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均利润是一个好的考核指标吗?

(2011-08-30 09:21:02)
标签:

财经

2009年5月,普华永道中国发布的《2008年中国上市企业人力资本影响力研究报告》显示,中国上市企业人均利润为美国企业的六分之一。2010年1月,一项来自著名互联网公司谷歌的数据显示,该公司员工2009年人均年利润高达134万美元。看到以上的这两条信息,足以许多中国人感到“汗颜”,企业家们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和他们相比,我们的人均利润似乎不是一般的差,简直是“没脸见人了”。

近年来,“人均利润”似乎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就是用公司利润除以员工总数。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这样认为:人均利润越高,说明员工的生产效率越高、对企业的贡献越大。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一、决定人均利润的因素有哪些?

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数学家科布(C.W.Cobb)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H.Douglas)将产量与投入的关系函数用一个著名的数学公式表示出来,即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公式中只有两个变量,一个是劳动、一个是资本。也就是说,与产出密切相关的因素有两个:所投入的劳动和使用的资本,劳动和资本共同决定了产出。并且会根据劳动力、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密集程度,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因为是劳动和资本共同决定了产出,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劳动和资本的投入情况和使用效率共同决定了企业的利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如果增加资本的投入而保持投入人力不变,这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利润增加,同时人均利润也会增加;但如果只增加人力投入而保持使用的资本总量不变,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总量虽然会增加,但会因分摊到更多的人身上,人均利润可能也会增加、也可能会不变甚至减少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人均利润并不能说明人的生产效率的差别以及产生差别的原因,即便不考虑企业的管理、企业文化对生产效率的响等诸多因素,企业的生产方式(劳动密集还是资本密集)、企业员工对资本的人均占用情况也会使人均利润产生非常大的差别,用人均产出或人均利润指标作为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是值得商榷的。

二、数据比较说明了什么?

姑且不看国外的企业,我找了几个国内的企业来说明以上观点。首先,选取了中国的两家上市公司——三全食品和上海汽车,根据两家公司的年报显示:三全食品2010年末共有员工3013人(无法获知此人数中是否包括一线生产工人和临时工),共实现利润1.39亿元,人均利润46.17万元;而上海汽车2010年末共有员工5536人,实现利润270.06亿元,人均利润487.82万元。

为什么后者的人均利润是前者的十倍之多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家企业的生产方式不同。三全食品是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夸张一点说,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需要复杂的机器、只需要灵巧的双手就可以了。而上海汽车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因为汽车的制造加工更多地要依靠前期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生产线和装配线上,需要购买和使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机器设备,而对于人力投入,需要的更多的是管理、维护和监控电子仪表的少量技术人才吧。

其次,让我们再看看国内的两家银行——北京银行和招商银行,根据2009年年报中的经营数据计算得出,北京银行的人均利润为99.15万元,而招商银行的人均利润为45.20万元,两者相差居然是二倍之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两家银行的主营业务不同所致。北京银行的主营业务是公司类贷款,而招商银行近年来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相比公司类贷款来说,零售业务需要培养许多的专业化客户经理,而每个客户经理占用的资金要少于公司类客户经理的,因此其人均利润也就要低得多。

最后,我们再看看我行内部的业务条线工作,虽然从目前全行的经营效果看,微贷业务的人均利润并不低于其他业务条线,但微贷的劳动密集型业务特点,决定了每个信贷员维护的客户数量存在上限——按单笔金额10万元、人均维护200个客户,那么一个信贷员最多能维护2000万的存量贷款。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信贷员和一个有着1亿甚至更高存量贷款的其他业务信贷员去比较人均创利,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二者从事的业务不同,创造效益的方式不同、所占用的资源也不同,甚至可以说,二者之间在人均利润方面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三、是边际利润重要还是平均利润重要?

近来年,包商银行的微贷业务逐步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微小企业金融部也由成立初的10多个人增长到现在的全业务条线1200多人,并且依然在不停地招聘。微贷信贷员人数的快速增长,也正是微贷业务“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所决定的。按照每个信贷员最高维护200笔业务的标准计算,我们就要想做多大事、放多大规模的款,就得招聘和匹配多少个信贷员,并且对他们不断地进行业务指导、理论和实践培训,在各分支机构之间调配资源。

随着微贷团队的不断壮大,相关的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人均生产效率下降也是必然的结果。另外,我行近年来不断开设新的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也不断地在开办新网点,这些都要不断地抽调成熟信贷员去支援新机构,一部分成熟信贷员也会走上管理岗位而不再放款,而新信贷员的生产能力也需要在半年到一年后才能逐步体现,因此,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微贷业务条线的人均利润下降。

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地是:对于银行整体来说,人均利润的下降并不是什么坏现象。相反,只要新员工在产能逐步释放后,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或者说是边际利润大于零,边际收益(增加的最后一个人带来的收入增加)大于等于边际成本(增加的最后一个人带来的成本增加),我们都是要继续招聘的,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原理,也是近年来我行一直持续招聘、微贷业务更是“月月招、年年招”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我的结论是:把人均利润作为考核生产效率的指标,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去比较相同业务类型的人均创利水平,比如在不同分支机构之间比较微贷信贷员的人均利润有没有差距,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就如同比较两个苹果哪个更好吃一样。但是我们不能用人均利润去比较两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主业的同一类型企业、甚至是一个企业内部的不同部门,就如同不应该去比较苹果和桔子哪个更好吃、蚂蚁和大象谁更灵活一样。一是无法进行比较,二是即便比较后有所谓的结果,只会产生误导作用,失去了实际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