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网瘾少年走出泥潭
晨雾 / 转贴
“现在回忆起那段日子,真像噩梦一般,我生怕它会重演。”说起曾经上网成瘾的儿子,代女士现在都心有余悸。
2003年11月,学校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的儿子已经好久没去上课了。代女士起初不相信,儿子一向成绩拔尖,都说是重点大学的苗子,怎么会旷课呢?再说看他天天早出晚归的,不去上课去哪儿了?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儿子整天泡在网吧里,迷上了网络游戏。
代女士的心都快碎了。“当时他上高二,眼看着就高考了,他却辍学了,这不是让我们急死吗?”为了劝儿子,一家人磨破了嘴皮都不管用。“他爸爸打过他两次,他就是不肯去上学。”
代女士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找了一些心理治疗机构,但都因儿子不肯配合而罢休。后来还是儿子所在学校的校长跟他的一次谈话起了作用,儿子终于同意继续上学,但此时他已辍学10个月,后来留级一年,于次年考上了大学。
代女士的儿子是千万网瘾青少年中的一个。第20次互联网发展调查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网民已经突破1.62亿,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3(35.8%)已达到5800万人,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0个小时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16.9%。7月31日,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美国网络成瘾康复中心、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等机构主办的网络成瘾高峰对话视频会议在北京举行,各方专家对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网瘾到底是谁的错
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瘾咨询中心主任陶然通过对2000例患者的分析发现,上网成瘾的青少年大多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上一一满足,唯独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非常严格。只注重考试成绩,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精神上没有尊重和理解,忽视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责任意识。当孩子在学习上遭遇挫折,家长不是鼓励而是指责,以致孩子的情绪受到伤害,就很容易去找发泄的对象,如网络游戏。很多网瘾孩子表示,从网络游戏中能够得到成就感是他们迷上网络的主要原因,而这正是他们在生活中找不到的。
有的家庭父母与孩子交流少,缺乏沟通,或者夫妻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缺乏家庭温暖,也容易使孩子沉溺网络,从中寻找快乐。
还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导致孩子独立意识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较差。许多孩子学习成绩好,但社交能力差,以致不能正确融入社会,就选择躲进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张非,因沉迷网络从清华北大两度退学,今年再次参加高考又被北大录取。在论坛的武汉分会场,走出泥潭的张非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张非说,父母对他非常溺爱,造成自己一直过度依赖父母,不善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就到虚拟世界中寻找自我。由于从小学习好,从学校到家庭都被捧着护着,而自己没有真正树立责任感,唯一的责任就是高考,所以上大学后就迷失了自我,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于是开始沉迷上网、玩游戏。
北京教委教师考核中心常京娥老师说,她曾听过一个妈妈的哭诉,说她的孩子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一个表扬、一个肯定,但他在学校得不到满足,就开始逃避学习,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而把网吧当作避风港,这样就陷入成绩差逃避学习上网的怪圈。
为何上网成瘾者多为青少年
网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西方上网成瘾主要是退休人员和40岁以上的家庭妇女,而我国却主要是青少年,因此危害更大。青少年世界观尚未成熟,面对网络上良萎不齐的内容,很难作出正确判断。受网络暴力的影响,一些网瘾少年没钱上网,就去偷去抢,网络色情还会导致青少年性犯罪。
