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北京高考作文题
– 似曾相识?
晨雾 / 文
一位叫“王子逃逸”的网友在今天上午结束高考语文之后的12:24发出一篇文章《重大发现》,全文抄录如下:
2008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
材料作文。学生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
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
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
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
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
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
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
--------------------------------------------------
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政治:P78
12
有一个大桶,桶旁边放了些大石块,小石块,水和沙子,怎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的把这些都放进桶里?
正确的顺序是先放大石块,次放小石块,再放沙子,最后放水.如果按照相反的顺序,这个桶就装不下那么多东西了.
晨雾没有查到“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政治:P78
12”。但是晨雾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上查到了《北京2007会考说明题型示例主观题》,其中第12题的原题如下:
12.有一个大桶,桶旁边放了些大石块、小石块、水和沙子,怎样做能最大限度的把这些都放进桶里?正确的顺序是先放大石块,次放小石块,再放沙子,最后注水。如果按照相反的顺序,这个桶就装不下这么多的东西了。
(1)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原理?
(2)上述事例对我们学习和工作有何启示?
晨雾推断,“王子逃逸”所引用的“2008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政治:P78
12”应当是有实据的,因为会考的考试说明只是为了向学生表述题出题方式和类型,08年的很可能与07年的没有太大的变化。特别是这里“P78
12”很可能表述的是第78页第12题。而这道题在《北京2007会考说明题型示例主观题》中刚好也是第12题。
如果是这样,北京08考生应当都在政治课会考复习中见过这道题。但是由于许多高三学生对会考并不是十分重视,只求能过就行。对于政治课更是如此(理科生更甚),因此很可能印象不深了。只要曾经见过并认真思考过这道政治题的考生,或者说对这道题目所阐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有比较好的理解,在今天碰到这个作文题的时候,肯定不陌生,至少在理解题意方面应当比别人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