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22:《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
(2016-05-23 06:54:33)
标签:
红楼梦历史情感文化娱乐 |
分类: 叁评石头记·卷一 |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甲戌眉批:二词更妙。最可厌野史“貌如潘安”“才如子建”等语。】
脂批【二词更妙】,按《西江月》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苏台即姑苏台,古属金陵。西江指长江,因其在苏州西而的名。“西江月”即“金陵月”,前解宝玉面如秋月,后又以“风月宝鉴”比拟。按古人“以史为鉴”,“月”者为千古鉴证。由此可知宝玉对应“西江月”,十二钗对应“吴王宫里人”。
《石头记》以“西江月”隐喻“金陵月”,即以宝玉隐喻历史,故脂批【最可厌野史“貌如潘安”“才如子建”等语】也。
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甲戌眉批:末二语最紧要。只是纨绔膏粱,亦未必不见笑我玉卿。可知能效一二者,亦必不是蠢然纨绔矣。】
这两首《西江月》词源自 杨慎《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豪杰千年往事,渔樵一曲高歌。乌飞兔走疾如梭,眨眼风惊雨过。妙笔龙韬虎略,英雄铁马金戈。争名夺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结果。
将《说秦汉》与“宝玉”词对看可见其内在联系。
“寻愁觅恨”对应“三皇五帝”,按贾府五代,贾政后现存三代。此指贾府第一代对应清朝史是指努尔哈赤七大恨起兵造反,即“寻愁觅恨”。
“似傻如狂”对应“夏后商周”,夏商周三代归于秦,对应清统一华夏。“似傻如狂”谐音“厮杀如狂”,指改朝换代、甲申鼎革。
“纵然生得”对应“英雄五伯”,指南明五帝比喻为春秋五霸。“纵然生得”指“苟延残喘”。
“原来草莽”对应“兴亡过手”,指“李自成”起于草莽,而兴亡只在一瞬。
“不通世务”对应“几行名姓”,指甲申之变是因明帝“不通世务”,只是历史中的过客留名。
“怕读文章”对应“无数荒丘”,指清朝建国而天下浩劫(荒丘),不因文治、皆赖武功(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对应“前人田地”,指女真兴起于偏僻之地而入主中原,是继承前明的“田地”作地主。
“世人诽谤”对应“龙争虎斗”,指汉族对满族的排斥心理,皆因应于两族之间的争斗。
“不知乐业”对应“千年往事”,指作者不安于作富贵闲人,而欲写书添补历史。
“难耐凄凉”对应“一曲高歌”,指《石头记》是作者孤愤之下的发泄。
“可怜辜负”对应“乌飞兔走”,指“乌日、兔月”隐喻明朝末世。
“于国于家”对应“风惊雨过”,指“汉风、唐语”隐喻清朝经过。“于国于家”即“余国余家”对应清朝。
“无能第一”对应“龙韬虎略”,指“明清”更替为顺从天命,其韬略者自然无为。
“不肖无双”对应“铁马金戈”,指“末世”逐鹿,故征战无出其右。
“纨绔膏粱”对应“争名夺利”,“纨绔”指“华服”隐喻“华夏”,“膏粱”指粮食隐喻社稷。华夏者名也、社稷者利也。指乱世之争无非名利。
“此儿形状”对应“收因结果”,“此儿”指此时,即清朝此时之国体,皆赖此前因后果。
《石头记》隐喻“史记”,所以这里“黛玉、宝玉”出场引用了《说秦汉》开篇,对应十二钗故事正式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