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高中课改高考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新京报
北京高中课改综合报道(1)
晨雾 / 转贴
近日,北京高中课改引起了舆论极大关注,并引起了一些争议。对此,本报记者对课改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力求客观、全面地还原这次课改的面貌。总体而言,此次高中课改值得肯定,因为它着力于改变长期以来教育以书本、教师、课堂为中心的局面,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强调的选拔人,应试教育大行其道。
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个人兴趣往往得不到重视,所有的学生在同样时间以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课程、考同样的试卷,学生的成长记录以一串考试分数为主。而北京高中课改正在试图突破这样的困境,让教育由“选拔人”走向“培养人”,让学生不是为教育的需要而存在,而是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需要而存在。
新课改许多内容令人耳目一新,例如老师变成引领者,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课堂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己;丰富的选修课改变了“千人一面”的学习场景,北京二中甚至为学生专门开辟了一间“自制餐”实验室,这里没有指导老师,赋予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课改后,综合实践在144个学分中占23个学分。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
以上这些课改的设计,几乎招招切入应试教育的内在弊端。
其二,大一统的教育方式埋没了许多有特殊天赋的学生。北京课改有望改变这一弊端,大量选修课的存在为这些学生创造个性化的成材之路。
其三,许多学生埋头书本,不去认识和接触社会,有知识而无常识,在这次课改中,社会实践成了学分的“重头”,学生将难以读死书,它必须在社会的大熔炉里接受磨练。
不过,面对教育的整体大环境,我们也感到担忧:这次课改真能成为应试教育的终结者吗?真能引起专家所说的“革命意义的变化”吗?此前,为推行素质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已经先行,此外,各地的素质教育也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努力和尝试,但是这些改革的努力一碰到高考,常常就会败下阵来,那么此次北京高中课改是否能避免重蹈覆辙?当下,以高考为终极目标的应试教育似乎已陷入了难以摆脱的怪圈,对于此次课改,有家长就质疑,“高中课改是不是会影响高考质量”、“这届学生会不会成为课改的实验品”?有老师也认为,“我现在担心的是把学生撒出去,怎么再把他们收回来?”可见,高考改革若不加速,素质教育将难有出头之日。
当然,高考改革谈何容易,这么一个已经稳定运行几十年的制度,这么一个几乎涉及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制度,一个微小变化都会掀起巨大波澜,何况是与素质教育对接、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别无退路,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高考不可能作为一个孤岛置之度外。因此,思考如何将高中课改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对接,成为高考录取的重要依据,以及如何改革高考模式,从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让高考发挥素质教育的指挥棒作用,这是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28/2007/08-30/011@012935.htm
七万高一新生9月课改
今年的9月1日,“开学”一词,有了新的解释:近7万高一新生,将开始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高中新课程改革,将从纸端,化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的听说读写。
改在哪里?改在教材。语文,金庸VS鲁迅;数学,教你风险决策;改在课堂,学与不学,你的兴趣第一次有了较大的发言权;改在考试,成绩不仅是一堆数字,还有综合素质的评价;改在意识,授与习,都是一次从应试向素质教育的角色转变。
有官员说,“过去的课程是盒饭,好不好吃都一样。新课程就像自助餐,各取所需。”也有人担忧:课是改了,可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如何与高考的通道接轨?本报推出课改特别报道,试图答疑解惑。
8月26日,北京市56中的高一新生正在进行开学前的军训。这也是新生进入高中所修的第一个学分。
“以后我必须看到什么就要记住什么,随时应对学生提问。”北京市56中高一(1)班班主任王红梅,教了11年英语,针对新课改后授课方式的转变,多少有点忐忑不安,王红梅甚至担心自己会成为“神经质”。
9月1日起,全市6.7万高一新生将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他们将步入一个崭新的课堂: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用学分来描述科目修习状况、教师灌输教学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改什么
今年7月,北京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教师培训。
“此次培训一方面就是给教师‘洗脑’。”参与此次高中课改数学教师培训的首师大教授李延林说,高中课改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过去,而是继承优秀的做法,去除不健康的方式。
“打个比方说,如果把数学教学比做烧鱼,目前很多教法就是‘烧中段’,不顾头和尾。也就是说,老师不讲数学的源与流,只讲怎么解题。”李延林表示,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理念,让教师理解,不要沉迷于解题技巧,而是要讲解题思路和推导手段。
为什么要改
据了解,此次课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因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教育部一官员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几十年来没有太大改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确立。
