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争鸣:关于高考语文与教学

(2007-07-22 15:13:23)
标签:

高考

语文

教学

王蒙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争鸣:关于高考语文与教学

 

晨雾 / 转贴


2007年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王蒙先生,您说这语文该怎么教?
 

 
    每年的高考前后,人们都会习惯性的批评高考制度;每当批评完高考制度,人们就会习惯性的批评语文教育;每当批评语文教育的时候,总会有几个作家,习惯性的拿自己如果做高考题能考多少分数说事儿。这简直成了一个规律,今年也不例外。最近,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又开始了这个程序:7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王蒙先生一篇题为《学好汉语没有借口,某些教育形式令人费解》的文章。在此文中,王先生以自己的切身体会,炮轰了现在的语文教育形式。

 

    王蒙先生以自己面对几道语文选择题的困惑为引子,发出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的感慨。

 

    说心里话,对王先生的忧患意识,我很是佩服。但是,面对王先生对语文教育方式的指责,我很是不理解,做为一个中学语文老师,我想问一下王蒙先生:您说这语文应该怎么教?

 

    先说一个和王先生作家身份相关的问题。语言应该是不断发展的,中国白话文教育的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产物,无数先辈作家为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可谓殚精竭虑。在上几辈人中,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本身就是教育学家,更确切的说是语文教育学家,比如叶圣陶。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作家的水平以及作家对语言教育的投入程度,决定了这个国家语文教育的水平。但是,我们现在的形势呢?中国的作家们,有几个真正关心过语文教育?当然也有关心的,冷嘲热讽而已。他们都关心货币去了,甚至被人骂做垃圾也“无怨无悔”。这样的环境下,语文教育能怎么办?

 

    被指责了多少年的语句连贯选择题,是王蒙先生挑剔的重点,似乎这样的题型,束缚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但是,按您的思路分析一下,语言要讲究美,中国的语言尤其如此,可什么是美?词藻是一方面,意境是一方面,语言的整体搭配也是一方面,而语句连贯选择题,则是语言整体搭配的一个重要体现。这虽说有些苛刻,但除此之外还能想到更好的方法吗?要知道在大多数作家不负责任的“语言诱导下”,很多学生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更何况在语文学科已经沦为“第三世界”的现状下,想要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近似于天方夜谭。

 

    其他诸如作文等几千年数亿人都说不清楚的问题我就不说了,在这个博客、文学网站比苍蝇、蚊子都要多的网络时代,谁都可以成为作家,都可以出奇制胜,苦的只有教师。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语文教育实在太难。

 

    教育苦,语文教育更苦。方法重要,但思想更重要,思想变不了,什么样的方法都不会起太大的作用。照现在的教育指导思想,王蒙先生,您说这语文不这么教的话应该怎么教?(姜伯静)
 

原载:2007-07-20《中国青年报》

 

信息来源:2007-07-20 新华网 / 教育频道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7-07/20/content_6405606.htm

 

2007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学好汉语,没有借口
 
王 蒙
 
争鸣:关于高考语文与教学 

                     人物素描为马国英绘
 
  每年夏天,高考都是最热的话题之一。教育体制和选拔机制我了解得太浅,不能随便评论。但我那些孙子辈的人,有的还在上中学,看到他们从早到晚地做功课,实在是苦不堪言,让我很是感慨。

 

  我的孙子还比较小的时候,语文常常不及格。我就奇怪,你语文怎么会不及格呢?我给你讲讲。他说你讲不了,你根本就不懂。我连初中的语文都根本不懂?后来我一看,我真不懂。

 

  第一个选择题是这样,原句是:在我的窗外长着一棵杨树,下边写几个选择:有一棵杨树长在我的窗外;隔窗望去有一棵杨树;我看到窗外有一棵杨树。这几个里头你挑一个最符合原意的句子。

 

  我一看几个都符合。我的水平太低了。

 

  第二个选择题:保尔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下面又是几个句子:A.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B.生命对于人是非常宝贵的,因为他只有一次。C.既然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它非常宝贵。

 

