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留学生的心路历程
晨雾 /
转贴
上周北京迎来了一个地道的“留学周”。先是美国6所私立高中来京面试,随后82所美国高校到京开说明会,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教育博览会也在周末火爆开幕。三场“原汁原味儿”的留学盛宴彻底点燃了京城学子留学的热情。他们的到来也意味着又一轮留学旺季拉开了序幕。
曾几何时,“出国留学”是多少人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海归”又是一个多么值得骄傲的称号。从国外学成的人才带着“海归”的光环,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跨入理想的单位。
可如今,“海归”成了“海待”,昔日值得炫耀的资本在找工作时也难以给自己的履历加分。曾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然而,仍有大量前赴后继的留学大军在不断涌现。现在,留学已经不再是有钱人和好学生的专利,日益平民化的趋势让很多家长都为之所动,于是,一股低龄留学热正悄然兴起。
出生于1988年的张瀚波去年4月就从老家宁夏的高中退学,踏上了留美的征程。在纽约一所语言学校攻读了一年半的语言后,他在今年夏天拿到了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分析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高二时远赴他乡,一年后顺利取得了上美国一所大学的资格,但张瀚波并不满意现在的成绩。今年8月份,他回国参加了北京新东方学校举办的托福班,目的是希望在下次托福考试中考出更优异的成绩,申请一所更好的大学。“我的目标是明年申请到全美排名前30的大学。”他告诉记者。
高中留学为“节省时间”
“高中就出国是为了节省以后奋斗的时间。”对于高中便留美,张瀚波有着他自己的理解。他告诉记者,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高三这一年在国外进行语言培训,然后读美国的大学。“总觉得国外大学的证书要更硬一些。其次,在国外可以接受全新的东西,可以认识很多国家的朋友,可以开阔眼界。关键的是,节省了奋斗的时间。”张瀚波认为,与其读到大学再出国读研,还不如尽早融入西方的环境。“这样就比别人快了一步,在以后的竞争中更有优势吧。”
与同龄人相比,张瀚波多了一份沉稳和成熟,属于那种心里很有主意的孩子。当别人还在踏踏实实地念书考试时,他已经开始计划起自己的将来了。他告诉记者,留美计划并不是父母提出来的,早在他上高一时,他就和父母提出了要出国留学。“我妈妈不放心我那么早出去,想再过一年。”说到这些,他显得有些遗憾,“如果早出去一年,会节约很多时间的。”
为出国先学会了做饭
张瀚波在高中时英语成绩很不好,他自己评价为“不好到不学英语的程度”。他说,英文水平决定着你在国外的生活质量,包括交友、学习等等。“英文不好周围人就会远离你,但如果英语好别人就很乐意和你交谈。”张瀚波说,在美国,他需要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障碍。因此,在到纽约之前,张瀚波在学习语言上下了很大一番工夫。
除此之外,他还特意向姥姥讨教了做饭的手艺。“在外国的中国学生,多数都是自己做饭,不仅省钱,还吃得惯。”张瀚波说,临出国前,他从姥姥那里成功“偷师”,学会了做水煮辣子鸡、炖羊肉、醋熘白菜、糖醋鲤鱼和香菇油菜。“虽然会的不多,但总算饿不着了。”张瀚波笑着说,如果不是出国,说什么他也不会学做饭的。
在美国人的厨房里学习
《北京人在纽约》中曾写到:假如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假如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初到纽约,张瀚波没有感到人生地不熟的惶恐,也没有体会举目无亲的孤单,因为在这些尚未触及到他心灵的时候,条件上的落差首先给他来了个“下马威”。
他所租住的“寄宿家庭”有三层阁楼,一层是客厅,二层是卧室,三层是储藏室。客厅中央摆着一张破旧不堪的沙发,除此之外还有一个12寸的电视。昏暗的灯光、简陋的家具、狭小的空间,让张瀚波产生了种错觉。“我是到发达国家了么?是到美国了么?”张瀚波久久都没缓过神。
第一天到美国,第一次走进美国人的家庭,他有些失望。“这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样,我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张瀚波告诉记者,更让他难忘的是,到美国后的第一个晚上,他是在房东家的厨房学习的。“因为家里没有书房,也没有多余的地方让我学习。”于是,还没来得及感受孤独和思乡,张瀚波立刻投入到了学习中,他说他那会儿只有一个目标:好好学习,赶快搬走。
2个月后,张瀚波在离学校更近的地方租了间房子,新的住所离学校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
最大的改变是“计划时间”
