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籍外省生是“通关”捷径?

(2007-11-29 20:05:28)
标签:

我记录

我的校园

教育杂谈

高考

京籍外省生

高中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京籍外省生是“通关”捷径?  
 
晨雾 / 转贴

 
  在北京的一些复读机构中,活跃着这样一群学生:他们与普通高考复读生不同,由于没有经历过高考的“打击”,所以心态较好,活跃乐观;他们与京籍应届高考生也不同,他们的高中前两年,一天24小时中有18小时以上完全沉浸在近乎“玩儿命”式的学习状态。他们就是在外地高中就读,高三学年返京准备北京高考的京籍考生,简称为“京籍外省生”。
 
  “京籍外省生”并非高考群体中的新生力量,但之所以关注他们,还是因为这个人群正随着高考这个“指挥棒”而悄然发生着变化。据了解,京籍外省生主要由两个群体组成,一类学生为普通京籍学生,他们由于中考录取不理想而选择去外地重点高中就读;另一类学生从小就在外地读书,由于父母工作调动或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北京户口,要参加北京高考。这两类学生中以第一类学生居多。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高考,之所以被家长送出北京,看中的就是外地学校较严的教学要求以及较高的分数质量。在北京高考改革之前,京籍外省生通常都会临近考试才返回北京,那时,这类学生的人数也要多一些。近年来,全国不少省市高考都在独立出题,而高考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考题适应性。北京高考的出题方式、大纲要求与外地是有不同的,而且差别越来越大,相对而言给京籍外省生带来了困扰。因此,京籍外省生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时间回京适应北京高考的考试内容、备考状态成为了一个潮流。
 
  然而,记者也了解到,当初目标以外地高中就读的经历来竞争北京高中生的愿望,并没有在多数“京籍外省生”身上实现。这些学生大多数属于当年中考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满意的高中或者未能被北京高中录取,然后奔着外地知名学校而去,家长和学生共同的愿望是期待在外地高中的两三年苦读,能够取得与同龄的北京重点高中的学生一样的大学入场券。然而,事实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不少失落感。“外地的学习氛围虽然比北京高中浓厚,但是学生个人的受关注度并不高,可能还要比北京低,这就需要北京学生有足够强的自制力。”“外地的老师教学方法与北京老师有很大区别,而且三年知识两年讲完,进度快得有些跟不上。”如今在北京复读学校读高三的北京学生回忆这两年的经历时,用收获与遗憾并存作总结:收获的是一些独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但是当初最为看重的成绩的飞跃,却没能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体现。
 
  对此,专家认为,通过这个渠道备战高考的学生,不排除个别确实取得了一些收获的学生,但这个年龄段孩子需要的人文式情感教育并没有得到满足,学习也仍然存在很多漏洞,尽早回京,踏实补习就成为了必要。同时,提醒学生、家长注意的是,中考结束,大家在面临是否赴外地读高中的决定时,一定要谨慎。学生的高中生活不是只有学习,还包括兴趣培养、社会体验、亲情体验等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单纯以学习成绩提高为目的送孩子去外地就读,对于那些初中时期就没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学生,此时远离父母监督,孤身外地求学是存在冒险的。(本报记者王怡)

 

信息来源:2007-11-28《北京晚报》
http://epaper.bjd.com.cn/wb/20071128/200711/t20071128_389837.htm


对话
京籍学生外省读高中值还是不值 

 
  近两年来,京籍外省生的总人数大致不变,每年的应届考生人数都要维持在2000人左右,这部分学生返京时间一般集中在11月下旬到12月下旬。近一两年来,学生、家长急于回京适应北京高考,因此京籍外省生的返京时间有提前的趋势,甚至有部分学生舍弃已经预交的高三学费提前至暑期回京。由于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非常高,课外同步班只在周末授课,因此多数京籍外省生返京后就读于复读类学校,而复读机构会往往将这些学生与普通复读生分班授课。上周,记者来到了海淀区教育考试培训中心,与高二暑假返京的6名应届京籍外省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忆曾经
外地读高中为圆大学梦

 

  “中考补录时,我只被中职学校录取,不甘心。”学生小韩是个很有想法的男孩儿,最初也是听同学介绍,感觉外地读高中相对而言要比读中专好,而且外地的学生也比较刻苦,和家长商量以后选择了河北固安的一所高中就读,读高中的同时也是为了“体验生活”。

 

  “进入外地高中的北京学生,基本都在外地相对重点的高中上学,感觉名号应该可以和北京的重点高中齐名。”男生小薛就读高一前同样有此认识。

 

