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中学择校费12万元不算最高

(2008-10-14 16:40:50)
标签:

基础教育

应试教育

敢峰

王晋堂

北京

教育

分类: 争议话题

北京:中学择校费12万元不算最高
基础教育坠入利益陷阱

 

晨雾 / 转贴

 

    (本报记者 李斌 谢洋)基础教育=应试教育,认为这个等式不成立的人可能很少。在79岁的老教育工作者敢峰眼里,教育大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危机,那就是应试教育的问题,它就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加热,结果使人失去了逃生的机会。

 

    这位昔日的北京景山学校校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顶着一头浓密的白发,在“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研讨会”上,以他这个年龄少有的激昂而急切地声调说:“再不猛醒,我看就逃脱不出来了。”敢峰的忧虑还在于,很多人对应试教育“有点麻木不仁”,一些教育战线的同志甚至把它当做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

 

    他用“苍白无力”来形容已经喊了多年的素质教育,而相对应的是,“应试教育如风助火威,愈演愈烈,说它是摧残青少年儿童,我看一点也不为过”。敢峰称应试教育为教育领域里的“癌症”,使整个教育生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现在讲应试教育,我们是世界第一,没有哪个国家搞应试教育搞到像咱们这个程度。如果从培养人才来说,应试教育+现代社会=机器人制造车间”。

 

    敢峰认为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三点:教育改革至少滞后十年,丢掉了教学改革最好的时机;基础教育事业虽然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是没有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缺乏战略思考。第三点原因,他将之归咎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麻木不仁,少远见、缺乏作为”。

 

    王晋堂是北京一中原校长、从事基础教育已有40多年,和敢峰一样对其热爱的教育事业充满警醒和忧虑。他的发言透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原因: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其背后有来自既得利益者者的推手。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打工子弟“小升初”,考上了北京一所著名的中学。孩子的父母心想肯定要交点费用,便把这几年辛苦工作积攒的五万元钱都带上到学校报到,结果校方嘴里吐出了一个足以让很多人傻眼的数目:12万元。“这是碰上劫道的了”,王晋堂说,“但是教育界的人不这么看,觉得这是少见多怪。”根据他的了解,12万元绝对不是北京市今年择校的最高收费,“有些数字说出来,别人都不相信”。

 

    王晋堂认为,基础教育30年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显著的问题,一个就是重点校到示范校的转变,一个是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下,国有资产流失,公立学校变成民办学校。

 

    这些遭致大多数人痛斥的做法却一直难以改变,其中有来自既得利益者的巨大阻挠。那么谁是受益者呢?王晋堂给出了答案:第一受益者是一部分学校,第二受益者是政府和有关教育行政部门。一些政府把重点学校当成了对外展示的窗口和自己的政绩。

 

    2006年《义务教育法》公布之后,在法律上结束了重点校、重点班这种教学体制。但这两年来,王晋堂深感《义务教育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阻力重重”。据他介绍,北京市从2007年开始启动制定《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可是至今还没有出台。

 

    他由此感叹:《义务教育法》真正落实不容易。

 

信息来源:2008-10-14《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10/14/content_2388261.htm

 

相关链接:

考进北大附才知要捐12万
想换其他学校怕来不及 孩子买彩票希望中奖解困

 
北京:中学择校费12万元不算最高  

居天的父母为这件事愁眉不展。
 
 
  “报名的时候不说要多少钱,现在孩子那么努力考上了,才告诉我们是12万元的天价。想换其他学校,许多都已经结束招生了。”12岁的女孩居天(化名)今年小学升初中,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层层选拔,终于接到了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录取电话。然而录取后,居天的家长才被告知,作为户口在外地的借读生,需要一次性交12万元作为捐资助学,否则不能进北大附中。

 

  考进学校后才知要交12万

 

  见到居先生时,他抱着女儿居天的一大叠奖状和证书: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北京市中小学英语比赛一等奖、全国科幻画比赛一等奖……“这孩子懂事,学习从来不让我们操心。”

 

  6月初,居先生同样带着这些奖状和证书到北大附中给女儿报名参加初一新生选拔。“报名时就问学校借读生要收多少钱,老师只是说:‘先报名吧,到时候会有人告诉你们的。’”

 

  通过初选、笔试、面试后,6月底居先生接到了北大附中的电话,说居天被录取了。“很开心地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说从2000多学生里录取了200多人,恭喜大家。第二天有老师打来电话通知交钱,也没说多少钱,我带了5万,心想应该够了吧,到了学校才知道是12万,叫捐资助学费,要一次性交齐,只收现金,不收支票。外地户口的借读生都得交,交不齐就不能上。”

 

  想换学校 许多已结束招生

 

  “如果报名的时候知道要交12万,我们就不报名了,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措手不及。”居先生说,因为知道被北大附中录取了,他们还拒绝了一所不错的学校,现在那所学校已经招生完毕,没法再去了。“现在想换其他学校,许多都已经结束招生。”

 

  居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十多年前离开不景气的工厂,从黑龙江来北京打拼。居天一直生长在北京,因为是借读生,幼儿园多交费1万元,小学多交费3万元。

 

  说到这次升学,居天挺了挺脖子说:“我只哭了一次。没什么。上不起就上不起呗,还会有别的路。”但居先生知道女儿不甘心:“她竟然背着我们偷偷买彩票!说中了12万就不用这么为难了。12岁的孩子,怎么能去买彩票?”居天买的这一注双色球彩票果然中奖了,然而只有10元钱。

 

  北大附中:捐助属自愿 来校必须交

 

  记者8日同居先生一起来到北大附中教务处。居先生询问:“您看12万能不能少交点,或者分期交?”李主任表示教务处只是操作部门,“上面下单子,我们按单子操作。大约10年前就是这个金额了。”对于为什么录取后才告知金额,李主任称:“这最好找校长。”

 

  随后记者和居先生来到校长办公室。康校长说:“这钱是捐资助学,都是自愿的。”对于为什么报名时不告知金额,录取后才告知,康校长称:“这是捐助,数额都是自愿的,怎么告知?”居先生询问能否少点儿或分期交,康校长说:“这不是咱们可以商量的,这都是自愿的事儿。”

 

  教委:招生录取禁与捐资助学挂钩

 

  记者致电北京市教委咨询热线96391,工作人员表示,外地居民户口的孩子在北京上学需要交借读费,小学每学期200元,初中每学期500元。而捐资助学没有统一的标准,是家长同学校协商,自愿交纳。有规定禁止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招生录取挂钩。晨报记者刘珏欣文并摄
 
信息来源:2008-07-11《北京晨报》
http://www.morningpost.com.cn/bjcb/html/2008-07/11/content_75251.htm

 

晨雾点评:

 

    中学择校费12万元真的不算最高。王晋堂老师举的那个例子不是编造的天方夜谭,看看晨雾转贴的7月份《晨报》报道,这对愁眉不展的家长的无奈似乎在于太“不懂行情”。这是捐助,数额都是自愿的,怎么告知?”这种行情似乎需要家长自己去“心领神会”。请注意,人家学校可没有说12万是择校费,这是自愿捐助。孩子考试成功考的就是“捐助12万元”的资格。真是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