  我看完这几个,又都觉得对,可在孙子面前又不甘心败下阵来,于是就发挥自己的最大智慧,挑选了一个。孙子一查答案:错,零分。

 

  由此,我联想到高考作文,如果这个孩子是中等水平,千万别想什么出奇制胜,让他四平八稳写就行了,起码能得个及格。可是这个孩子如果智商特别高,突然来一个绝的、怪的,按老师这种答题思路,恐怕“风险”就太大了。

 

  语言是灵活的,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中小学的汉语教育搞成这样,令人费解。究竟应该怎么教孩子学好母语,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不好乱讲,但祖先留给我们的汉语这么美,实在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怎么传给子孙,而不是一门心思研究让孩子们摸不着头脑的“标准答案”。

 

  前一段网上宣传,说王蒙提出来要进行汉语保卫战,因为现在英语学得太多了。这纯粹是胡言乱语,我是谈到过这些问题,但我没有提过“保卫战”。其次,我也不认为学英语是汉语水平降低的原因。

 

  如果说学英语学得好,你可能没有辜鸿铭学得好,没有林语堂学得好,没有钱钟书学得好,但他们的中文比英文都更好。

 

  而且,我宁可相信学好母语是学好外语的基础,学好外语是学好母语的参照。所以,如果你的汉语水平屡屡出现问题,那就是因为你汉语太差,而绝不是因为你的英语太好。你不能以学好英语为借口不好好学汉语,也不能以学好汉语为借口不好好学英语。如今社会上很多地方、包括一些媒体的语文水平太差,恐怕,一来和从小接受的“标准答案”式的汉语教育有关,二来也和这种爱找借口的思维有关。
 

信息来源:2007-07-18《人民日报》第11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07-07/18/content_13420628.htm

 

2007年7月8日天府早报
作家王蒙:我要是考作文,都能交白卷

 

争鸣:关于高考语文与教学 

 

  第一位老师给36分,第二位老师给42分,第三位老师给38分,电脑判定37分———到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南师大何永康教授手中,一下变成53分。近来,关于高考语文及其作文题如何出、如何考乃至如何教学与评判,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日前,著名作家王蒙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称,有些高考作文题让他一头雾水,“我要是参加考试,都能交白卷”……
 

  孙子对王蒙说:明白了吧,现在的语文,您哪儿懂呵

 

  记者:羊城晚报曾登了一篇文章,叫《误尽苍生是语文》。这篇文章被称为“让语文教育界语塞一时”。为什么它有这样的力量?是因为您和刘心武(作家)等人发起了对语文课的讨论,一批学者以犀利的语言指出了语文课的弊端。我们最近上网检索资料,发现您对这件事是很执着的,从那以来一直不断在发表看法。

 

  王蒙:有关语文课的讨论,其实我是被动的。我并非有志于、或者是有计划地想对语文课发表意见,我说的都是很实际的经历。
 

  我的大孙子学语文,我看他的分数不理想。我心想,别的我帮不了忙,语文我还是拿手的呵,我来教教你,你提问题吧。他当时就说:“您不懂,您不懂!”我不懂?我不懂中学语文?所以就想看看到底他做的什么题。有这样一道题:在我的窗外,有一棵白杨树。然后在原题下面给出四个选择。第一个:有一棵白杨树长在我的窗外;第二个:我从我的窗户上可以看到外面立着的白杨树;第三个:在窗外有一棵树,这棵树是白杨;第四个:窗户外面有棵白杨的这间房子,就是我住的房子。要求学生从这四个选择中挑一个正确的。

 

  我一看就傻了,因为它们意思都差不多!这个还算好,还有更难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这是原文,然后它在底下也列出几个选择: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四个选择都是类似的这些东西。要我回答呢,四个都对。然后我壮胆指了其中一个说,这个对。我那孙子找出标准答案,证明我答错了。孙子说:“明白了吧,现在的语文,您哪儿懂呵!”

 

  王蒙感慨语文:语文教学和文学解读把孩子教傻了

 

  记者:听说有个题目以您的作品出题,您自己也答不上来?

