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长过程中的小小仪式,可能会让孩子刻骨铭心

(2017-02-01 23:00:24)
标签:

心理咨询

曹晖

15996211831

http://img4.cache.netease.com/photo/0026/2015-11-01/B7CA02VU54A50026.jpg
《小王子》里有这样一段话:

第二天,小王子又来了。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念着“仪式”,脑子划过两字:“折腾”,无非就是花尽心思庆祝某某纪念日。不好浪漫的我以前会觉得矫情,但现在觉得它可以有,至少能让幸福感更笃定。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仪式吗?需要的。

仪式,能让日常普通生活变得不一样,让那一刻变得暖暖的,刻骨铭心的。多年以后再想起时,一定也明白那一刻的感受,是变成今天幸福模样不可缺少的部分。

1、怪调呼唤是欢迎前奏

小马小时,爸爸每天下班回到家,未见小马人影便在门口喊:“马(mā)弟(dǐ)马弟小马弟”,全不在正调上。在屋里的小马一听到这怪调,就乐颠颠地跑出来迎接爸爸。渐渐地,这怪调呼唤就变成了欢迎仪式的前奏。

现在说起那个怪调,小马还觉得很有意思!幼时的他,也因为那声呼唤,在小小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期待。

2、高高举起的人是爸爸
朋友J女士的先生,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一人带孩子辛苦自不必说,但让她更难受的是,孩子对父亲几乎没什么概念。有次爸爸回来他竟说:“你回自己的家吧,这是妈妈的家。”听得他俩黯然无语。

之后,J女士和先生商量着必须用一个特别的仪式,加深孩子对父亲的印象。于是,他俩决定,每次爸爸回来就把孩子高高举起,用“高度”加深孩子对父亲的印象,把孩子放下来后再一起与妈妈拥抱。

果然,这个仪式让孩子渐渐感受到了爸爸的与众不同:原来他是家中的一员,原来他是很有力量的“爸爸”。

3、拥抱一下说声谢谢
此次暑假,同学一行共赴新疆出游。在最后一天的早餐时间,大家正聊得起劲,同学霞的7岁男孩走到其中一位同学面前,和他拥抱了下,略带羞涩地说了句“谢谢叔叔”。这位叔叔,就是新疆游热心的发起者。

孩子的举止有些突然,我们马上意识到这是孩子的感谢仪式:在别人给予帮助后用具体行动表示谢意,看着对方,拥抱他,并真诚地说声“谢谢”。孩子的懂事让人感到温暖,我们也明白这番道谢行为一定也是父母平日用心营造所致。

4、仪式教育的日常渗透

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举办“开学第一课”,孩子18岁也有成人礼,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仪式越庄严,越能让孩子心怀虔诚,越能认真地融入成长过程。

不只在学校,仪式感同样可以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每年来张全家福
一家人去相馆拍张全家福,将幸福瞬间定格,一年一次。过几年后翻出来看看,你会惊叹孩子的成长和我们的变化。

孩子上学是大事

一位牛津大学毕业的著名学者说他上高中的时候,父亲每次接他、送他的前一天,都会认真地去洗一次车,而且要洗得非常干净。父亲的洗车让他觉得上学有了仪式感,他也因此特别用心读书。

固定的家庭活动
每隔一段时间来个特别的家庭活动安排,可以是游戏时间、阅读时间,也可以是电影时间、畅谈时间,就像之前说过的丁丁每周的“自由自主日”(见《做个甩手老妈,给孩子80元,看他如何支配亲子游》),它们一定是孩子将来回忆起来特别甜蜜的时光。

裱装孩子的作品

孩子们都有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或涂鸦或唱歌或讲故事。如果孩子在某个阶段有了特别不错的表达作品,更应大力赞扬,你可以用拍照、录音、录像的方式收藏起来,以示你对它们的珍视。

同学枫的五岁儿子,喜好画画,他画的水彩画《丝瓜》惟妙惟肖,孩子很得意。有一天放学,孩子进了客厅,突然看到自己的画被挂在了墙上,转过身来扑进妈妈的怀里:“妈妈,我太开心了,谢谢妈妈!”原来枫前几天特意将画拿去装裱,如此郑重地对待孩子的作品,孩子的小身板里一定充满了幸福和前进动力!那一刻,枫觉得自己做对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妨用心营造一些仪式感吧!它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内在精神,也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充满希望地继续前行。

那些小时刻,有时就是一辈子。
我的微信号:psychocaohu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