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盘点08年北京高考:凸显四大亮点

(2008-12-25 17:28:52)
标签:

教育

高考

高招

平行志愿

考生

高福勤

北京

分类: 高考政策与规定

盘点08年北京高考:凸显四大亮点

部分平行志愿  人性化组考  网上评卷 征集志愿

 

晨雾 / 转贴


  (北京考试报记者 邱乾谋)2008年就要转身离去了。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我们经历了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的洗礼,收获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神七”成功发射的喜悦。今年,北京高招录取平安顺利,实现了平安高考的目标。

 

  首次实行部分平行志愿 二志愿录取率提高4%

 

  2008年,高招一批次学校二志愿投档占招生计划的19.1%,比去年高出3个多百分点;本科二批次二志愿投档占招生计划的18%,比去年高出3.6个百分点;本科三批次二志愿投档占招生计划的16.1%,而去年只有9.45%。这些数据的背后,得益于北京市首次在本科一、二、三批次第二志愿实行的平行志愿。2008年北京实行的部分平行志愿初见成效,高校按志愿录取比例进一步提高,本科批次第二志愿录取率比去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在减少考生填报志愿压力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主任高福勤说,实行部分平行志愿的目的主要是增加本科各批次一志愿高分落榜考生的录取机会,降低学生填报志愿压力,增加学校按志愿录取和学生有效选择学校的机会。总体来看,实行部分平行志愿,对减轻考生填报志愿的压力有积极作用,实施效果达到了设计要求,得到了考生和社会认可。高分落榜考生明显减少,一批录取结束后600分以上考生剩余72人,而2007年为239人;二批录取结束后,600分以上剩33人,一批线上共剩252人,这些学生大多准备复读。同时,实行部分平行志愿提高了工作效率,录取时间比往年缩短了5天。

 

  点评:部分平行志愿取得成效与工作人员的辛苦工作分不开。根据教育部积极推进平行志愿方式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今年市高招办对平行志愿优化设计进行了充分调研,先后到内蒙古、山东、广东等省、区、市调研了解实行平行志愿情况,专门向人大、政协等部门进行汇报,听取意见;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广泛征求各区县高招办、在京高校和部分高中校长意见和建议,经过反复论证,结合北京实际,经市高招委会审议同意,最终形成志愿设计的方案。

 

    人性化组考 温馨服务考生

 

  根据教育部要求,今年北京首次建立了考务指挥室,充分利用北京教育考试远程电子巡查指挥系统对全部考点、考场实施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处置考试中发生的各种问题,有力地保证了考试安全和试卷保密,使考试中发生的情况在考试中及时妥善解决。

 

  北京各区县成立了高考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区县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工作方案和突发情况预案,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区县高招办、考点也为给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东城等11个考区为有特殊需求的考生(包括弱视考生,术后考生,患有水痘、气胸、“手足口”等疾病考生)单独设置了考场,配备了医务等相关工作人员,保障考生顺利应考。一些考点还设立了家长休息室,提供周到服务。

 

  教育部门与公安、交通、保密、无线局、供电、卫生、建委、城管等部门通力合作,为考生提供了良好的考试环境。市公安局文保处和各区县分局派出大量警力协助完成试卷运送、保管等安全保密任务和考点周边的环境维护;交管局在考试期间启动执勤岗位三级上勤方案,部署岗位1420处,安排警力2330人,增派秩序维护警力794人次,确保交通顺畅;公安、网监部门从6月1日起,对重点门户网站、重点板块实施24小时监控,期间共处置涉及高考有害信息4066条,维护了良好的考试环境;电力部门专人值守,保证全市各考点的电力供应;建委严查施工噪音干扰;城管部门对考点周边环境进行了检查。

 

  点评:高考组考工作以人为本,温馨服务考生。高考期间,考试秩序良好,考生和家长心态平和。考试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受到考生和家长的好评。

 

    语文首次网上评卷 评卷过程实时监控

 

  今年北京市共评阅普通高考试卷47万余份,语文科评卷方式首次由人工评阅改为网上评阅,每份作文卷都经过两人以上完全“背靠背”的评阅。这是继英语科之后,北京普通高考第二科实行网上评卷的科目。

 

  网上评卷减轻了答卷存放、保管、运送以及在评卷期间的搬运和收发等管理环节的工作,有效地保证了答卷安全保密工作,工作效率大幅提高,大大减少了笔墨纸张等投入。评卷系统实行五级管理,设置不同权限,实施分层管理,评卷质量监控到每个人、每张卷、每道题,评卷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评卷工作更加科学、公正。

