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再给家长添堵

(2009-03-15 11:21:20)
标签:

就业

国际金融晰

家长

大学毕业生

中国教育报

分类: 争议话题

不能再给家长添堵 
 
晨雾 / 转贴
 
 
   (中国教育报 陈亦冰)对于家有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家长来说,新年伊始,就充满着幸福的烦恼。眼看千辛万苦培养的孩子就能从大学毕业了,苦难有望出头,可又偏偏遇上就业寒冬,这份沉重就像石头压在心上。然而,近日又有新闻爆出:京城有高校竟然发信要家长“积极拓展人脉关系,早动手,早安排,早落实孩子的就业工作”,承诺签订就业协议书或灵活就业表。甚至,有老师劝说,不签的话,会影响毕业时的综合评定。不少家长收到此信倍感压力,原本沉重的心头又添新堵。

 

  就业困境,惊动朝野。正在举行的两会上,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就业创业五条原则,第一条就把促进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的一号提案,也是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就业问题的建议。困难当前,各级政府力挺,大小企业援手,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作为直接为国家培养、输送人才的高等学校,更是责无旁贷。

 

  从理论上说,一个拥有13亿人口,劳动力队伍中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不足7%的大国,一个正在快速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一年新增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应该不难消化。可是我们正好撞上了国际金融危机,我国经济正在面临结构性的调整,历史沉淀下来的诸多体制性、机制性的矛盾,加上老百姓尚未适应变局的择业观念,让问题变得更加艰难。这就更需要我们勇敢而智慧地去面对。

 

  有关高校把工作做到家长身上,思路也许不错,但签约承诺这样的主意够馊。其实,根本不用学校动员,哪一个家庭不是全家总动员,在为孩子寻找就业机会。问题是大多数的家长只是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也没多少人脉,你让他们靠什么给你承诺?难怪会有人愤不择言:这不是要我们签生死由命的“卖身契”吗?我相信,学校的领导绝对不会是这样的出发点,然而,这种草率的做法,确实是走错了路径。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家长往往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一则高等教育的高成本投入,让许多家长期待更理想的回报;二则父母曾经的坎坷人生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三则现在的独生子女常常更多地依赖家长的选择。结果,在招聘现场,面对艰苦职业或者风险创业的抉择,首先说“不”的,常常是家长。所以,学校做家长工作并不错,但关键是要引导家长放平心态,转变观念,做孩子踏实就业、艰苦创业的后援团,帮助学校和政府一起走出当前的困境。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校方要勇于承当,善于应对,为毕业生和家长排忧解难。华东师大日前就启动了就业服务周,推出政策帮扶、平台搭建、指导细化、服务便捷、氛围营造等五大措施促进就业,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欢迎。

 

  当然,要真正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光靠现在的全民应急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从政府的层面讲,必须努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主动调整产业结构,以创造对大学毕业生更有效的需求;而对身负神圣使命的高等学校来说,系统地建设好质量监控体系、应对市场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有序的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业界和学校供需双方的信息跟踪平台,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长远之计。
 
信息来源:2009-03-12《中国教育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09-03/12/content_6262.htm

 

晨雾点评:

 

    读了这篇评论文章,让晨雾想起一件事情来。高校的招生宣传中常常有一个项目,叫做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率,就这个词字面定义,应当是已就业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通俗一点讲,就是用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人数除以毕业生的总数。我们发现,各个学校宣传册子上的毕业生就业率没有太低的,无论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还是三本、高职、大专,就业率都很高。08毕业生赶上了经济危机大潮引发的就业危机,可是不信你看,下个月各个高校咨询日,您拿到的学校宣传册子上,就业率绝对不会低。

 

    晨雾以前就有这样的疑问:学生毕业后,他们是否就业了?学校怎样知道?如何统计?这就说明学生的就业情况很可能是学生毕业之前的统计数据。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证实了晨雾的猜测。有学生家长托熟人关系找到一家企业的领导,要求在一份“三方协议”上盖章。什么叫“三方协议”?校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三方签署的“用人意向协议书”。学校要求学生找到用人单位盖章交回学校,以统计毕业生的就业率。于是一些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让家长找关系盖章向学校交差,否则在老师同学中没有脸面。盖章的企业其实也并不需要承担接收这位学生就业的责任,因为这不过是一个用人意向而已,不是合同书。可见这“三方协议”中的水分了。

 

   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家长的疑问:我们的孩子上了就业率如此之高的学校,为什么找不到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