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科&理科,就业冰火两重天?

(2008-01-15 10:52:22)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大学生

就业

文科

理科

女生

男生

教育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是扩招导致还是女生多惹的祸
文科&理科,就业冰火两重天?

 

晨雾 / 转贴

 

    “真后悔读了文科。”中国传媒大学研三学生魏杰(化名)最近一直在想,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文科和理科,简直是‘冰火两重天’——我在北邮的同学,他们班现在80%的人都至少有个保底的offer(协议意向)了。可我们班,80%的人都还没着落。” 

 

    “文科生就业更难?文科生的数量本身就少吧!我上学那会儿,理科开了8个班,文科才两个班。”在一家网站任公关经理的李文,并不认为文科生就业更难。

 

    文科生找工作更难,是事实还是假象?

 

    文科生就业更难?

 

    “文科生就业确实比理科生更难,而且历来如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认为,目前重理轻文、重科技轻人文的思维并未发生很大改变,这个问题确实存在。

 

    “尤其在我们高职院校,这个趋势更加明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办公室主任张兴国说,高职院校对工科生的培养普遍有很强的针对性,甚至是订单式培养,而“现在企业用人,希望到了就能用,不乐意自己再花时间培养,这一点从高职生比许多本科生更受欢迎也能看出来”。针对性不那么强的文科类专业,因此就业时相对更难。张兴国举例说,“像我们学校,现在学生的签约率大约为70%,另外一所文科类的高职,现在签约率还不到30%。”

 

    “文科生的替代性很强。比如一个文科职位摆这儿,正好有个朋友的亲戚孩子找工作,那就让他干呗——反正让谁干不是干。理工科相对专业性要强很多,不是谁都能干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力市场教研室主任丁大建副教授说。

 

    “不过,说文科生就业更难,只是总体上的情况。具体到某个专业、某个学校的文科生的话,他们的就业形势未必就比理科生差。”许纪霖说。

 

    “不能一概而论。”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李军凯出言谨慎,“现在找工作难,文科生难,理科生也难。”

 

    文科生扩招明显幅度更大

 

    “文科生就业难,最主要的还是招得太多。”许纪霖说。

 

    伴随着文科学生“找工作更难”的感受,可以看到的是,1998年以来,文科类专业的扩招幅度明显高于理工科。

 

    “我是亲眼看着我们这个专业,上课怎样从小班换成大阶梯教室,同学从‘称兄道弟’到‘相见不相识’的。”北京师范大学刚刚毕业的文科博士张华说。

 

    据教育部的统计,普通高校2004年入学(今年毕业)的本科生为209.9万人,较扩招前的1998年增加了2.2倍。其中,经济管理类增加了4.0倍,包括新闻、外语等在内的文学类增加了4.0倍,法学类增加了2.6倍,与此同时,工学类仅增加了1.4倍,医学类增加了1.5倍。

 

    也正因此,扩招以来,本科学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1998年的34.5%上升到2006年的49.4%。

 

    研究生的情况与此类似。2006年入学的博士生、硕士生合计为39.8万人,较1998年增加了4.5倍。其中,经济管理类增加了6.1倍,文学类增加了6.2倍,法学类增加了4.6倍,工学类增加了4.0倍。

 

    研究生中,文科类所占比例同样呈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30.6%上升到2006年的37.3%。

 

    教育部的统计同时显示,扩招以来,专科生中文理科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

 

    “文科扩招不受实验室、教学设备限制,加印教材,小教室换成大教室,就可以开班上课,扩招起来更容易。”许纪霖分析。

 

    文科类有的专业本来就不该设本科?

 

    “一方面,学生在抱怨找不到工作;另外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许纪霖认为,这说明,文科生就业难,还不仅仅在于人多,在教育体制、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问题。

 

    本报去年8月曾刊发报道,2006年,全国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校生达13万余人。而据新闻出版总署下的中国记者网统计,2005年,包括报纸、广电、期刊在内的所有媒体的注册在职记者,也不过17万余人。

 

    而在2006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包括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对外经贸大学校长陈准民等在内的大学校长,曾建议本科取消法学、管理学等文科专业。校长们认为,“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没有必要的阅历,是不适合从事这些专业的”。

 

    旅美学者薛涌更是直言:“这些专业要求的分数高不说,教育内容近乎垃圾”。

 

    而恰恰是这些受到非议、大学校长们建议取消的专业,从教育部统计来看,扩招以来本科生的增幅远大于其他专业。

 

    不过,记者也注意到,近几年来不同层次的招生目录在不断调整。比如2005年以来,历史、哲学就已经不再招收专科层次学生。

 

    都是女生惹的祸?