对此,北京市教委基教处处长李奕也坦承,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趋向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审视过去的高中课程,发现确实有很多值得调整的地方,“比如说,我们能不能为孩子个性发展与学科、学业和学习的选择提供更多可能?”9月起,新课程将从原来的盒饭变成了自助餐,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坚曾表示,“高中课改,它不仅关系到16岁到18岁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影响到二三十年后的中国。”
个案
拿姚明照片讲英语课
北京市56中投资80万打造新课改“工厂”
8月24日早8时,北京市56中校长焦元顺已坐在了学校教务处办公室,为了迎接即将开学的新课改,这个暑假,焦元顺校长一刻也没闲着。今年,北京市教委在全市选取了60所学校作为新课改样本校,其中包括北京市56中。
校方准备
设置8个新课改办公室
为了新课改,焦元顺去年底参加了“全国新课改样本校校长培训班”,经过20天培训,焦元顺并没有完全弄懂新课改。“专家讲得太深,有点越听越糊涂”。今年4月,焦校长又参加了北京举行的新课改培训。
经过探索之后,焦元顺制订了学校的8个职责:校本课程开发、选课指导、学分学籍指导、学生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等。学校为此还特地设置了8个新课改办公室。
校舍筹备
建设三层楼课改“工厂”
“有了想法,还得有场所保证。”焦元顺介绍,为了能让学生有实践场所,学校投资80万建设了三层小楼的“新课改工厂”,其中第一层为“英语城堡”,“我们现在还请不起外教,但已经跟一些专业学校的学生说好了,请他们兼职来教学。”“工厂”二层为汽车驾驶员模拟教室,三层为动漫教室。“剪纸、插花等简单的实践课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学生需求。”焦元顺笑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要与时俱进。
教师案头
第一堂课设想种种方案
8月28日,56中高一(1)班班主任王红梅完成了她新课改前的最后一次培训。教了11年英语的王红梅,对9月1日开学的第一堂英语课hero(英雄)设想了种种方案。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说,饰演蜘蛛侠的演员病了,但仍然很坚强。为了使自己的“角色”转换成功,王红梅设想准备拿张姚明小时候的照片,让学生猜猜他是谁。之后带领学生进入到什么是“英雄”,怎样才是“坚强”的讨论中。
现场
第一个学分从军训开始
今年升入高一(1)班的刚墨,在开学前一周,与同年级的140多名同学在西城区国防教育中心进行军训。8月24日,已经是刚墨军训的第三天了,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很秀气的刚墨,因为连续三天的阳光暴晒,白皙的皮肤已经微微泛红。“累,确实挺累的。”“但因为是必拿的学分,所以大家都很卖力。”“以前军训参加完只要教官给个证明,放进档案,跟学分没关系。但这次的军训是学生高中三年所拿的第一个学分。”北京56中高一年级组组长段富刚证实了学生的说法。据了解,从今年高一新生开始,军训将作为社会实践课的内容之一,必须修够两个学分。
段富刚估计,这次军训下来,90%的学生能拿到2个学分,7%、8%的学生能拿到1.5个学分,还有几个学生只能拿到1个学分。“中途由于身体体质不好休息了5次的要扣分。”据了解,这次学分没拿够的学生,来年还要再次进行军训,直到拿够规定的学分为止。
【课外声音】
“新课程更强调自主性,对于目标和爱好明确的人而言,并不难做出选课的决定。”———北京二中高一新生黄同学“对于新课改,我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在中学阶段提倡自主学习,可能对很多已经习惯了被‘督’着学的孩子来说,会难以适应。”———一位高一新生家长
信息来源:2007-8-30《新京报》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54/2007/08-30/011@287210.htm
“综合评价将成高招重要依据”
“综合评价比例不是占多少分”
赵学勤说,根据前期研究的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将来要为升学、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提供一个重要的依据,“这个提供依据实际上是双向的,同时也是为家长提供选择的依据。”“高校选拔人才录取招生的方式,将来综合素质评价会占有很大的比例。”赵学勤说,“占多少比例也不是我们日常所理解的综合素质评价要在高考中占多少分。比如有人说是占20分、30分。这种思路可能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误解。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全面能力的一个考核,也给高校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课改关键在于发挥学生自主性”
对于家长的疑问,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建议家长和学生要了解新的原则和要求,不用太担心,“实施新课改的意图在于更加关注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如何使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出来。”对于今后高考是否会有相应变化的问题,储朝晖表示,高考肯定有变化。主要体现在考试原则上的变化,“之前高考侧重考知识,课改后的高考则侧重考能力”。他表示,具体某一学科怎么变化是很专业的问题。
他建议家长不要担心高考怎么变,而是应该关注孩子正常的学习成长。
北京高考改革方案最迟后年公布
此前有报道称,3年后的高考方案,目前北京市高考改革项目组正在加紧研究。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最迟提前一年向社会公布(即2010年的高考方案最迟2009年公布),确定基本框架后将广泛征求意见,总的改革方向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开学在即,“选课”、“学分”、“走班”这些课改新举措将逐一落实。但是学生能否适应这些举措,学校是否做好了迎接新的教学模式的准备?日前,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学校负责人,就一些焦点问题做出了解答。
1 学生选课如何有的放矢?