美籍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陶宏开表示,这跟我国的应试教育有很大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枯燥与孩子们爱玩的天性相矛盾,而网上刺激性的内容就特别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兴趣。因此,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学校教育非常关键。2004年,陶宏开发起针对未成年人的“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迄今,他已帮助65个孩子成功脱瘾,培训了369名挽救网瘾青少年志愿者,并为2000余位家长提供了咨询。张非就是在陶宏开教授的帮助下,重新认识自我,再次考上北大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绮云在2006年年底主持了一项调查,对北京市8所学校的学生发放8160本问卷,回收7132本,结果发现上网成瘾的占2%,有网络依赖但还未上瘾的占17.6%。沈绮云认为,对有网络依赖这一群体要特别关注,如果不及时引导,很可能会往成瘾的方向发展。
拯救网瘾少年是社会的责任
“我觉得教师是青少年教育的引领者,我们应在青少年戒除网瘾过程中承担责任。”常京娥建议,首先教师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网瘾学生,给网瘾学生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回归现实,找回自我。
此外,她认为把孩子们从网络世界拉回来,必须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吸引他们,鼓励他们参加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恢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
青少年教育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著名教育的严正教授讲了一个例子,有一名迷恋上网的初中生,后来发现他很喜欢打篮球,而且个子比较高,后来就引导他参加篮球队,很快他就成了队里的主力,再也不迷恋上网了。
但学校教育还需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尤其是家庭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济医学院、心理研究中心调查发现,网瘾孩子有90%是由于家庭教育环境出了问题。陶宏开教授认为,导致青少年上网成瘾有三大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健康、社会文化不良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解决问题还是从这三方面入手。陶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叫《网瘾不是孩子的错》,很多孩子看了很感动。“我的秘诀是理解孩子,关心他们,和他们做朋友,引导他们走出泥潭。”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改变青少年的上网习惯,引导他们健康上网。这是一项社会工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上网环境的净化,一个是青少年健康上网教育与指导。今年3月,文化部、信息产业部等14家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加强对网吧及网络游戏的管理工作。4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8部委下发通知,从2007年4月15日起,在全国网络游戏中推广防沉迷系统,旨在防止未成年人长时间游戏。
新闻出版总署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管理司副司长寇晓伟在会上说,新闻出版总署7月中旬对100多家网络游戏企业进行摸底抽查,发现有90多家企业严格按照要求建立了防沉迷系统,目前已对不符合要求的20多家企业发出警告通知书,如在10个工作日内再不开发实施,将使其停止运营。
(本报记者 王俊秀)
本报北京8月1日电
信息来源:2007-08-02《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8/02/content_1846776.htm
相关链接:戒网专家陶宏开文章
张非的高智商与网游网瘾网毒网祸
当浙江卫视邀请我去四川南充与张非录制谈话节目时,我本来要去另一个城市的,但一听说张非的这种特殊情况,我马上答应了。大家想想:北大、清华是多少家长和学子的梦想,而张非却在两、三年中相继考进去,又被先后被开除出来。现在他又考了677,又要走进闻名世界的中国顶级高等学府———清华园。别人梦都梦不见的地方,他却象进菜园门一样地随便进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虽然六十多的人了,也有好奇心,也觉得这样的孩子真的需要帮助,他的父母该是经受了多么不同寻常的打击啊!去吧!
到了南充,只见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华西都市报》等诸多媒体都在那儿。第一次见张非,看到他脸色有些苍白,身躯有些佝偻,他的父母满脸是不知所措的悲伤与茫然。我心里真替他们难受———他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有人曲意抄作,什么“考霸”、“职业考生”、“为了奖金而高考”等等,闹得沸沸扬扬的,使他们雪上加霜。
面对这样痛苦而被外面误解的一家人,这样一个特殊的高智商青年,这样在心理上非同一般的个体,又是这么多的重量级媒体:几个摄象机对着,一大群记者围着……这个孩子会怎样呢?
记得,之前曾有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录制完我和网瘾青少年对话的节目后,十分不解地问我:“陶教授,你和有这么严重网瘾、有这么多问题的孩子在我们的摄象机前沟通,你就不怕失败吗?”我反问道:“我为什么要怕失败?!”他也反问道:“你为什么不怕失败?!”我笑笑说:“怕,有用吗?”他也笑起来:“啊,对!”我又加了一句:“其实,怕也有用,不过是坏作用------你越怕越糟糕!”他深表赞同地接着道:“对!对!!”
