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大学就业 |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
晨雾 / 转贴
“大学学习不能急功近利”
2005年的毕业生小张,在听到采访问题时,表示“遗憾比较多。”自己的学习面应该广泛一点,社会实践应该多参加一些,还有应该多培养自己的爱好,最主要的就是应该规划一下自己的未来。小张说,虽然自己的工作还可以,但是仍然感觉迷茫。“学习不能太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好好学英语,应聘机会更多”
同样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的晓然,表示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专业选择,填报志愿时应该多作了解。大学收获最大的是外地上学对自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的锻炼。如果重上一次大学,会好好学习英语,“应聘的时候有用,而且机会多。”
“没能在图书馆多借些书看是种遗憾”
小陈回顾自己的大学生活,感叹大学生活并不是注重文化学习,更注重的是能力方面的锻炼。“没能在图书馆多借些书看是一种遗憾,等到最后一年了才知道有那么多东西值得去看。”
“大学生活不在学习成绩,而在丰富经历”
工科背景的吕鹏目前从事的工作更加偏文。对于大学生活,吕鹏感觉收获与遗憾并存。“如果大学要涉猎一些文科专业的内容,多少会对现在的工作有更大帮助。上大学不是在比学习成绩,对就业有用的丰富经历更为重要。”
“大学缺少规划指导”
媒体记者小刘在大学四年收获了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能力,学习能力、思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对于大学的遗憾,小刘感叹大学缺乏对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的指导。学生从高中比较紧张的空间突然进入完全自由的空间,但是相应的规划未来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导,导致很多同学随波逐流,缺乏自我规划,到毕业的时候是工作、考研还是出国,自己内心并不是很清楚。“如果给我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好好规划这4年,在学习之余尽可能去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方面接触社会,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进入社会的人际关系网实际上就是从大学里开始建立的,这些对于大学生是必不可少也是非常重要的。”
“除去考研率、就业率这些硬性条件,让学生在大学毕业后找到自己的方向”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李春雨老师担任本科生班主任的工作,从学生身份跨入到高校教师行列,李春雨对大学的收获与遗憾感触更多。
李春雨说,以前读大学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有很多的理想和愿望,在大学四年中有的实现了,有的没有实现。如果大学重读一次,自己会在入学前做一个更好的人生规划,给自己定一个目标,让自己知道这几年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去做,然后按部就班地实现。
现在,作为一个班主任,李春雨更能理解。“我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大一结束时,就能真正理解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因此,今年暑假结束后,我让我的学生们交一篇读后感——读一本人生规划的书。我希望通过这种办法,能让他们在经历大学迷惘的一年后,在朦胧之中开始摸索自己大学的方向。”李春雨说,这也许是真正的大学教育理念,除去考研率、就业率这些硬性条件,让学生们真正在大学毕业后找到自己的方向。
专家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表示,面对高校“等级门槛”,学生个人无力避免。但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能力的培养,既教读书也教做人。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学会看书。当你需要了解一个信息的时候,要在很短时间内看明白,这就是读书的能力。但是目前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这种能力,很多学生只有通过“google”才能学会。
北京东方慧博人力资源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大元也建议大学毕业生或在读学生,职场中遇到的“歧视”问题不是一个点上的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学生可能无力从根本上解决“歧视”,但可以从基础上进行相应、必要的调整。
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大学生就业并不难,难的是找不到符合大学生期望值的“好工作”。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实习机会,不要让自己一些不切实际的就业观念成为找工作的障碍。很多大学生寻找热门、高薪、受人尊敬、体面的工作,这种“精英就业”观念导致大家一窝蜂地往少数地区、少数单位和职位挤,导致这些单位和职位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就业难的假象。
其次,学习期间要加强学习和实践,注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专业强、基础厚、理论深、技能精是每个用人单位渴望的人才标准。在不影响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大学生要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校外活动,努力提升自身能力。目前已经有超过30%的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通过对大学生工作实习的考察决定是否招聘,这个趋势还在不断扩大。社会实践和实习要多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的性质工作,切忌盲目选择推销性质的工作。
第三,抱着积累学习经验提高能力的态度,以平和心态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高校的扩招导致我国高校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就业压力在短期内是无法解决的。另外,大学生就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都会有发展机会,关键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任何地方都能够看到很多优秀人才,以理性对待目前的就业困境,从而获得个人的发展和成功。本报记者王怡
从现状来看,高校“等级门槛”对于大学生求职、考研存在着一定影响,但也并非全部。人力资源专家表示,大学生就业难,企业设置门槛,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并非百分百的“无辜者”。上周,记者对40位在职人员进行了采访:大学生活收获与遗憾各有什么?如果得到一次重读大学的机会,会如何把握?被采访者多数为高校扩招后的大学毕业生。无可否认高校环境对其人生十分有益,但多数被采访者也表示,就业过程中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让他们反思过去,有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同时也遗憾于自己的主动性不强,“没有好好利用校园资源”或“不懂得自我规划”等情况。
信息来源:2007-08-08《北京晚报》
http://epaper.bjd.com.cn/wb/20070808/200708/t20070808_329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