 

    “找工作难,文科生找工作更难,文科女生更是难上加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应届研究生小叶这样总结自己的求职境况。在她看来,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和文科中女生偏多有关系。“不是有句话吗,‘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女人好歹还得当‘人’使,好像用人单位不喜欢。”

 

    “一中央媒体在我们学校招人,全班都投了简历。结果十几个女生全没资格参加笔试,仅有的3个男生全去了。”魏杰感觉,男生在找工作时更有优势。

 

    记者注意到,从教育部的统计来看,近几年来,女生比例已经有了大幅增加。以研究生为例,女性所占比例已经由1998年的33.9%上升到2006年的44.7%。

 

    而增加的女学生,很多集中在文科。

 

    丁大建认为,和扩招以来的这些结构性变化相比,用人市场在一段时间内其实是有着相当的刚性的“定势”。

 

    “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是有惯性的,他会参照以前的情况。比如这个岗位是用研究生还是本科生,是用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是用男学生还是女学生,都会保持一定的连贯性,短时间内不太容易改变。”而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文科生比例和女生比例都大幅增加。“劳动力市场需要时间来消化、吸纳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丁大建说。

 

    与此同时,丁大建认为,毕业生也一样有着“定势”,“他也会参照以前,看师兄师姐都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以此作为自己的期望。但事实上,就业市场已经发生变化了。”

 

    “这两个效果叠加,使得就业更难。”丁大建说。

 

    文科学生当自强

 

    “我甚至可以说,文科生找工作更难,其实也是公平的——因为他们在学业上的付出本来就更少。”许纪霖说。

 

    采访中,许多文科学生也自认,在学习的努力程度上、在功课上花费的时间都不如理科生多。“我校生物系、化学系的同学,不到晚上10点宿舍根本找不到人,全泡实验室、图书馆了。可是我们系,好像一天到晚都有人在打游戏、睡觉。”北京某大学的一位历史系研究生说。

 

    “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国外,书是越念越辛苦,中小学最轻松,博士最辛苦。在我们这正好反过来了,中小学压力最大,博士硕士反而最轻松。”许纪霖认为,和理科生相比,文科生的学习强度要小很多。

 

    “现在的文科生,一门课一个学期下来,交一份作业就可以了—这份作业还不知道是不是抄来的。在国外,即便是文科生,每个星期都要做好几份paper(论文),几个星期就要交一次作业。”许纪霖说。

 

    “我们文科学生不要抱怨太多,机会总是有的——但不是一个文凭就能换来机会的。这么多年书读下来,你的简历上一点光鲜的东西都没有,人家凭什么要你?”许纪霖说,“其实,在现在的情况下,只要你稍微努点儿力,就能比很多人做得好。”

 

    “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许纪霖说。
本报记者 唐勇林

 

信息来源:2008-01-14《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4/content_2031241.htm

 

工科生忙着“挑婆家”
文科生急着“找婆家”

 

    “工作挺好找的,我估计今天能签上。”刚进入招聘会现场没多久,长春工大生物工程专业的曹鹏就这样告诉记者。随后他又补充道:“我们班40几人,此前已经签出去十多个了,没几个准备考研的。”

    隆冬季节,长春户外气温摄氏零下十几度,而长春工业大学图书馆内气氛却异常热烈。该校2008届工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又是一个“供需两旺”。

 

    “顺应时代改变,俯首甘为梦想”,化工专业的王钰铭拿着求职信,一脸轻松。他说:“我听说有很好的单位来招聘,就过来看看,现在工科专业的总体需求很大,找工作不急,如果一时没有合适的,我打算继续深造,一般的单位还是不想去的。”

 

    电气化专业的小郭,也并未感觉女生就业难,她告诉记者:“班里女生成绩一般都排在前面,成绩能弥补我们的性别劣势,找工作还是不愁的。我看到江西有家单位开出的月薪是8000多元,还有一家新疆的单位,年薪也开到5万元到8万元。但我父母身体不好,所以不想跑太远,再找找看。”

 

    高分子专业的女生小刘,在招聘会现场和吉林一家公司签下了协议,她有些兴奋地说:“我和男朋友‘打包’过去的,不知道是不是凑巧,今天碰到了好几对这样的情况。”

 

    工科毕业生忙着“挑婆家”,一些文科毕业生则忙着“找婆家”。

 

    “我终于等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面试机会,无论待遇如何,我都要去试一试。”长春某高校金融专业的小韩,一脸无奈地告诉记者,“同学们都在积极找工作,但至今我们专业还没有一个人真正签约。”

 

    同样,在长春某高校读新闻专业的小王说:“我至今已经投了近20份简历,基本上都石沉大海。最近倒是有一家公司让我去面试,但人家看上的,却是我辅修过的计算机专业。”

 