政策原声:各学校必须为学生有效地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各普通高中要鼓励学生根据本人实际情况,特别是兴趣、爱好和发展潜力,选修不同的课程。
专家答疑: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称,新课改高中总课程约1/3为必修课,学生不分文理都要学习,高一的课程主要为这些。进入高二后,学生基本就会按照几个方向进行选课学习,需要学习的课程约有1/3,另外1/3课程主要是面向学有余力,而且对一些领域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开设。
根据《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意见》(试行)的规定,学校要在高一新生入学前,向每个学生提供《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同时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学习,了解学校课程计划和课程设置情况,明确选课的要求和方法。实际选课中,学校要为每个学生安排选课导师,由班主任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和个人兴趣、爱好及发展潜力合理选择课程,并制定三年的个人课程修习计划。
2 走班教学如何避免混乱?
政策原声:学校应该根据学生选课情况,组织行政班和教学班,确定各班和各科目的课程表,配备教师和教学设施,安排教室。
专家答疑:课改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权,但选择仍然是在课程设置的规定内进行,不是完全的随意选择。
按照规定,高一的课程主要以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必修模块为主,从高二起,课程设置就明确了侧文和侧理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的王海燕认为,大规模“走班制”上课在目前不会出现。学校为了方便教学,可以自主对原有的行政班进行调整,也可以按照文、理科学习方向重新编班。只要不违背课程方案,学校对教学的组织享有自主权。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课程设置已经明确了侧文和侧理方向,而且对每个方向的必修和选修课程进行了规定,这种课程设置已表明,学生在选修时也将按照侧文和侧理方向进行选修。在课程设置之后,文理分班将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
3
政策原声:普通高中课程以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情况。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116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
专家答疑: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赵学勤说,按照规定,学校是学分认定的主体。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必修模块,如果每个学校都各出一张卷子对学生进行考核,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且造成标准不统一。目前的政策也鼓励探索模块考核办法,建立区县和学校相结合的、公正有效的模块考核制度,使一些资源可以得到共享,同时有利于学校之间的交流。但对于学校自己开设的校本课程,则主要由学校自己出题考核。
按照现有规定,会考仍将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监测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手段。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钟作慈曾经表示,即便是学生获得了规定的学分,如果不能通过会考,也将不能获准毕业。
个案·选课
任课老师指导选课
随着选课的开始,北京二中每位学生将有一位选课指导老师,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说,依靠一名班主任完成全班学生的选课指导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学校要求每个任课教师也要担任起选课指导教师的责任,即成为学生成长导师。平均一个学生成长导师要负责15名学生的选课指导任务,同时还负责学生在学业和思想方面的指导。
个案·分班
高二分班尚未确定
目前北京二中并不能最终确定高中二年级是否分班,但最终分班或不分班将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学校开展教学活动。
实行走班制后,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任课老师将同时承担对学生的管理。
班主任老师侧重学生集体主义教育和全班思想的指导。任课老师的任务则不单纯只负责学生的授课,还兼有帮助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和个人成长规划的责任。
个案·学分
学分认定需过三关
按照即将在二中实施的规定,影响学分认定的内容至少包括3个方面:修习课时、修习过程和模块考试成绩。三方面都合格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
只考试不上课的做法并不能获得学分。在对学科类学分认定时,学生修习时间至少要达到课程标准的5/6以上;日常完成作业的次数要占布置作业次数的90%以上;模块考试要合格;这是取得学分的三个条件。
【他山之石】
课改区高考大变脸
广东:“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9门学科。
海南:“3+1”变为“3+ 3+基础会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实行全省统一考试。普通高校招生分为文史类、理工类、体育类和艺术类四个报考类别自由报考。考试科目设置为“3+3+基础会考”,“3+3”科目的考试范围为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选修II的部分选修模块,其成绩与基础会考成绩的10%合计总分,是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
采写:本报记者王佳琳杜丁王荟
摄影:本报记者张涛王申
制图:丁华勇 林军明
信息来源:2007-8-30《新京报》
http://news.thebeijingnews.com/0554/2007/08-30/011@2872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