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一岁到两岁的时候画画,不仅仅是他们有绘画天赋,而是他们发现了自己通过外显行为能够影响世界,即他们发现自己可以用纸和笔这样的东西,创造出第三种东西,所以他们的兴趣在于用笔在纸上乱涂。这时我们成人如果试图教给他们怎样画画,那就弄巧成拙,不但耽误了人家的探索,还累坏了自己,同时破坏了孩子的成长规律。
孩子在两岁之前画画,是沉迷留在纸上的印记,两岁之后,孩子们已经有两年的时间通过自己的外显行为影响环境和改变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世界也以符号化的形式留存在孩子的大脑中。在这个留存的过程中,孩子同时还发展起来了基本的大脑工作能力和工作模式。
到两岁时,孩子大脑中不但留存了大量的通过他们的口、手、脚和身体、眼睛、鼻子收集来的关于世界的讯息符号,同时还具有了将这些符号和讯息加工为简单的心理活动的能力。这些活动和符号被表达出来时(表征)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图画、语词、低级的象征性游戏(如我是妈妈,你是宝宝,我是蛇,把妈妈吃了,给布娃娃喝水等)。
这时,孩子有可能把他们的画画成圈,说这是妈妈。在发展心理学中管这个时期叫作命名涂鸦期,以前人们说孩子到三岁才出现这种情况,但我们发现,这不能肯定,有的两岁孩子也会这样做。
这时也不能教孩子画画,但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画,你画你自己的画。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的画画得美轮美奂,也不要在画画时不断地涂抹擦改,这样会让孩子觉得画画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你画的画离孩子太远,那么孩子就不会认为那是人画的,他就不会与你的画交流,所以我们对孩子说的语言要让孩子听懂,同样我们画的画也要让孩子看懂。
孩子到了四岁,画画不再是像三岁那样,画一个小蝌蚪却说的天花乱坠。他们试图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画得很像,发展心理学上管这一时期叫魔鬼现实主义,也正是在这时,他们开始对自己所画的画不满,他们会让别人替他画。当别人替他们画了之后,他们就开始不自信,开始说自己不会画。于是开始每次都让别人替他画,他自己在一边指挥,有一天他们对自己更加不满,于是就再也不画画了,也不会看画。不画也没什么,但不看画,在人生中就少掉了一大块精神资源,那是很可惜的。
当孩子让你替他画画时,最好不要替他们画。但可以帮助,如一个孩子说不会画一个人的脚,问我怎么画,我对他说:“脚嘛,就是这样的”,接着我一笔就画了一个像红薯一样的脚,长在我自己画的人的裤脚上,还带着噗噗的声音。孩子笑了,但我画的那个人的脚,让孩子觉得画脚很容易。
再如,一群孩子在画画,我也过去了,拿到一张纸,这是我自己的纸,不是孩子将要画画的纸。我说:“有一天,一个生物学家来到非洲的原始森林,正在走着,不小心,一脚踩到了一个臭鼬,臭鼬看着他,好像一点也不生气,但臭鼬突然转过身去,扑哧,放了一个大屁……”我边说边画,画完了,我就走了,孩子们大笑。我离开后他们继续画自己的画,不久,他们的画面中出现了情节,孩子把生活整理成了故事,并把故事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这时他们既是文学家,又是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