在生活、学习压力都很大的纽约,留学的日子却教会了他“计划时间”的本领。“在国内,什么事我都没操过心,但在纽约,从电话费、电费、水费到房租、看病,都得一个人搞定。”张瀚波说。如今,张瀚波养成了一个“毛病”,就是做任何事都要先计划。
在纽约读书时,他每天都给自己列张“时间表”,从早上到中午再到晚上,每个时间段做什么,时间表中都要详细地写明,做完一项勾一项。“因为事事都得靠自己,所以必须要有计划性,要不然会耽误很多时间。”
时间的重要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刚到美国不久,张瀚波因发烧需要到医院输液,但是当天的课程又不能耽误,于是他上完课就跑着到那家医院。“在美国看病是要预约的,我和医生约好了就要准时到,否则没人等你。”他说,来美国后,最大的改变便是对时间概念的认知。
除此之外,钱也是张瀚波想得最多的一件事。“我在美国的日子里,每天想得最多的是,今天花了多少钱,这节课花了多少钱,我学到了什么。”据他介绍,他在美国那所语言学校一年的花费大约有40万元人民币。
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后,父母、同学都说张瀚波变化很大。“以前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现在没人督促我学习,因为我明白了,学习是给我自己学的。”张瀚波还向记者透露了他的小梦想,毕业后,他想到华尔街证券所工作。他说:“纽约是个优胜劣汰的地方,不是享受生活的地方,你必须努力,才能在社会上站有一席之地。”这个爱国的小伙子还表示,如果能留在美国工作的话,积累几年经验后还是要回到祖国的。
党晓晖J225
信息来源:2008-10-21《北京晚报》
http://newepaper.bjd.com.cn/bjwb/html/2008-10/21/content_79521.htm
相关链接:
高中生出国留学的利弊
在中国,高考对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有些孩子可能因为不能读一个好的高中,家长担心孩子失去进入好大学的机会,所以将目光放到了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的国外。随着许多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家长们对国外教育制度的不断了解,高中留学成为了不少人的又一个选择。
高中生留学的优势在于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较强,能够比较快速的融入到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良好的语言环境也使他们的语言水平能够得到迅速的提高。
此外国外大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在选拔过程中所考察不仅仅包括硬性的雅思、托福等成绩,还包括学生在平时参加的课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领导力等。美国的许多高中在注重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领导能力,保持身心健康。学校还设有各种各样的俱乐部,让学生广泛的接触和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都会为学生进入国外的优秀大学打下基础,而他们进入大学后也能更好地融入国外大学的氛围和学习方式。
但是作为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离开家庭的庇护,有的孩子可以适应的比较好,他们会在短时间内就变得成熟起来,并且自理能力大大加强。这样的孩子是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可以比较迅速地适应环境。相反,有些孩子在国内一直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他们到了国外可能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会出现问题。而欧美国家的学校自由度一般都比较大,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和心理的困扰。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汇集了许多不同民族的人和文化,社会环境和道德观念变化很快,年轻人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个人的自制力不强,也没有恰当的引导,小留学生就可能处于无人约束的状态,沾染上一些不好的习惯。有的小留学生出国后一直想家,不到半年就收拾行装回国了。这对家庭来说不仅仅是经济的损失,也耽误了孩子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