 

  高福勤说,作文在高考评卷中一直为社会关注,考试部门也予以高度重视。北京已在作文“双评”、疑问卷多人评阅及“专家会诊”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作文网上评阅打下了良好基础。和以往的两位评卷教师面对面评阅相比,今年借助网络这一先进技术手段,作文评分结果更加客观。

 

  今年北京继续坚持评卷工作四级管理体制,即:市级、评卷点、评卷科目组和评卷教师。各级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实现了分层管理、逐级负责的责任制度,从考试成绩公布后的情况看,没有出现因工作失误造成成绩错误的现象,评卷工作得到考生和社会的信任和认可。

 

  点评:网上评卷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提供的便利条件,实时监控,及时总结,对出现的偏差及时矫正。所有答卷均实现“背靠背”双评,部分试卷进行了三评、四评。网上评卷试点工作不断完善,进一步减少了误差,提高了评卷质量,为本市在更大范围内实施网上评卷奠定了基础。

 

    高招录取8征 志愿升学率首超75%

 

  北京理科考生小师,通过线上志愿征集,顺利考上了大学。像小师一样,许多考生通过志愿征集走进了大学校园。为了体现公平公正、给考生提供更多的上学机会,近年来,北京市一直实行对高校剩余计划向社会公布,征集线上考生补报志愿的做法。今年,高招录取8次征集志愿,在本科批次录取期间,一共进行了5次志愿征集,其中,本科一批录取进行了一次征集志愿,本科二批和本科三批录取分别进行了两次志愿征集,专科批次录取也进行了3次征集志愿填报,开学后还对专科批次新生报到流失率超过10%的高校进行了补录。志愿征集工作为许多因志愿填报失误的考生增加了被录取的机会。

 

  高福勤说,今年北京招生计划总体完成情况良好,高考升学率达到75%以上。统考统招部分计划招生76768人,实际录取78817人,比计划增加2049人;高职单独考试招生部分计划招生5914人,实际录取5989人,比计划增加75人。考生志愿总体分布比较均匀,能够满足大多数高校招生需求,本科二批招生计划完成情况是近年最好的一年,个别生源较好的招生院校适当增加了招生计划。

 

  点评:志愿征集,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上学机会。录取中,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的各项工作要求,全面推进“阳光工程”,坚决执行“六公开”、“六不准”、“四严禁”以及考试院提出的“五禁止”等相关规定,明确职责,狠抓落实,加强监督,优化服务,录取工作顺利平安。


 

原载:2008-12-24《北京考试报》

信息来源:2008-12-25 新浪网教育频道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08-12-25/1023180876.shtml

 

晨雾点评:

 

    这是2008年北京市高招结束之后,教育考试院通过记者首次公开发表的总结性文章。

 

    高招办主任高福勤说,实行部分平行志愿增加本科各批次一志愿高分落榜考生的录取机会,降低学生填报志愿压力,增加学校按志愿录取和学生有效选择学校的机会。高分落榜考生明显减少,一批录取结束后600分以上考生剩余72人,而2007年为239人。

 

    晨雾相信上面所述部分平行志愿的成果都是实事求是的。晨雾只想质疑两点:

 

    1.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所填志愿是否是与其成绩相对应的最佳选择?是否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考生由于畏惧志愿优先录取方式的落榜风险而违心地做出了保守的选择?

 

    2.一批次录取结束后600分以上考生的剩余人数确实减少了很多(08比07年减少167人,减少了70%),说明二志愿录取率提高(官方数字提高了3%)。换句话说,与07年相比至少有167名600分以上的考生被二志愿高校录取。那么,是否有人做过统计,这167名被二志愿高校录取的考生是否都入学了?其中复读率有多高?

 

    晨雾不赞成高分复读。但是晨雾也看到,每一个高分复读考生和家长的选择都是伴随着痛苦的选择。他们不仅自己痛苦,而且还浪费了本来可以让其他考生可以享用的高校读书的名额。从这个角度出发,晨雾认为高招办对08年北京实行部分平行志愿的总结是片面的。总结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今后的进步,既要看到过去工作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足才对。研究并公布二志愿录取考生中复读生的比例是十分有意义的。

 

    实行部分平行志愿提高了工作效率,录取时间比往年缩短了5天。这也是实事求是的。晨雾在08年7-8月份在高考录取的每一个阶段结束时,都与07年的录取进度进行了比较,效率确实提高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