  据了解,通常外地的高中会参考京籍学生当年的中考成绩,以此作为进入该校高中的第一道门槛。除了那些随父母后迁入北京的学生,被送回老家读高中的学生外,普通的北京学生更多会选择河北等地就读,交通便利,教学质量也相对较好。以河北为例,一名学生的借读费用在两三万元左右,再加上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晚自习补课费用等,高一、高二两年时间,人均花费在四五万元左右。

 

  小薛说,一般家庭的父母普遍希望孩子走读高中、上大学的道路,方便大学毕业以后选择现在的热点职业,使未来生活得更好。“我对大学的专业现在还没有太多考虑,只是听家长和周围亲戚朋友谈论的一些热门专业。如果说理科专业的话,我认为医生、工程师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专业吧。”

 

压力大

现实与憧憬存在差异

 

  现实总会与理想存在差距。

 

  “有的学校可能不如自己之前听到的那么好。”小韩承认,在外地,学习刻苦的学生不少,但这些“刻苦”的学习精神并非都是学校刻意管理出来的,有的学校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管理严格。香河、固安、廊坊等地学校,在当地都是河北省的示范学校。但是,感觉那里的老师与初中时北京老师给人的印象不同,“不像北京老师讲课那么细和负责任。有时候感觉他们对学生学习与否无所谓,老师教老师的,不太讲求互动性。”

 

  脑子里还是对北京重点高中的印象,虽然身处河北重点高中,但是小薛仍感觉到硬件条件、学习环境、教师素质等方面的不同。“外地高中一个年级1600多人,而北京一个年级也就三四百人。”小薛“安慰”自己,外地高中的教师不是不管,而是根本管不过来——一个班六七十位学生,教室中课桌之间的过道都很窄。

 

  虽然环境与教师给这些京籍外省生的感觉不那么“理想”,但是两年的高中经历也确实收获了不少触动。外地学生的刻苦是让这些北京孩子最大开眼界的地方。

 

  “他们可以从早6点一直学到晚上十一二点。”相对而言,小陈比较“幸运”。“我们宿舍的同学都是在年级排名靠前的,我受他们的影响很大。”清晨,看到宿舍的同学起床了,小陈便也起来了,进班后吃了一惊——早晨6点,班里60多个座位满了一半,大家都很自觉地开始早自习了。“一早来教室,连课间都不抬头,中午、晚上各抽出半小时时间吃饭,其余时间都用来学习。我们宿舍有这样的人,在年级排名30多名。”小陈“汇报”自己的见闻。对此,小薛认为,外地学生的刻苦源于他们从小立下的志愿:要好好学习,要冲出地方,家里才能更好。

 

  据学生讲,在这些外省高中,北京的学生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同学基本上都是县里的人。相比来讲,北京的多数学生比较懒散。但即使这样,当他们将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说给北京的同学后,收获的是北京同学的吃惊表情和“你们真苦”的评价。

 

需自觉

缺少家长监督容易偷懒

 

  在河北,每次年级大考以后都会公榜排名。北京的学生会被刻意标出记号,“容易找”。“刚开始去都是想好好学习,但几次大考过后,我忽然发现,每次自己的名字都在排名榜的后面。”小薛说,有标记的名字大部分都在最后。“经过很多次‘打击’后,你会发现学与不学都差不多。”在外地高中,两年上三年的课程,进度特别快,再加上大部分去外地读书的北京学生本来“底子”就较当地学生薄,慢慢差距就拉开了。后来的考试,知识很多都不会了,就开始失望,人也有了惰性。“虽然仍想努力,但是进度太快,根本跟不上。”

 

  “其实每一个去外地上高中的学生,都会稍微放松自己,有时偷偷懒。”老师管得也不是太严,小韩说,脱离家长管理,感觉自己各方面都放松了不少。高中一年,学校只开过一次家长会,家长通常很难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我们那里,每次大考后班级就会重排座位,成绩好的坐前面,成绩差的坐后面,教室也大,成绩不好的都在后面玩儿,就更不学了。”

 

  “虽然三年的知识压在两年学完,但是学得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小李表示,自己之所以提前一年回来,除了适应北京的高考试题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外面学的知识不很牢固。讲课太快,教师如果认为当地的学生都能明白的话就不再细讲了,需要学生自习。“这些内容我们落得比较多,知识衔接肯定会有断位。回来接受北京老师的指点,而且在自己家门口复习,有了家长的照顾,感觉回到自己的地盘了,回京复习要比当初到外地读高中适应得快很多。”本报记者王怡

 

信息来源:2007-11-28《北京晚报》
http://epaper.bjd.com.cn/wb/20071128/200711/t20071128_38969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