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咨询行业的尴尬症

标签:
心理咨询曹晖15996211831 |
http://h6.86.cc/walls/20150109/1440x900_2ed76bb96bbb5e6.jpg
每当我遇到各路朋友不无得意的当众说道:“她可是是个厉害的心理医生/咨询师,你要是被她了解以后,就跟没穿衣服一样。”这样把我介绍给别人时,我的尴尬症都不可避免的发作了。
第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其实不太懂得尊重别人的意志,更不懂什么是社交环境的复杂性
我如果要引荐一个人,无论正式与否,我都会通过提问、观察和思考,仔细确认对方的意愿,希望我以怎样的方式介绍出场,社交场合是什么性质,社交目的是什么,我居于何种位置,对象特征如何,是否需要关联到身份、职业/职务、年龄、学历等任何涉及隐含等级序列,与自尊心相关的所有社会化信息。不是所有人,所有社交场合,都非得要涉及职业信息,特别是有些职业、场合都有它的特殊性,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正确的方法如上。如果对方根本不愿意接受专业会面,就不要强行引荐,自愿是我们行业遵循的第一原则。如果对方对此有所了解,有尝试意愿,参照前者。如果对方多次提及,确有行动,比如了解行情,打听自身的状况评估,打公共卫生热线等进行了解,搜索网上的内容进行阅读,尝试阅读专业书籍,即便没有口头表达,也可以告知相关的行业设置、伦理规范和有关信息,所有与专业无关的信息最好不涉及,如容貌、年纪、地位、报道、社交工具等等,都可以不提。
第二,他们说的不是事实。心理医生只有通过与人建立专业诊疗关系,遵守专业设置,通过一套普世认可的方法论实践,才能逐渐的了解一个人
客观,才是心理医生的基本素质。被夸大其词,这并不是好的信号。可以一眼望穿人性,心理专家一上来就被人头如捣蒜的认同,象算命一样直指人心,几乎都是被媒体长期不专业的宣传、渲染所沉淀的大众社会印象。
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既不成熟(比如,许多从业者都混淆哲学与心理咨询哲学化特性的概念,又比如许多人自以为了解心理学、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咨询治疗之间的极大差别,实际上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又不理性(比如,全民热播的电视节目常常省略必要的专业设置和伦理说明,或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制造大量情节、语言的噱头,去代替平凡冗陈的专业咨询过程),加上整个社会对心理学的掌握程度事实上偏低,而各行各业对心理学的需求又普遍又迫切,共同造就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诊疗这一工作的许多不必要的好奇和误解。
我就来简单历数一下,心理医生/咨询行业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普遍尴尬。
心理咨询/诊疗工作并不是给人说话聊天,也不是给人上课
和教育工作不同,心理咨询/诊疗属于大教育概念,却不同于教育学,不但不具教育的强制性,而且通常被禁止以教育者常见的说教、教训、灌输的姿态,以更高的要求和技术来进行工作。教育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低龄被教育者的学习习惯养成和计划执行上,随着被教育者的年龄增长,学习习惯的达成,越到后期这种强制性越自动弱化,甚至仅仅停留于教育体制对个体的规划(比如量化考核)之中。
而心理咨询/诊疗工作者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助人自助,即只能授人以渔,而非鱼。侧重启蒙,开启觉悟,增进对自我情绪、情感等人格内容的觉察与理解,澄清混沌的观念系统,促使人获得多样性的资源,对自我提升接纳度,是异常琐碎、细致、耗费时间却浓缩一生精华的工作,也是一门包容许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艺术,而不是给人说话、上课。
心理医生/咨询师皆移情,会被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是一个专有名词。心理医生/咨询师在日常生活中,会获得大众过度的、下意识的自我投射、不成熟的防御或者千奇百怪的移情反应,毫无必要、不易觉察又难以自控,而他们亦有自身的局限和反移情,这都在无声无息的发生、发酵,影响日常人际关系。光移情反应,就是心理咨询的重中之重,可以参见一些提纲性的网络文章,几乎就能管中窥豹。在此就不赘述了。