    长春工大就业中心主任杨文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点的拉动主要还是靠科技、加工、制造等产业,我们国家这个市场太大了,资源太丰富了,工科人才的需求量不可能降下来。”杨文龙介绍,2000年以来,该校工科毕业生就业就持续火爆,签约率能达到97%。

实习生 邵方超 本报记者 彭冰

 

信息来源:2008-01-14《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4/content_2031231.htm

 

点击教育博客
致文科大学生

 

    今天收到中文系二年级某生来信,谈到他对就业前景的担忧、学习的困惑等,希望我有所建议。我觉得他的担忧与困惑在文科大学生中很具普遍性,就在这里公开作答。下面是来信原文:

 

    偶然碰到一个大四的正在找工作的计算机专业的学长,他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就业的困难(从语气中我可以看出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尤其提到中文系就业率低至20%的困局。其实我并不在乎这句话的真假,它只不过是牵碰了我长期的隐隐的担忧而已。学本专业的人自己清楚,这一学期根本就没学到什么东西。(您可能会说是我们自己不用功,当然有这种因素)除了单调的文学理论,就是古板的重复着的古文,稍微有趣的只有现代文学。但是当这些东西面对两年后的那场就业面试时,都那么不堪一击。

 

    因为目前我们脑中还没有那个“就业前景”“就业去向”概念,因而对两年后还是一片茫然。而自己当前的学业竟是如此,看不清前面的方向,也就不知驶往何处,本想做些准备工作也就迷茫了。

 

    现在就如在没有航向的茫茫海面上,一面不知所措,于是就沦落着(上课看小说或是随便迷迷糊糊听一点);一面为今后担忧着,于是又胡乱地忙碌着(背单词过六级)。最后发现没玩好也没学好,空废了许多追悔不及的时光。

 

    那位学长建议我狠抓英语,因为那是大部分面试的必要条件(他在应试,应该没错);还建议我学个第二外语如日语(他说就业好)。他完全出于一片好心,话很诚恳。

 

    我是个静僻的人,家住农村,单亲,基本没家境资本。因而只想毕业后尽快找个工作不再让年迈的母亲操劳。所以一面知道自己没资本消耗,一面又苦于自己无一计之长:不善言谈,不善表现,不善沟通,无他长。我也清楚自己的这些弱点,并发觉已深深陷了进去。我好静,喜欢一个人深思独处,喜欢诗歌小说散文,喜欢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我喜欢文学,但这是一个极其缓慢和艰难的成长历程,我付不起这风险费,时间和特殊的生长环境也不允许我去冒这种贵族似的风险。这只能是一个梦,它也承担不起两年后的承诺。

 

    我希望进入一些杂志社或报社,但那学长说其饱和度已不容太多的吸收。何况就当前的我仅凭一腔热情和一些自己所谓的“文章”就去设想它,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因此我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只知道自己什么也没有,只知道自己已没有消耗时间的权利了。我希望您能针对我的问题指出一个方向。解析一下别人给我的建议,我自己的分析,或是您的看法。

 

    下面是我的看法:

 

    第一,大学生要有“目标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你毕业后,或就业,或考研,至少在二年级,就应该明确。然后围绕这一目标来武装自己。如你想到报社,就应该了解作为记者或编辑需要怎样的知识、能力与资质,你说你“不善言谈,不善表现,不善沟通”,这恰恰是记者编辑的大忌,既然你自己知道这些弱点,就应该努力想办法改变自己,如多参加社会活动,学会沟通,而不要整天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自怨自艾。因为说穿了,是你去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来适应你。

 

    第二,中文系学生,以及很多文科学生,无论毕业去向如何,他的看家本领,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无非是笔杆子与嘴巴子,以及综合素质社交能力。计算机学长的建议自有他的道理,因他是搞技术的,信息资料多为英文。中文系学生呢?除非你想考研,继续深造,否则,你花那么多精力去学个文也文不得武也武不得的第二外语,有多大价值呢?能把一门外语学精学通,已经很不容易了,而且还不一定派得上用场。

 

    第三,我在前些年任副院长,作新生入学报告时,都要强调,中文系培养的是各行各业需要的高级“文才”,而不是作家诗人。据麦可思-盖洛普公司最近发布《四川大学生就业报告》,社会需求量靠前的12个专业,汉语言文学排名第11,半年后就业率85%(见2007年11月19日《成都商报》)。我从来未听说就业率只有20%,如果是这样,这个专业早就被教育部停了。

 

