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清时:不要让满分摧残孩子的创新能力

(2009-02-03 10:21:38)
标签:

教育

满分

亩产

创新能力

朱清时

成都

分类: 争议话题

朱清时:不要让满分摧残孩子的创新能力

 

晨雾 / 转贴

 

    (中国青年报记者  原春琳)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清时曾经遭遇过一次“张冠李戴”的事情:自己明明是成都一所普通中学——成都十三中的毕业生,可当地的媒体却问也不问,想当然地认为他是成都最好的中学——成都七中的毕业生,并且让这一错误说法见诸报端。公众也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对此朱清时有些哭笑不得:自己从来不为自己曾就读的中学感到不好意思,媒体,甚至公众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毕业于名校呢?实际上,成都十三中这所中学尽管普通,却培养出两名中科院院士:63届的毕业生朱清时和64届的毕业生陈霖。

 

    “当今社会的心态有些浮躁,好像只有名校出来的学生才能成才。”朱清时不认可这种说法,“名校容易出人才,主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与学生,这一点其他学校不可比。如果各类教师和学生都公平地分布在所有学校,则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于出人才。”

 

    朱清时感慨: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很多学生非名牌大学不上。在现行的高考体制下,要上名牌大学一定要有高分。有时,几分之差,就会把一个优秀的学生从重点大学甩到地方的非重点大学。

 

    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这让很多家长不理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考满分啊?朱清时理解陈先生这句话的含义是,少年班的学生做学问,掌握精髓要义,考个七八十分,就可以了。不要为了考100分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的学生。朱清时用种地过度施肥来形象地解释这多得的一二十分。他记得自己小时候,农民种地不施化肥,亩产四五百斤。后来施化肥,亩产提高到五六百斤。施过两三遍化肥后,田地的亩产就很难再提高上去了。而且,因为过度施肥,土壤板结,也不能种稻子了。“四川最好的水稻亩产五百斤就差不多了,施化肥短期可以增产一二百斤,但是长期下来,那土壤就要弄坏了。”

 

    1963年,朱清时考入中科大时,分数并不算高,460多分。其中,最高分是数学,考了93分,物理79分。而现在高考的普通重点线都比朱清时的分数高,这让他很感慨。那时的高考没有过度“施肥”:朱清时中学上完课复习了一个月就高考了。“那时复习也没有像现在这么紧张,大家都没有去训练如何应付考试,自然而然地考了460多分。”

 

    “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们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等他们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作用。”朱清时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僵化,让他们沦为考试的机器。”

 

    朱清时说:“1957年我上初中时,政府要中学按就近的区域招生,各种学习成绩的学生都进了同一所学校。而且优秀教师都服从上级分配,每所中学都有,那时的中学教育状况有利于人才培养。后来教育却走上了越来越功利的道路,各级领导急于出人才,让优秀教师和学生都集中在少数重点中学,结果却在整体上阻碍了人才涌现。这个教训值得深思。”


信息来源:2009-02-02《中国青年报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02/content_2523356.htm


晨雾点评:

 

    赞成朱清时的看法。100分和90分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一名优秀学生,如果让成绩保持在80-90分的水平上,可能会比较轻松,会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娱乐、体育、读书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活动,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如果要他保持100分,他所要耗费的精力就要大出几倍,几乎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他必须关注所有的“细枝末节”,不利于他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也许有人会说朱清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确实,在高考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高三学生为了在高考中取胜,却不得不去“分分计较”。这怨不得学校、怨不得考生和家长。特别是在高三第二学期,考生是顾不上“综合素质的提高”了,只要成绩和排名能提高就好。

 

    晨雾建议高一、高二学生可以不要去追求高分、满分,多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锻炼。到高三以后,再开始服从应试教育规则,只要你原来的基础是扎实的,提高成绩和排名都不会存在问题。要做到所有会做的题不丢分,就必须关注所有的“细枝末节”了。

 

   怎么办呢?也只能这样了。这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