成熟的心理专家,几乎总是以一副淡然而疏离的姿态介入人际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心理医生/咨询师是收获最多投射攻击的那类高危职业
在实际生活中,普通人经常不由自主的把专业人士当成知情人,认为他们说话都似有所指,好为人师,对自我具有针对性,而对号入座,实际上这正是众多移情反应之一。所以在建立专业关系之前,尤其没有必要提前强调这一职业身份。年资高的心理医生/咨询师,也并不会仅仅因为没有告知职业,而失去客户;客户也不可能仅仅由于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忍耐”、“知心”面具,就能得到人格满足或治愈。被熟人无故的投射攻击,非常常见。常见的攻击和误会,举例如下: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正常建议,通常被大众过度解读为:你等于在骂我,你等于说我有病,哪怕在自认为颇有文化的文艺工作者、海归、白领、专业技术人员眼中也是如此,人们对自身的无知,往往源于传统、文化、习俗和家庭生活的无意识。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正常表达,通常被大众过度解读为职业病。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工作,常常被庸俗化为星座解读、算命、解梦和猜心术。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工作,不就是说话聊天,听人倾诉,我生活中也都做。
心理医生/咨询师自己都是久病成医,不然没效果。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工作,必须涉及个体对象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使得大众常常作出所谓“阶级偏见”的误读,与不合理的愤怒投射;涉及个体对象的家庭教养细节,是必要的信息采集,大众在传统观念中,常常将之视为个人、私域的事,而不能统一认识,理解个体教育的社会化倾向,并有效回溯相应的经验,常常做出不合理的攻击:你竟然认为我没教养,或者,你竟然指教我的家教。
大众对心理医生/咨询师的非人化和误读
大众通常对心理医生/咨询师视为万能,期望他们完美化、不会犯错、无所不能,过于神化,就是非人化,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并不把他们当人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大众对自身的局限是无知的、压抑的,甚至是防御性的、病理性的,这与专业人士经过训练,对自身的局限已知,并能够通过对咨询/诊疗细分领域的专注、咨询/诊疗对象的筛选,具有即时而及时的自我觉察,有根本区别。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强,与其在其它领域的无知并存,这不难想象。对专业人士的过度神化,像孩子一般投射无限度的期望,本来就是低龄化或不成熟的人格反应,但需要大众形成共同的认识,还需要行业同仁的艰辛努力,以及大众传播传达专业的宣传口径。
大众普遍对基本的人际界限缺乏认识
在没有达成专业关系之前,缺乏必要的专业设置、伦理设置及要约,往往在激情之中,急于在和心理医生/咨询师的普通人际交往中,涉及过深,甚至越界、曝露隐私,这就更加影响“专业关系”(而非大众想当然的关系)的建立。
打一个不雅而形象的比喻,一个饱受痛苦的痔疮患者,见到医生往往不会主动暴露自己患处,而是会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先去挂号、等候问诊,进入医生办公室,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开始袒露病情;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客户病程越长,可能越是压抑无知,一旦知道对面的人是专业人士并且下意识中放下防御,就越有可能在谈话当中突然彻底的暴露自我,甚至隐秘多年的隐私,有时候旁若无人,更有在众目睽睽之下。这种激情的宣泄,有时候难免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无法有效遏制,不仅给心理医生/咨询师带来繁重的心理压力,而且当事人只求痛快,激情过后感觉情绪高涨直到衰退,生活又一本还原,回到压抑、无力的现实,当事人还容易将此错误归因、过度推论为:“我都努力过了,(我的现实境况)竟然还是没有改变”。所以这个行业的专业关系,必须建立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捷径,不开特例,有待大力宣传。
