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中国教育盘点之九大观点碰撞

(2007-01-29 13:56:38)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2006中国教育盘点之九大观点碰撞

晨雾 / 转贴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
作为2006年中国教育盘点的最后一期,我们不得不提的,是由众多新闻事件产生的观点。的确,教育正在变革,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几乎我们所有人都在参与这场变革。每一项教育政策的出台,每一条教育新闻的发布,都会伴随各种各样的观点成为教育前进的动力。
  我们认为,观点没有对错之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传递2006年教育声音的平台,帮助我们接近教育的本质和真相,让公众对教育的关注成为具有生命力的、刚性的符号,在“晚报·教育”中定格。
 
  1 父母陪读,是共同成长还是温室育苗?
  现象扫描:2006年父母陪读现象倍受关注,一些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能够安心学习,可以闲置上百平米的新宅,而在孩子就读的学校附近租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越、便利的生活条件,父母一方可以舍弃待遇不错的工作,专心陪着孩子……
  观点A:陪读能够监督孩子的学习,照顾孩子的生活;陪读花销就是家庭教育这种经营中不可缺失的投资部分;陪读所耗费的时间其实是和孩子共同成长,怎么算都值得。
  观点B:陪读会让孩子的社会能力弱化,生活能力弱化,进而有可能成为被各种社会群体边缘化的对象,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疾病,是典型的温室育苗,很难适应真实的社会环境。
 
  2 农民工子女入学有门坎,是婉拒还是关爱?
  现象扫描:南昌市出台的有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市内入学可以免收借读费,不过前提条件有四个:持有暂住证明,持有用工合同或营业执照;持有房产证或一年以上租房协议,已办理养老保险。
  观点A:国家有规定,用工单位必须办理养老保险,签订劳动合同,这是农民工理应享受到的权利,设定这些条件实际是为农民工好,对他们负责任。
  观点B:理论上法规是这样,但是现在进城务工的人很少能享受到的,而且也没有能力去争取,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在“婉拒”农民工子女。
 
  3 中学组织学生“包机”扶贫,是扶贫还是显富?
  现象扫描:400多人集体包机前往贵州,这样的“壮举”不是来自纯粹的旅行团,而是深圳市北师大南山附中的初二学生的扶贫活动。
  观点A:如果学校不组织学生坐飞机去,哪个家长会同意自己孩子到贵州去助学?如果这些孩子不亲自去贫困地区感受生活,他们哪里会知道“穷”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他们的爱心能否被唤起?
  观点B:家长花2000,学生包机往返,与其说去贵州“体验”、“锻炼”,不如说去集体摆阔;400名学生,去一趟贵州费用就达80万,足够400位穷孩子上完小学,或者修建2所希望小学了。
 
  4 凭学生证可免费做人流,是鼓励早恋还是人性关怀?
  现象扫描:江西省成立少女救助中心,对16周岁以下意外妊娠少女、16周岁以上因非意愿的性行为意外怀孕的特困少女实施免费的终止妊娠手术,同时凭学生证对学生人流手术费全免。
  观点A:现在孩子太早熟了,免费不是让他们更放纵了吗?这是政府表态要给早恋买单。
  观点B:这一举措可以保障很多因为一时失足而怀孕的少女得到应有的关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那些少女去什么二流诊所最终导致身体受到严重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她们在那里还是可以得到有用的指导和教育。此举肯定能减少悲剧,是绝对人性化的举措。
 
  5 互换身份秀,是教育还是娱乐?
  现象扫描:2006年9月4日,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真人秀栏目《变形计》,第一期是通过城市的网瘾少年魏程和青海的穷苦村娃高占喜进行的七天身份互换。
  观点A:通过这种互换身份,交换生活,让富家子找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让贫困少年从外面的世界找到实现梦想的更多动力,很有教育意义。
  观点B:短短的七天,能有多大的教育意义似乎很难马上下定论,而两个孩子今后将如何面对这样一段人生经历,他们有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才是令人担忧的。拿真人来娱乐,实在是太残酷了。
 
  6 杜郎口中学,是素质教育典型还是应试典型?
  现象扫描:杜郎口中学用8年的时间迅速由教育教学双差校,一跃成为茌平县初中教育的“东方明珠”,成为初中教学改革的样板校。2006年全国各地到校参观学习人数爆增,专题研讨会不断,堪称本年度中国最受注目的中学。
  观点A:撤掉讲台,教室放三块黑板,课桌摆成六个方阵……杜郎口中学众多的教改经验对如何在农村初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了最好的诠释。
  观点B:学生每天上12节课,初三连周日都要补课,课桌里除了各科教材和相关学习资料外,也很难有一本课外读物……杜郎口中学其实是成功进行应试教育的典型。
 
  7 创新少年潘立群被大学录取,是破格还是违规?
  现象扫描:潘立群,在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评中被授予最高奖“最佳国际优秀项目奖”,但高考成绩只有379分。不甘心的潘立群,尝试着向进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推荐自己,后被山东大学破格录取,就读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自动化专业。
  观点A:山大的做法打破了完全依靠分数“一考定终生”的选拔模式,这种破格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保护,应该鼓励提倡。
  观点B:潘立群的录取缺乏政策依据,这样的特例有可能增生“政策加分”式的腐败,其实是一种违规,必须严格控制,甚至避免。
 
  8 取消加分,是一时别出心裁还是高招转型信号?
  现象扫描:29页纸、200道题,覆盖语数外等高中阶段10门学科,答对给分,不答零分,答错要倒扣分……复旦水平测试将学生“考晕”。
  观点A:复旦取消自主选拔加分优惠政策,而改用“复旦水平测试”这种新方式,让学生在报考时不要被加分所左右,更客观理性地看待复旦是否适合自己,此举可谓是中国高校招生转型信号。
  观点B:取消加分,涉及层面很多,复旦是在用一时的别出心裁考验自己。考虑到学生报考人数减少的实际情况,复旦此政策仍有改变的可能。
 
  9 热捧香港大学招生,内地学生看重金钱还是教育模式?
  现象扫描:2006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人数创历年新高,8所香港高校在内地计划招生约1300人,而全国报名人数突破3万人,录取比例大约为23∶1。
  观点A:高额奖学金是内地学生热捧港校的主要原因。以香港城市大学为例,全额奖学金是4年44万港币,每年学费6万港币,宿舍费1.5万港币,加上杂费,饭费等,一年9万港币足够了,即使学生一年探家两趟,也会有节余。
  观点B:全英文授课、国际化程度高以及就业前景好,这才是港校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港校的教育模式更利于大学生们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职业、事业打开成功之门。记者 吴佐民 谢娟
 
  ·编后语·
  本刊无论是事件、人物、政策,还是观点,每一期盘点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心和支持,更有不少热心读者给本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2006年已经过去了,2007年才刚刚开始,您对新的一年有哪些新的希望?您对2007年的教育有哪些新的期待?请来信来电诉说您的心声。
  电话:028-86627713 13880532889
  E-mail:yjjcdwb@sina.com.cn
 原载:2007-01-29 04:08:44《成都晚报》
http://www.newssc.org 
 
晨雾点评:
 
    颇具争议的九大教育问题,有三分之一直接与高考有关。

文章引用自:http://cdwb.newssc.org/system/2007/01/29/01025217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