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你总是负面的看待问题吗?

标签:
心理咨询曹晖15996211831 |
http://b251.photo.store.qq.com/psb?/V115I2uZ3EZr7P/BlYkEIuQbDL24vEdda4fbbKP8tvQ5c8PfonTuMEkq6E!/b/dPsAAAAAAAAA&ek=1&kp=1&pt=0&bo=gAI.AwAAAAAFAJw!&su=0212463985&tm=1484827200&sce=0-12-12&rf=2-9
听他说话,不由得渐渐出神。其实刚开始还是很专注的,但是他一句「这背后一定有问题」,让我慢慢陷入了某种情绪。
这些年,社会弥漫了一股不信任的情绪,从媒体报导新闻的方式、整体的社会风气,都可以感受到,信任似乎是一种奢侈的状态。然后,从大环境到家庭,从外人到家人,这种态度逐渐被类化了。
其实,他不见得有证据,但就是怀疑。说实话,疑心生暗鬼,真要用力去找,小错误、小瑕疵很容易现形,然后被放大—果然印证了他的想法。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阳光就有阴影」、「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他讲的话,其实也不稀奇,在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聊天,其实很常听见。该说是他这个人坦率吗?还是要说他粗鲁?
他讲话是不太好听,可是那也是因为,他没有特别去修饰,所以他讲的大致上是真心话。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样,不过,他也不至于过于偏颇。从负面看人事物,是现在不少人的习惯。
先稍微抽离出来看,我其实没有那么期待从忧郁症的角度去剖析,可是不由得一直产生这样的联想。从认知理论看忧郁症,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与世界、对未来的看法,都呈现稳定的负面型态的话,那么忧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就一般人的直观来说,凡事都从负面看,情绪不会太好。如果长久从负面看,可能负面情绪就会一直来,黑夜无尽,看不见黎明。个人的心理历程很可能是如此,如果讲到整体社会,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推论?
社会的力量很大,个人难免被影响。在我的工作领域,很明显地感受到,亲师之间,常有猜疑;家人之间,也不一定能相互同理。
没有信任为后盾,我们寸步难行。
有一种家长,喜欢从负面的角度看孩子。常会怀疑孩子闯了祸,即便只是稀松平常的小事。然后,因为常从负面看,所以常忽略孩子的正面行为。
「你今天怎么这么乖,是不是偷偷做了什么坏事?」这是这种父母,常说出口的话,我们大概不会太陌生。
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就算再怎么尝试努力改变,父母看他的眼光没改变,孩子也会常感觉挫折。所以,干脆放弃自我约制的行为,依凭着一时的感觉去做事,变成了孩子慢慢靠拢的选项。
负面眼光,慢慢地变成了负面事实。这种父母心里常描绘的图像,由他们的孩子来完成。
不过,我意识到,我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负面眼光、负面情绪,激起了我的负面情绪,那种自动发生的负面思考,正在我的大脑盘旋,让我没办法专心听他说话。
在行为层次,个人要对抗社会,其实有点困难。但是在心理上,我们个人,最后要面对的,常是我们自己。像是我脑海中出现的负面想法,心里涌现的负面情绪,主要是在此时此刻,受到环境的引发,并非受到我个人控制,也非我个人意愿。
「我」有很多部分,也有很多面貌。被外界扰动的我,相对于内在静定的我,两者不见得相同。不一定要把全副心神,压在某一个我,顾此失彼。只活在某一个我,所建构的某一个世界当中,那跟他人心里的世界,不见得有交集。
反正,都没办法专心听他说话了,那就试着调息与放松,端正一下坐姿,感觉身体的状态,让身体轻轻动一动,喝喝水,一次一口,感觉清水慢慢从咽喉滑落。心神稍微拉回来之后,就注意听他的话,一次把一句话听清楚,不评断他的言论,只求听懂,不懂就确认,然后继续调息与放松…
他似乎讲得很尽兴,他喘口气的时候,我也没急着响应。然后,看他有点尴尬,想要找话讲,我就问了一句:
「听起来,你花了很多时间想这些事,是因为常常想这些,对你很有帮助吗?」
他倒是一时反应不过来,喃喃重复了几次我的句尾,「很有帮助吗…很有帮助吗…」。他觉得,保持对人的怀疑,用这种态度去看人,可以预防自己被骗,可以看得懂很多社会上的运作。不过,他是觉得,这种事其实不用想那么多次,有时候很没营养,搞得自己心情也不会太好。连睡觉在那边翻来复去的时候,都在想这些,很累又睡不着的感觉,实在很糟。
我跟他说,能省思不是坏事,能从细节中看出端倪,这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我的微信公众平台:psychocaohui
这些年,社会弥漫了一股不信任的情绪,从媒体报导新闻的方式、整体的社会风气,都可以感受到,信任似乎是一种奢侈的状态。然后,从大环境到家庭,从外人到家人,这种态度逐渐被类化了。
其实,他不见得有证据,但就是怀疑。说实话,疑心生暗鬼,真要用力去找,小错误、小瑕疵很容易现形,然后被放大—果然印证了他的想法。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阳光就有阴影」、「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他讲的话,其实也不稀奇,在一般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聊天,其实很常听见。该说是他这个人坦率吗?还是要说他粗鲁?