美国教育界人士认为,将未成年的子女送往国外留学时,父母将难以尽到直接教育子女的职责。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是三位一体的教育要素,父母教育这一关键环节的缺失,增加了孩子走入歧途的可能性。虽然将尚未成年的孩子送出国门被认为是一个冒险的举动,但是每年出国读高中或者预科的学生还是成千上万。毕竟出国留学不仅有更好的学习条件、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留学对于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越是独立自主能力强的孩子就越可能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对于有打算让孩子出国读高中的家长,笔者有一些建议。首先要充分考察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制力以及学习能力,这些能力都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比较快的适应国外的生活。其次,要充分征求孩子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地给孩子选择目的国和学校。生活方面,寄宿家庭更容易让孩子尽快适应国外生活,家长也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多鼓励孩子,多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
据悉,北京新东方学校每周末定期举办“留学早班车”免费讲座,预约电话为62605555。J144
■北京新东方学校北美项目部
信息来源:2008-10-21《北京晚报》
http://newepaper.bjd.com.cn/bjwb/html/2008-10/21/content_79522.htm
晨雾点评:
从80年代乃至90年代的“为了出国而留学”,到如今的“为了留学才出国”,人们观念的变化真的是很大。
那个时候,出国时留学的目的,留学不过是出国的一种相对便利的途径,只要能够出国,对留学国家、学校、专业的选择都是相对次要的。因此当时有不少硕士生选择出国读语言班,因为手续相对简单,先出去再说。
而现在,留学已经变成了出国的目的,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选择什么时候出去、选择哪国国家、哪所学校、哪个专业。“海归”变“海待”的现实也让人们更加冷静地思考:花那么多的钱和时间出国留学究竟值不值得?国际教育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展台提示我们,留学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国际经济危机下的国外大学更加看重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
晚报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相对成功的高中生留学美国的例子。也许能给更多打算让孩子高中就出国留学的家长们信心。晨雾注意到本文介绍的张瀚波高中留学美国成功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他自己十分强烈的主观动力。“当别人还在踏踏实实地念书考试时,他已经开始计划起自己的将来了。他告诉记者,留美计划并不是父母提出来的,早在他上高一时,他就和父母提出了要出国留学”由于有了这种动力,他在留学准备以至于出国后学会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周密规划方面都显得十分主动。他的最大变化在于“以前觉得学习是给别人学,现在没人督促我学习,因为我明白了,学习是给我自己学的”,这才是最可贵的。
而目前我们见到最多的是看到孩子高中学习很一般,能否考上哪个学校也拿不准,于是有经济条件的家长就萌生了让孩子留学的想法。家长在那里着急,而孩子自己却无所谓。下面是十分典型家长与孩子的对话:
“你想出国留学吗?”
“也行。”
“你愿意去哪个国家?”
“当然是美国最好了。”
“那么想上哪所大学?”
“当然是排名靠前的。谁知道你们能帮我联系上哪所大学?”
“那想读什么专业?”
“没想过。金融?法律?当银行家、当律师将来都能挣大钱……”
“上好的大学需要什么条件?”
“好像是要不少钱吧?……”
孩子自身动力不足,对要上好大学需要什么条件一无所知,其留学完全是家长促成的。于是家长就帮孩子去跑留学中介,去参加留学说明会、展会。说句实话,留学展台上出现的大学,能有几家是排名靠前的?国外真正的名牌大学,又有几家需要到中国设展台才能招来学生?又有几家是花钱就能上的?
于是乎就会出现后面的事情:孩子在高中成绩越来越差(反正是要留学) -- 选择一所有钱就能上的大学(这样的大学越来越好找) –
孩子自身动力不足出去后也是在混日子 – 拿到一个洋文凭(也有拿不到的) -- “海归”变“海待”……
其中也有一部分上述孩子在国外的环境下“懂事了”,知道学习了并且将未来的留学计划做得更好了。
晨雾在谈到高考复读决策的时候非常推崇一位专家的一句话,叫做:要我复读 – 最好选择不复读;我要复读 –
可以选择复读。
如今把这句话引申到留学,晨雾认为也是合理的。叫做:要我留学 – 最好选择不留学;我要留学 –
可以选择留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