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家宝: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人非常焦虑

(2006-12-27 14:36:56)
标签:

教育

高等教育

教授

高校

分类: 网络与媒体报道
温家宝: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令人非常焦虑
——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侧记之四 
 
晨雾 / 转贴 
   
  “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今天向大家求教。”11月20日9时许,国务院第四会议室。面对6位并肩而坐的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
  “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温家宝紧接着说出了另两个在心里盘桓已久的问题。
  这是国务院7月以来继教育形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后召开的第四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展开。华建敏、陈至立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
  到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实现了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温总理的三个问题,引起了6位校长、专家的共鸣和思考。
  “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就是教师。”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认为,德才兼备、学术一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培养和引进并重,应设立海外著名学者引进计划,引进国外一流大学正教授和终身教授。
  “我同意王校长讲的。”四川大学原校长卢铁城建议继续将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加以实施,在国家科技布局中更好地发挥高校作用;进一步制定政策,建立和完善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共同育人的新机制,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研究生资助体系和助学贷款体系。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大学开始,就太晚了。”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说,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研究型大学要和中小学建立更为密切的联系。
  伴随着幻灯片的演示,英国诺丁汉大学名誉校长杨福家“从国际比较角度谈创新型人才培养”,吸引了国务院领导的目光。
  从入学标准、办学体制、以学生为中心、文化内涵等四方面对比了中外教育的差异后,杨福家提出一系列建议:改革高考考试方式和招生办法,高校招生凭高考成绩和高中表现录取;进行大学校长公开招聘的试点,严格学校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制度;进一步建立导师制,适当控制班级人数;大力建设爱国求真、严谨求实、宽容创新的校园文化……
  “高校班级人数是要少一点。”温家宝接过话茬,“导师和学生要经常见面,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但现在有的学生读几年书,和教授都说不上几句话。”
  座谈会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教育专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大家纷纷献计献策。
  “1992年前,我到高校去,都愁眉苦脸;现在去,都兴高采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说,大改革、大发展之后,应该是大提高,高教战线要聚精会神、理直气壮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严格教学秩序和内部管理,加大教学投入,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做大了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高校要从外延扩展转移到内涵提高的轨道上来。他建议实行“低速增长、稳步发展”的方针,宏观入手、微观发力,稳定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积极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形成多样化、分类型、分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
  ……
  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三个小时的座谈会上,面对有备而来的专家,面对一个个精彩发言,主持会议的温家宝从始至终神情专注,认真倾听。
  11时58分,专家发言结束。
  “今天谈高等教育,大家一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要巩固扩招成果,继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温家宝说,高等教育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稳步发展,合理确定办学规模,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要以学生为本,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要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提高科研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推进校风、学风和制度建设,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和校园和谐。
  温家宝说,要继续增加投入,进一步加大高校奖学金、助学金制度的实施力度,让城乡困难家庭的孩子能上大学,也能上得起大学。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校助学贷款制度。
  温家宝说,要总结前一阶段甚至更长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解放思想,鼓励在教育思想、办学方法上大胆创新。教育方针、教育体制、教育布局和教育投入,属于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负责。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办好,应该由学校负责,各有特色。
  座谈会结束时,会议室墙上的电子钟显示:12时09分……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
  《人民日报》 ( 2006-11-28 第02版 ) 
 2006年11月28日《人民网》
 
 
晨雾点评:
 
    读了这篇文章不知大家的感受如何。六位大腕级的校长说了些什么给你留下印象了吗?反正我没什么印象。为什么?似乎都是一些十分伟大的空话。这才是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之症结所在。
 
    倒是温总理讲的几句十分在理话:“导师和学生要经常见面,才能真正发挥指导作用。但现在有的学生读几年书,和教授都说不上几句话。”,“要以学生为本”。
 
    温总理以为教授和学生见不上面是因为“班级人数太多”,其实不然。人家国外连班级都没有,但是学生还是有机会围绕在教授身边。而我们的教授大都不给学生上课,怎么会和学生说上话?学生们只能够接触到年轻的助教讲师。我们的考生在报志愿的时候,常常是奔着《招生简章》上某某大学某某专业某某知名教授创造出某某研究成果去的,然而悲哀的是大学四年常常无缘得到教授的任何指教。我们的教授不教学生那他们成天干什么呢?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凭借他们显赫的学术名望和影响力去从社会上争取更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是什么?是经费。有了经费,学校包括教授讲师们的日子才好过。
 
    德国的高校有一条规定,大课(Vorlesung)只有教授才有资格讲授。那么是不是德国大学教授特别多呢?不是,德国的大学教授享受着类似公务员的高待遇,有着固定的编制,只有原来的教授离职或者去世才能提拔新的教授。德国的教授以给学生讲课为荣,认为这才是他的主业,而科研是副业,是在他的领导下由讲师助教们带研究生去完成的。
 
    而在我们的高校,包括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大一学生上的那些基础大课,例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之类的讲坛上,是很难找到教授的踪影。在大学老师中,讲授自然科学基础课,那是最苦的差事。年轻老师必须讲够了一定的学时数才能作为提职称的条件之一。等到讲够了学时,教学经验最丰富,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也差不多熬到教授了,也就不怎么再讲课了。
 
    “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就是教师。”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说的倒是没错。可是最优秀最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不给学生上课,你培养什么人才?
 
    六位校长说了半天都没说到点子上。学校的主业是什么?培养学生。只要你让你所领导的学校的教授们亲自给学生上课,并由此形成一个以授课为荣的良好的教学风气。才能谈得上培养杰出人才。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其答案往往是最简单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