他讲话是不太好听,可是那也是因为,他没有特别去修饰,所以他讲的大致上是真心话。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样,不过,他也不至于过于偏颇。从负面看人事物,是现在不少人的习惯。
先稍微抽离出来看,我其实没有那么期待从忧郁症的角度去剖析,可是不由得一直产生这样的联想。从认知理论看忧郁症,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与世界、对未来的看法,都呈现稳定的负面型态的话,那么忧郁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就一般人的直观来说,凡事都从负面看,情绪不会太好。如果长久从负面看,可能负面情绪就会一直来,黑夜无尽,看不见黎明。个人的心理历程很可能是如此,如果讲到整体社会,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推论?
社会的力量很大,个人难免被影响。在我的工作领域,很明显地感受到,亲师之间,常有猜疑;家人之间,也不一定能相互同理。
没有信任为后盾,我们寸步难行。
有一种家长,喜欢从负面的角度看孩子。常会怀疑孩子闯了祸,即便只是稀松平常的小事。然后,因为常从负面看,所以常忽略孩子的正面行为。
「你今天怎么这么乖,是不是偷偷做了什么坏事?」这是这种父母,常说出口的话,我们大概不会太陌生。
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就算再怎么尝试努力改变,父母看他的眼光没改变,孩子也会常感觉挫折。所以,干脆放弃自我约制的行为,依凭着一时的感觉去做事,变成了孩子慢慢靠拢的选项。
负面眼光,慢慢地变成了负面事实。这种父母心里常描绘的图像,由他们的孩子来完成。
不过,我意识到,我也受到了他的影响。他的负面眼光、负面情绪,激起了我的负面情绪,那种自动发生的负面思考,正在我的大脑盘旋,让我没办法专心听他说话。
在行为层次,个人要对抗社会,其实有点困难。但是在心理上,我们个人,最后要面对的,常是我们自己。像是我脑海中出现的负面想法,心里涌现的负面情绪,主要是在此时此刻,受到环境的引发,并非受到我个人控制,也非我个人意愿。
「我」有很多部分,也有很多面貌。被外界扰动的我,相对于内在静定的我,两者不见得相同。不一定要把全副心神,压在某一个我,顾此失彼。只活在某一个我,所建构的某一个世界当中,那跟他人心里的世界,不见得有交集。
反正,都没办法专心听他说话了,那就试着调息与放松,端正一下坐姿,感觉身体的状态,让身体轻轻动一动,喝喝水,一次一口,感觉清水慢慢从咽喉滑落。心神稍微拉回来之后,就注意听他的话,一次把一句话听清楚,不评断他的言论,只求听懂,不懂就确认,然后继续调息与放松…
他似乎讲得很尽兴,他喘口气的时候,我也没急着响应。然后,看他有点尴尬,想要找话讲,我就问了一句:
「听起来,你花了很多时间想这些事,是因为常常想这些,对你很有帮助吗?」
他倒是一时反应不过来,喃喃重复了几次我的句尾,「很有帮助吗…很有帮助吗…」。他觉得,保持对人的怀疑,用这种态度去看人,可以预防自己被骗,可以看得懂很多社会上的运作。不过,他是觉得,这种事其实不用想那么多次,有时候很没营养,搞得自己心情也不会太好。连睡觉在那边翻来复去的时候,都在想这些,很累又睡不着的感觉,实在很糟。
我跟他说,能省思不是坏事,能从细节中看出端倪,这能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我的微信公众平台:psychocao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