尝试,仍需要作进一步改进。

 

  比如,如何根据学校分类来进行标准调整,使文理农学科的绩效评价更加科学。

 

  另外,数据也是变量。“我们掌握的3年数据,来源为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但这3年,也是很多学校效益最好的3年。如果放在10年里,可能排名就会发生变化,有一个潜伏期、爆发期、高投入周期。”

 

  袁振国还认为,在产出指标方面,今后可以考虑把学生毕业10年的平均收入列入衡量大学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这些数据只能从现在开始积累,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完善。”

 

本报记者 倪光辉 《 人民日报 》( 2009年12月11日  11 版)

 

信息来源:2009-12-11《人民日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9-12/11/content_402772.htm

 

北京商报:

论文高产的高校为何“产出”众多失业大学生 


  “大学排行榜”以前常常被认为是社会机构敛钱的圈套,不过昨日,首份“官方版大学排行榜”出炉了,这份出自教育部直属研究机构——中央教科所高教研究中心的榜单关心的是“绩效”。

 

  何谓大学的“绩效”?按该中心的说法,就是比较“投入”跟“产出”谁低谁高。其中,科研经费、教育经费、固定资产等为评价“投入”的指标,优秀博士论文数、出版专著数、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特等奖数、发明专利授权数等为评价“产出”的指标。该中心不无忧虑地指出,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有近半数高校在过去3年里“投入多,产出少”,纯属“低产高耗”。

 

  中国的大学“高耗”,这种提法不算新了,随便翻翻近些年的报纸,看看咱们的大学都欠了多少债就知道。只是这“低产”——所谓的“产”到底是什么倒值得在这儿絮叨絮叨。

 

  大学应该“主产”什么?如果说就是高教研究中心看重的“论文跟专著”,那咱们可得在这儿为大学喊冤了:我们这方面的“产”挺高!不久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还说过,“中国高校按科技论文数排序,自2004年以来,科研能力一直排在世界第五”。还有说法是中国的科研论文已从1998年的一年2万多篇增加到了2008年的一年11.2万篇,目前仅次于美国。要是这还算“低产高耗”,那只说咱们的“耗”也太高了,要不就是这些论文跟专著太“水”,高教研究中心用机器这么一查,不得不把“引用”、“雷同”等“水分”去掉。

 

  而如果说大学应该“主产”的不是论文,而是“人”,那这个“低产”就能引发许多共鸣了:大学四年,不说衣食住行外带学费书本费开销,就是时间成本是多少?转眼毕业,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消极点的在家“啃老”,积极点的上技校“回炉”,搞到不少技校出现了“大学生班”,这个“产”又怎么算呢?那些因为学无所长而坐到技校教室里的大学生,他们会如何评价母校的“绩效”?他们会关心那些心思压根儿不在讲课上的老师都写了多少本书、多少篇论文,拿了什么奖、评了什么职称吗?

 

  既然说“投入产出比”、既然说“绩效”,那就是把大学当成企业、当成工厂看了。国家掏了科研经费,有理由指责你科研搞得不够好,“低产高耗”。那国家还掏了教育经费呢,几百万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还付出了金钱与时间双重成本呢,是不是更有理由指责你教育搞得不够好,“低产高耗”?

 

  说是企业,大学也是最牛的那种企业,一不考虑市场需要,二不对产品实行“三包”。曾有学者感慨“哈佛校友为何有48%的捐款率”,结果发现人家的校友会十分发达,校友会往往都有求职网络,帮助本校毕业生通过校友关系找到工作、实习机会或得到就业指导,学校一直在努力为学生负责。反观咱们的大学,学生入校后不闻不问,毕业后更是人走茶凉,常常是你还没走呢、还在为找不到工作痛苦呢,就催你把关系转走,甚至逼你去开假“就业协议”来换毕业证,生怕你给谁抹了黑、影响下一步扩招。只有在若干年后你功成名就了,母校才会想起来跟你联系,表示为你骄傲、向你索要捐赠。可是,没有忠诚、没有热爱、没有感激,这钱有几个人愿意掏?

 

  明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将创纪录地达到610万,加上前几年积累下来那些待业的,有1000万大学生要找工作。如果大学真讲究“绩效”,那就应该把那些不能对学生负责,不能对社会负责、同时还在炫耀自己“就业率超多少多少”的大学大刀阔斧地砍掉。

作者:  毛颖颖 

 

信息来源:2009-12-11《北京商报》
http://www.bbtnews.com.cn/nbbtnews/mmjrp/channel/mmjrp82563.shtml
 

相关链接:

首份“官方”大学排行榜出炉

影响高校绩效的主因是资源有效利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