 

  王蒙:是我的一篇微型小说,叫《羊拐》,说的是我给女儿带礼物的故事。那时我在新疆,我女儿在北京。以前小朋友爱玩羊拐,就是羊小腿的一根小骨头,涂上红漆、绿漆,是一种玩具。我回北京探亲,她说我怎么没有羊拐?我听了后眼泪都流出来了。我说,羊拐在新疆有的是,明年给你带回来。我回到新疆,疯了一样到处找羊拐。虽然一麻袋没有,多半麻袋是有,三四百个。到第二年暑假时,我拿着这些羊拐回去给女儿。女儿说,我早就不玩这个了。就这么一个小故事。

 

  语文课讨论这篇文章的主题,也给了四个选择,要求选其一:第一,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关心女儿,女儿并不关心父母;第二,孩子的兴趣是与时俱进的,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兴趣,也与时俱进;第三,业余生活应该丰富……

  我认为列得越多越好,而且都沾边。如果这个题目只能选一个答案,其它都是错误的话,我这个作品就掉了很多价;如果这个题目以一个答案为主,同时还能回答很多条,说明我的作品篇幅虽然小,内蕴却是丰富的,是最成功的。所以我说,语文教学和文学的解读,存在一个悖论,你把孩子教傻了。

 

  作文难住王蒙:我要是参加考试,都能交白卷

 

  记者: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您看不看每年高考的语文考题?

 

  王蒙:我跟我爱人今天还在谈这个事。她读书是在50年代,那时高考的题目都特别容易理解。她1954年高考,题目是《我的志愿》。《我的母亲》也成为过高考作文题。可现在,考的作文题越来越复杂化了,有的题反正我是死活答不上来的。比如《假如记忆能够移植》,这个题直到现在我都还是一头雾水。反正我要是参加考试,都能交白卷。

 

  还有一个题,我怎么觉着那么矫情呵,就是要过河,船上有诚信、财富、荣誉三样,说最后把哪个撩下来?我想这个考语文的题,把话说那么别扭干嘛?但是这个我没有把握,我觉得是不是我这个人老化的结果,接受不了新鲜思维方式和命题方式?这是我的真心话。我无意责备现在的语文教育,而是说怎样把语文课要求的规范性,和文学性很好的结合起来。

 

  □相关新闻
  高考作文折射时代
  高考试题最直观反映高
考变革的脉络,

    高考30年作文题之变,最能直接反映时代的脉搏。
 

  第一阶段:1977—1979 政治色彩浓重
  1977年高考作文由各地自主命题。从当时各省试题看,作文题目既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振兴中华的热切愿望;既有对错误观点的批判,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礼赞。比如,北京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黑龙江卷:每当我唱起《东方红》等。

 

    第二阶段:1980—1989 关注社会热点
  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题从关注政治热点向关注社会热点转化。考题对准“经济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污染”等。如,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谈的是人才问题;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谈的是社会新风气。

 

  第三阶段:1990—1999关注时政热点
  这一阶段,我国处在全面开放、深化改革的年代。因此,高考作文命题又由以关注社会热点为主向关注政治热点为主转化。1991年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这道题的时代背景是,当时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面临着一个非常危险的转折点。

 

  第四阶段:2000—2005关注人本生存
  这一阶段高考作文题由过去的关注政治热点、社会热点发展到关注人本身。2003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选用一则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寓言,以此说明人类的感情因素、交际关系直接影响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从2004年开始全国高考卷不再全国统一一盘棋。考生的作文也从喊口号、唱赞歌发展到注重文采、个性张扬。(羊城晚报)

 

信息来源:2007-07-08《天府早报》
http://morning.scol.com.cn/2007/07/08/2007070881140417421.htm

 

晨雾点评:

 

    我同情语文老师的苦衷。能让他们怎样教呢?中学教学大纲怎样规定,教育部的考试大纲怎样规定,省市的考试说明怎样规定,他们就必须怎样教。谁不这样教,学校不同意,学生和家长也不同意。

 

    我也赞成王蒙先生的观点。我也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我看着高考题,有些感觉确实和王蒙先生差不多。确实为孩子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弄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感到一种悲哀。

 

    问题在哪里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