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朋友

(2014-09-19 09:19:46)
标签:

佛学

聊城市

聊城大学

曹晖心理咨询

0635-8238100

分类: 网络搜集
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朋友
 

当人们知道你是学心理咨询的,人又看起来还算友善,于是遇到问题时就想到找你聊聊,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这是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千万次遇到的尴尬情形。但却不知如何向人解释,这样的“聊聊”我们为什么不能提供“专业的建议”抑或带给他“神奇的变化”?

 

   为什么你的朋友不能替代咨询师的角色?为什么咨询师被你作为朋友邀请到咖啡厅里和你聊上一两个小时,给你的建议你却觉得不那么好接受?为什么咨询师那么“事儿妈”,要固定地方、时间、长短,收费,还要跟你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见面?

                           ……

   看到一位同行写的这篇《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好朋友》,不禁会心一笑,它道出了心理咨询同道的共同心声。

 

   若是我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会先问那些求助者:请你想象一下,医生能否被你在大街上拦住问诊后,没法做全面检查就要求确诊开药、甚至被要求立即当街手术?好,就算是神医能做到料病如神、刀落病除,你愿意当众赤裸身体吗?而不脱去“衣服”,你让医生怎么手术?至于心理咨询为何要持续进行?一次手术再成功能彻底解决你过往几十年产生的问题、保证你未来几十年健康无病吗?

    你只是需要为心灵的创伤涂涂红药水,得到些无关痛痒的安慰?还是要身心真正健康的心灵成长?由你选择。

 

   有这样幻想的求助者,恐怕除了不懂得心理治疗的规律,主要是因为被内心深处自认为的“我不够好、我很没用”等的焦虑恐惧煎熬着,幻想药到病除、一劳永逸,而这种不接纳自己的焦虑、恐惧恰恰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另外,没有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这种把咨询师当上帝的“托付心态”是没有办法让自己身心真正健康的。

 

   所以“当你知道面前那人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请Hold住,因为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做TA的朋友,得到安慰。成为TA的来访者,使你自己成长。二者不可兼得”。作者这个观点对于绝大多数求助者是非常适用的,我基本持肯定态度:以他为友,你只能得到安慰;以他为“师”,你可以成长心灵!

 

   我也基本认同“不要把心理咨询师当朋友,也不要给朋友做心理咨询”。不过,对“高段位”的心灵成长者,最好的修行成长恰恰在各种“亲密关系”中,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但这是后话,今后有机缘在我会针对“心理咨询有效的核心到底是什么”继续探索分享。

 

附:

 《心理咨询师不是你的好朋友》

      当你知道面前那人是做心理咨询工作的,请Hold住,因为在你面前有两个选择:做TA的朋友,得到安慰。成为TA的来访者,使你自己成长。二者不可兼得。

 

     刚回北京那年,我去参加一个大的圣诞party。他们有一个有趣的游戏,女生进门的时候留下张纸条,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男孩子们可以到圣诞老人那里,碰碰运气抽张纸条。所以,当party上忽然我的电话震动起来,我的女伴几乎和我一起尖叫,然后从人群中看见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子向我们走过来。在巨大的音乐声,和跳舞的人群中,我们相互交换彼此信息,寒暄搭讪。当他得知我是学心理学的之后,我们俩之间的空气陡然停滞,然后他转过头来跟我大声喊:“正好你可以帮帮我!我有这样一件事情blablabla……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平安夜里,在一片光怪陆离的灯光之下,衣着鲜亮的人们在我的身边大声欢笑,跳舞的人们擦着我的肩膀来来往往,姐跟一大哥,站在party中央,怀着复杂的心情,大声地“帮他解决心理问题”。

 

     那天晚上,我自然没有能够帮到那个男孩子。我脑袋里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无法在那样一个场合去问,也无法给他任何有帮助的建议,我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聊以安慰。

 

     自此之后,凡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都说,我是幼儿园阿姨。

 

     当人们知道你是学心理咨询的,人又看起来还算友善,于是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想到找你聊聊,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这是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千万次遇到的尴尬情形。

 

     我们深知,这样的聊天和见面,我们所能够做的,和所有懂得关心朋友的人们能够做的,无大差别。但却不知如何向人解释,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提供“专业的建议”抑或带给他“神奇的变化”?

 

我们常说,心理咨询需要一个“Therapeutic   Container(具有治疗意义的容器)。这个意思不单单指物理上的心理咨询室,还指咨询师给来访者建立的这个心理意义上的、具有治疗意义的空间。

 

     有个美国老师以前这么举例子,说他在几十年的咨询师经历中,不止一次地听到来访者在离开的时候说,“我能不能先把我这些压力和忧伤寄存在你这儿,下周再来?”这样,来访者不必背着重重的忧伤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他知道,他是可以回来这个地方,再去面对和处理自己难以承受的那一部分的。

 

     这是一个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地方。在这个therapeutic   container里面,我们谈论生活里面不和他人谈起的事情,我们建立一个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去看我们内在生命里面,究竟是什么在产生影响。在安全的环境之下,去探索和成长。就像你能够安全地、裸身去和咨询师跳一支舞,而丝毫不必担心被评价伤害。

 

     我有个同事去做个人体验(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一段时间后我碰到她,问她被咨询的感受怎样。她说,“你知道吗?重要的是,我知道每周都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在那儿,这就让我觉得有信心和力量”。

 

     你看,这和现实世界如此不同。这样开始,咨询才真正能够慢慢开始起效。她开始有勇气,去在咨询关系中,探索她自己。

     这就是咨询的Boundary(边界设置)了。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朋友不能替代咨询师的角色,为什么咨询师作为一个朋友出现的时候,你感受不到TA带给你什么“奇妙的变化”。为什么咨询师被你作为朋友邀请到咖啡厅里和你聊上一两个小时,给你的建议你却觉得不那么好接受。为什么咨询师那么“事儿妈”,要固定地方、时间、长短,收费,还要跟你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见面。无论你如何追问,ta既不会给你电话号码,还会努力避免在其他任何场合和你接触。

 

     因为,无论你是多么的开放、多么地善于求助,相信我,当现实世界的任何信息介入,当那个“therapeutic container”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你都无法从心底确信,你能够真正地允许咨询师,甚至允许自己,走进你生命里面,最需要勇气面对的那一部分。

 

     也因此,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温暖的朋友。

     所以,当身边的朋友欢呼雀跃说,认识你以后,我心理有问题就找你啦的时候,我心里都充满了忧伤,sigh,乖乖你不知道你正在错过了一个多么好的咨询师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