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训的思考
(2014-02-20 23:31:45)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1. 培训质量不齐:中介机构培训质量的把控实际上就放在了兼职培训师的手中,也就是说,完全凭培训师自己的“良心”在把控培训质量,这样也形成了居易老师所说的“讲师绑架机构”;
2. 培训价格混乱:培训行业和医疗行业、教育行业不一样,后两者有国家统一的资质高低评价系统,在目前的培训行业中,缺少统一可信的水平认证标准,在寻找培训师的时候,客户往往感到迷茫,也难以评估培训质量,多数采用主观感受来评估培训效果,这就引发了下一个情况——
3. 培训评估不准:不少客户在接受培训的时候,对培训价值的评估多采用短时评估模式,也就是看培训后的即时效应(现场感)和短时延时效应(3月内培训内容的内化情况),这源于对培训的定位不准。居老师认为培训是一种教育业,而不是服务业,这点我非常认同。教育界有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然培训是教育业,那么我们就需要长程评估(数年),对每个培训项目都要进行1年以上的内化质量评估,这样才让客户购买到真正有用的培训产品;由于培训评估不准,因此不少培训师“以不变应万变”,引发了下一个情况——
4. 培训内容雷同:现在很多培训属于模式化培训,也就是几个机构用同样的内容,但用不同的包装来开展,实质上是换汤不换药。这源于培训师的工作态度。我认为,没有完全一样的培训,因为每次遇到的客户需求都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问题(例如人际沟通训练),由于客户内在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客户的人力结构不一样、客户的现实背景不一样等诸多原因,培训师每次应该做不同的课程设计,而不是一个课程打天下。这就引发了下一个情况——
5. 培训师的定位不准:培训师到底是什么角色?居老师认为是教育者的角色,我认为其包含内容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者角色,培训师的实质还包括是“授人以渔”的导师。授人以渔有两个基本环节——1.给客户钓鱼的工具,2.教会客户使用工具。因此,培训师实际上是行为模式训练导师——引导学员掌握一种工具、学到一种技能——问题解决的技能——分析、思考、训练、内化。因此,培训师应该是有灵魂的训练者,而不是金玉其外的稻草人。
仅以此文感谢居老师的培训体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