良好的界限感,却是本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一个回答学习心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性、对人好奇的从业者,恐怕界限是三五年建立不起来的;一个过分沉湎于心理咨询关系的从业者,却也往往有着令人担忧的内部人格和界限。
大众普遍对心理咨询和诊疗的工作方法,缺乏必要了解
大众不重视防范心理问题、疾病甚至精神疾患,总是出现症状还纠结、拒绝面对
大众传媒对心理科普工作往往流于庸俗化、表面化,误导公众
我的微信号:psychocaohui
第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其实不太懂得尊重别人的意志,更不懂什么是社交环境的复杂性
我如果要引荐一个人,无论正式与否,我都会通过提问、观察和思考,仔细确认对方的意愿,希望我以怎样的方式介绍出场,社交场合是什么性质,社交目的是什么,我居于何种位置,对象特征如何,是否需要关联到身份、职业/职务、年龄、学历等任何涉及隐含等级序列,与自尊心相关的所有社会化信息。不是所有人,所有社交场合,都非得要涉及职业信息,特别是有些职业、场合都有它的特殊性,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正确的方法如上。如果对方根本不愿意接受专业会面,就不要强行引荐,自愿是我们行业遵循的第一原则。如果对方对此有所了解,有尝试意愿,参照前者。如果对方多次提及,确有行动,比如了解行情,打听自身的状况评估,打公共卫生热线等进行了解,搜索网上的内容进行阅读,尝试阅读专业书籍,即便没有口头表达,也可以告知相关的行业设置、伦理规范和有关信息,所有与专业无关的信息最好不涉及,如容貌、年纪、地位、报道、社交工具等等,都可以不提。
第二,他们说的不是事实。心理医生只有通过与人建立专业诊疗关系,遵守专业设置,通过一套普世认可的方法论实践,才能逐渐的了解一个人
客观,才是心理医生的基本素质。被夸大其词,这并不是好的信号。可以一眼望穿人性,心理专家一上来就被人头如捣蒜的认同,象算命一样直指人心,几乎都是被媒体长期不专业的宣传、渲染所沉淀的大众社会印象。
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既不成熟(比如,许多从业者都混淆哲学与心理咨询哲学化特性的概念,又比如许多人自以为了解心理学、心理教育学和心理咨询治疗之间的极大差别,实际上他们对此一无所知),又不理性(比如,全民热播的电视节目常常省略必要的专业设置和伦理说明,或为了追求节目效果制造大量情节、语言的噱头,去代替平凡冗陈的专业咨询过程),加上整个社会对心理学的掌握程度事实上偏低,而各行各业对心理学的需求又普遍又迫切,共同造就了人们对心理咨询/诊疗这一工作的许多不必要的好奇和误解。
我就来简单历数一下,心理医生/咨询行业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普遍尴尬。
心理咨询/诊疗工作并不是给人说话聊天,也不是给人上课
和教育工作不同,心理咨询/诊疗属于大教育概念,却不同于教育学,不但不具教育的强制性,而且通常被禁止以教育者常见的说教、教训、灌输的姿态,以更高的要求和技术来进行工作。教育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低龄被教育者的学习习惯养成和计划执行上,随着被教育者的年龄增长,学习习惯的达成,越到后期这种强制性越自动弱化,甚至仅仅停留于教育体制对个体的规划(比如量化考核)之中。
而心理咨询/诊疗工作者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助人自助,即只能授人以渔,而非鱼。侧重启蒙,开启觉悟,增进对自我情绪、情感等人格内容的觉察与理解,澄清混沌的观念系统,促使人获得多样性的资源,对自我提升接纳度,是异常琐碎、细致、耗费时间却浓缩一生精华的工作,也是一门包容许多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艺术,而不是给人说话、上课。
心理医生/咨询师皆移情,会被移情和反移情
移情,是一个专有名词。心理医生/咨询师在日常生活中,会获得大众过度的、下意识的自我投射、不成熟的防御或者千奇百怪的移情反应,毫无必要、不易觉察又难以自控,而他们亦有自身的局限和反移情,这都在无声无息的发生、发酵,影响日常人际关系。光移情反应,就是心理咨询的重中之重,可以参见一些提纲性的网络文章,几乎就能管中窥豹。在此就不赘述了。
成熟的心理专家,几乎总是以一副淡然而疏离的姿态介入人际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心理医生/咨询师是收获最多投射攻击的那类高危职业