    第四,现在就业压力大,而且会越来越大,是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家都想在大中城市工作,都想到待遇好条件好的单位工作。这一点,无可厚非。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既然想在竞争中胜出,除了努力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别无他法。如果不愿或不敢正视现实,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无所用心,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说到专业学习,你说“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无趣无用。大学课程不是娱乐节目,当然不一定有趣。但什么叫有用?我举两个例子:某次,一报社记者打电话到中文系,要找一位现代汉语专家。我接的电话,问他什么学术问题,需得专家回答?他说,有读者问:黄澄澄,为什么我们平常读黄cheng cheng,教育部公布的汉字读音,却读黄deng deng?同年,另一记者电话问我:成都青羊区要搞“扬雄故里”,究竟该是“杨”还是“扬”?我就讽他:这么简单的问题,你还不知翻什么书?《成都商报》人事部部长曾告诉我,他们某次招聘笔试,第一题是默写5首中国古典爱情诗词,一大学生答:“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部长说,后面的答题看都不用看,就把他刷掉了。我问为何?部长说,连古典诗词都搞不清,这样的中文系学生,水平可想而知。

 

    最后,我把我上大学时最喜欢的一句话送你:“自己设计自己!”说这句话的,是我宣汉老乡北大学子雷祯孝,他当年创建“人才学”,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系列文章,抨击当时的大学体制,振聋发聩,但这句话影响我最深。

    (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谢谦)

 

信息来源:2008-01-14《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4/content_2031246.htm

 

校园来信
一个文科女生的就业郁闷


    “找工作难,文科生找工作更难,文科女生更是难上加难。”读完《中国青年报》1月14日的报道,笔者深有同感。

    浏览我所在地各大高校就业网就会发现,用人单位对理工科类学生的需求量远远大于文史类。而我所就读的专业,恰恰是“学生队伍庞大,就业前景暗淡”的新闻专业。我有意识地关注新闻传播类的招聘信息,发现:连媒体行业中门槛最低的网站,也是“重男轻女”。原因很简单:报社、电视台的记者需要出差,女生不适合;网站编辑需要值夜班,女生也不适合。后来,和一位供职于省报业集团的师兄交流时,他说:“女生要休产假之类,所以一般不喜欢招女生。”

 

    在传统理念中,或许是由于近代中国缺乏科学而饱受挨打之苦,所以教育中格外崇尚数理化。高中阶段,文科被视为“死记硬背”的玩意儿,只有学不好理科的人才会选文科。到了大学,文科生给人的印象也是“混”,没有理科生踏实有前途。即使做研究,国家对人文社科类项目的资金投入,也只是洒洒胡椒面。

 

    当然了,这一切都只是表象,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忽略了由文理学科性质的差异而造成的结果。理科重技术,理科生是与工具、机器打交道的,所以做起事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文科生从事的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他们更看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流。当很多文科生意识到这一点后,在他们眼里人脉、人际关系更重要了,而学识、涵养倒在其次。因此,奖学金的获得与否,取代了自身知识的积淀;学生会里职务的高低,成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象征。敢问:这样浮躁的学生出去,怎么找得到好工作?

 

    人们习惯把学生分为两类,一种上手快的,一种后劲足的。用人单位对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过分强调,致使许多学生提前上路适应社会。殊不知,这恰恰是文科生之大忌。文史类学科不能追求短期效应、眼前利益,今天看的书,或许三五年之后才会发挥效用。现今的文科生,缺乏“坐冷板凳”的勇气与决心。

 

    再者,文科不像理科,有着整齐划一的标准,它的很多东西是不可量化的。研究如此,教学亦如此。人文领域的研究,不该被贴上标准化统一生产的标签。理科生适合于“圈养”,因为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具有操作性的训练方法可供使用;而文科生适合于“放养”,老师的讲授只是一个点,学生要做的是连点成线、最后织成一张自己的网。由于“野外放养”存活率极低,因此,多招些学生也无可厚非。毕竟,基数大了,才可能有好苗子冒出来。

 

    至于说到文科女生相比于文科男生的“劣势”,我承认:性别刻板印象绝对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但绝不是唯一因素。在我们学院,今年找到单位的毕业生,是几位“名不见经传”的师兄,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声名远播的师姐们反倒默默无闻了。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注重自身的积淀,底子打得扎实。而女生爱炫耀的天性,使得她们缺少沉稳与严谨,这是女生不得不正视的弱点。
作者:毛礼金

 

信息来源:2008-01-17《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1/17/content_2036401.htm

  

晨雾点评:

 

    就业市场对文科和理科学生的需求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均衡发展的。而大学扩招常常是根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来确定的。文科专业一般来说有师资、有教室就可以扩招,而理科则常常需要试验设备的投入。所以就自然形成文科扩招数量和速度超过理科。但是就业市场的需求却不是这样。并且学理科的有可能改行做文科的工作,而学文科的却很难改行做理科的工作。最终导致文科和理科在就业方面的失衡。未来几年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08家长在为孩子选择专业时,也应当考虑这个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