我认为:只有不怕失败的人,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同时你能锲而不舍,你肯定会走向成功。此所谓:决心一恒心=0,决心+恒心=成功。这,就是我的信念,也是我取得一定成功的“诀窍”。
其实,我也没什么“绝招”、或“灵丹妙药”,我相信真诚,而且我有真诚,当然也有一定的经验。带着真诚,我和张非及其父母握了握手,就开始对话了,记者和摄象机也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整个过程很长,两天内我们相处并录制了十多个小时,包括在他那热情的大佰母家里吃了一顿典型的四川中饭。具体内容我不想在这里多细谈,大家可以上网看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以及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播出的相关节目。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这次沟通,张非在他的博客《我来了,有话要说》中坦然表白道:陶教授的当头棒喝让我如梦初醒。他的母亲对记者表示:“张非较以前已有了不小的变化,以前在家里动不动就发脾气,不爱跟父母说话,现在性情开朗得多,爱主动与家人交流,也晓得体贴父母了。从不上街买菜的他一听说要买东西,还常常主动帮忙,出门也开始愿意和邻居及其他人交流(新闻晚报)。”当然,张非前面的路还很长,他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我这里真想说的是,这么一个高智商而且十分善良单纯的青年,应该可以为他自己、为他的家庭、为我们的社会作多少有益的贡献啊!但是,那些不良的网络游戏却使他把四、五年的大好青春时光就这样给浪费掉了,他那无助的父母因此而百病缠身、焦虑万分。而他,只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在他前后左右有千千万万同样被网瘾毒害的青少年和同样悲痛欲绝的家长。
张非的故事,足以说明这样一个公式:网游------网瘾------网毒------网祸。是的,千百万网瘾孩子和因为网瘾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罪犯的大量涌现,足以证明这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不仅误导了中国网络的发展方向,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祸害!我们只有标本兼治,净化网络,铲除网毒,才能彻底防止第二个、第三个张非以及类似这样的网瘾青少年出现。
信息来源:2007-07-31
陶宏开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u/4b0c914f01000a5y
博友相关文章:
一位网瘾高中生的转变
《与网络争锋--我玩网游赚回儿子》、
《妈妈的心有多高》
《妈妈,我需要你!》
晨雾点评:
青少年网瘾问题是目前给许多家长带来困惑的一个大问题。男孩子,特别是智商高的男孩子很容易沾上网瘾。晨雾平台从开博以来就对网瘾问题给与很高的重视和关注。2006年9月30日晨雾访问了一位曾经因严重网瘾缀学一年,在家长亲友帮助下转变之后以641分考入北理工的06考生。晨雾为此写了《一位网瘾高中生的转变》。2007年2月19日晨雾在《最新高考信息播报(07-02)》中推荐了一位十分了不起的母亲:笨笨。这位曾经由于儿子痴迷网游而无奈和绝望过的母亲,通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她的代表性文章有《与网络争锋--我玩网游赚回儿子》、《妈妈的心有多高》和《妈妈,我需要你!》。
我见过陶宏开教授,也听过他的报告。对他采取的与网瘾孩子沟通的方式表示认同,对他关于网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方面存在问题的看法也表示认同。陶宏开教授为戒除网瘾做出了贡献。
但是我不赞同陶宏开教授在戒除网瘾问题上固执己见,断然排斥其他人观点的做法。我听见过他义愤填膺地指责北京的另一位戒网专家,真有损教授风度。人家用与你完全不同的方法来戒除网瘾也取得过成功的。观点不一样没有关系,完全可以各抒己见嘛。我对陶教授在上面文章中提到的一个公式:“网游--网瘾--网毒--网祸”也不表示认同,在逻辑上是存在问题的。虽然没有网游,就不会有“网瘾--网毒--网祸”;但这并不能说“网瘾--网毒--网祸”就一定是网游的必然结果。就像游泳运动可能引发溺水,但是溺水并不一定是游泳运动的必然结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