在实际生活中,普通人经常不由自主的把专业人士当成知情人,认为他们说话都似有所指,好为人师,对自我具有针对性,而对号入座,实际上这正是众多移情反应之一。所以在建立专业关系之前,尤其没有必要提前强调这一职业身份。年资高的心理医生/咨询师,也并不会仅仅因为没有告知职业,而失去客户;客户也不可能仅仅由于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忍耐”、“知心”面具,就能得到人格满足或治愈。被熟人无故的投射攻击,非常常见。常见的攻击和误会,举例如下: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正常建议,通常被大众过度解读为:你等于在骂我,你等于说我有病,哪怕在自认为颇有文化的文艺工作者、海归、白领、专业技术人员眼中也是如此,人们对自身的无知,往往源于传统、文化、习俗和家庭生活的无意识。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正常表达,通常被大众过度解读为职业病。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工作,常常被庸俗化为星座解读、算命、解梦和猜心术。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工作,不就是说话聊天,听人倾诉,我生活中也都做。
心理医生/咨询师自己都是久病成医,不然没效果。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工作,必须涉及个体对象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使得大众常常作出所谓“阶级偏见”的误读,与不合理的愤怒投射;涉及个体对象的家庭教养细节,是必要的信息采集,大众在传统观念中,常常将之视为个人、私域的事,而不能统一认识,理解个体教育的社会化倾向,并有效回溯相应的经验,常常做出不合理的攻击:你竟然认为我没教养,或者,你竟然指教我的家教。
大众对心理医生/咨询师的非人化和误读
大众通常对心理医生/咨询师视为万能,期望他们完美化、不会犯错、无所不能,过于神化,就是非人化,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并不把他们当人看。为什么这么说呢?大众对自身的局限是无知的、压抑的,甚至是防御性的、病理性的,这与专业人士经过训练,对自身的局限已知,并能够通过对咨询/诊疗细分领域的专注、咨询/诊疗对象的筛选,具有即时而及时的自我觉察,有根本区别。
心理医生/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强,与其在其它领域的无知并存,这不难想象。对专业人士的过度神化,像孩子一般投射无限度的期望,本来就是低龄化或不成熟的人格反应,但需要大众形成共同的认识,还需要行业同仁的艰辛努力,以及大众传播传达专业的宣传口径。
大众普遍对基本的人际界限缺乏认识
在没有达成专业关系之前,缺乏必要的专业设置、伦理设置及要约,往往在激情之中,急于在和心理医生/咨询师的普通人际交往中,涉及过深,甚至越界、曝露隐私,这就更加影响“专业关系”(而非大众想当然的关系)的建立。
打一个不雅而形象的比喻,一个饱受痛苦的痔疮患者,见到医生往往不会主动暴露自己患处,而是会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先去挂号、等候问诊,进入医生办公室,在医生的指导下,才开始袒露病情;令人尴尬的是,我们的客户病程越长,可能越是压抑无知,一旦知道对面的人是专业人士并且下意识中放下防御,就越有可能在谈话当中突然彻底的暴露自我,甚至隐秘多年的隐私,有时候旁若无人,更有在众目睽睽之下。这种激情的宣泄,有时候难免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无法有效遏制,不仅给心理医生/咨询师带来繁重的心理压力,而且当事人只求痛快,激情过后感觉情绪高涨直到衰退,生活又一本还原,回到压抑、无力的现实,当事人还容易将此错误归因、过度推论为:“我都努力过了,(我的现实境况)竟然还是没有改变”。所以这个行业的专业关系,必须建立在专业设置上,没有捷径,不开特例,有待大力宣传。
良好的界限感,却是本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基础素质。一个回答学习心理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人性、对人好奇的从业者,恐怕界限是三五年建立不起来的;一个过分沉湎于心理咨询关系的从业者,却也往往有着令人担忧的内部人格和界限。
大众普遍对心理咨询和诊疗的工作方法,缺乏必要了解
大众不重视防范心理问题、疾病甚至精神疾患,总是出现症状还纠结、拒绝面对
大众传媒对心理科普工作往往流于庸俗化、表面化,误导公众
我的微信号:psychocaohui
前一篇:如何进行自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