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心理咨询师曹晖博士
心理咨询师曹晖博士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220
  • 关注人气:29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忍住不吃糖的孩子更成功?别闹了

(2016-04-11 14:56:10)
标签: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师

曹晖

分类: 曹晖心理咨询
                    忍住不吃糖的孩子更成功?别闹了
         

时下最时髦的教育理念非“坚毅教育”莫属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建立相关的工作室,教育机构也纷纷开发培训课程。40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切尔做了一个“棉花糖实验”考验学龄前儿童耐心和意志力,结果发现,那些忍住不吃糖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这个实验成为“坚毅教育的理论根据。

这个实验实际上具有误导性,事实上在低龄幼童时期,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约束力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至今没有权威的解释。相比起6岁以上的儿童,对婴儿期的孩子施行“坚毅”教育也许会适得其反。

很多父母秉承“不能把孩子惯坏了”的理念,力求发展孩子的自我约束力。他们坚持让孩子自己睡,拒绝过多拥抱,甚至用奶粉代替母乳喂养以减少婴儿对母亲的依赖,认为这样会让孩子更独立,更早树立自我意识,殊不知,这样做也许是南辕北辙。

其实很多施行“坚毅”教育的父母往往是更有责任心更爱自己孩子的,他们希望通过让孩子学会“等待”来培养他们的自我克制能力。然而他们走了误区。在孩子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关键时期,其他更重要的认知系统也处在重要发育期,而这些系统的发育需要借助父母的关爱。孩子的大脑无比复杂,而在两岁半以前,外界施与他们的任何压力都会影响大脑和身体的发育。

人类的神经系统发育需要关爱和呵护来引导,父母的拒绝会让婴儿觉得情绪压抑,这种情绪会误导神经系统,激发婴儿体内皮质醇的升高。皮质醇是一种调节情绪的激素,它的出现会带走婴儿大脑内的兴奋触突,影响基因表现,抑制大脑发育。因此,婴儿阶段的宠爱必不可少,这些关爱从顺利的分娩开始,到产后母婴亲密相处;从母乳喂养到一起玩耍,并且满足孩子抚触拥抱的要求。

为什么父母一定要求孩子要独立呢?心理学家Ian D. Suttie在《爱与恨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在20世纪初,有一种禁忌仅次于性,那就是柔情。10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柔情的避讳有增无减,人们推崇坚韧不屈,掩饰脆弱柔然,认为这才是阳刚之美。即使是女孩子也被灌输这种观念,让她们摒弃家庭第一的理念,用努力工作取得成就来证明自己。

想想看,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听人说“哦,别天真了!”或是“那么浪漫了!”你还是现实一点吧!”教人坚强前行的励志话语似乎是不可取代的。

缺乏关爱抚触,屡遭拒绝的婴儿,大脑的发育会根据这种环境的影响自动调整到“压力模式”。这种模式下的激素水平,神经系统发射结构会逐渐形成一种反应状态,以自我利益为主导,随时准备反击和拒绝,就像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一样。这种塑造坚毅的性格代代相传,不断强化。

我们不原创,
我们只是心理学精髓智慧的搬运工,
加入微信公众号:
psychocaohui
(长按复制)
曹晖带你每天读一次心理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