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小霸王的教育
(2014-02-20 08:14:54)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任性小霸王的教育
孩子天生都是非常善良、非常真诚的,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是发自纯朴的本性。所以,没有不讲道理的孩子,关键要看家长会不会给孩子讲道理了。其实,道理,不是仅仅靠一张嘴去“讲”的!
1、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听自己的话。
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在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自由、喜欢尝试、追求独立,
他们顽强地想表现自己的意愿,顽强地想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不给他机会,或者一味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安排”他,
那么,他就会拼命拼命地挣扎,甚至演变成所谓的“任性小霸王”。
【实例】
早晨上幼儿园,赶时间,妈妈拿出衣服裤子,“强行”给孩子穿上,
并且一边催促:“快点快点,赶紧穿好!”
这时候,心情欠佳的孩子大喊:“我不穿,我偏不穿这件!”
妈妈着急了:“你怎么回事啊?叫你穿就穿!马上迟到了!”
妈妈越催,孩子越磨,就是对着干,甚至开始耍赖、哭闹。
妈妈怒不可遏:“真讨厌,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烦S了!”
换一种做法看看。
一开始妈妈就不要自作主张,而是问:“宝贝,你今天想穿哪件衣服?”
笑笑开心地自己去打开抽屉,开心地找出自己喜欢的衣服,
开心地自己穿上,还会开心地问妈妈:“好看吗?”
妈妈只需一个微笑,一个肯定,免去了所有的纠缠和麻烦。
就是这么简单。
有时,家长理解的“任性”,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安排行事。
2、用尊重的口吻、建议的态度,与孩子“商量”,而不是强迫、威胁。
父母貌似应该是有权威的,所以总是用一副命令的姿态来对待孩子。
实际上,孩子和大人一样,是完全平等的生命,是有思想的个体。
如果你仗着权威而强迫孩子听话,结果只有一个: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放下身段,不要把孩子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
这样孩子也会把你当成朋友,消除抵制心理。
【实例】
吃饭时间,孩子坐不下来,非要从沙发上往下跳。
妈妈束手无策:“别跳了,你快给我下来!吃饭!”
孩子依然乐此不疲地上蹿下跳,妈妈的话只不过吹了一下过堂风。
妈妈声嘶力竭:“你再不下来就没有饭吃了?以后再也不给你吃饭了!”
瞧,这就是强迫,这就是威胁。
换一种做法看看。
妈妈:“现在应该吃饭了,你为什么还在跳个不停呢?”
笑笑:“哈哈,我高兴,我就要跳。”
妈妈:“你跳累了吗?累了,是不是需要吃点东西?”
笑笑:“我不累,我不想吃。”
妈妈:“那这样吧,你要是不饿的话,就到卧室的床上去跳,现在大家都在吃饭,你在这儿跳,影响别人吃饭了,对吗?”
笑笑:“嗯。”
妈妈:“你想跳多久?你早上吃的饭,只有那么一小碗,这些饭到了你的肚子里,就会变成‘力气’,但是你跳一会,力气就没了,然后就需要继续吃饭才能补充,对不对?所以,你打算要跳多久呢?”
笑笑:“我再跳三下?妈妈,我有力气跳三下吗?”
妈妈:“我也不知道,嗯,你去试试吧?”
实际上,笑笑跳了两下就跑过来:“妈妈,我没力气了!”
妈妈:“呵呵,那就快过来吃‘力气’吧,今天吃几碗?”
笑笑兴奋地伸出3个手指头:“我要吃3碗!”
(以上话语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有效,要灵活应变,加上耐心,
不过,核心思想是相同的:尊重、建议、商量。)
3、允许孩子“申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养成讲理习惯。
一个杯子,盛满了水是很难加进新水的,只有让它先倒出来再装入。
跟孩子说理时,他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应该充分给予机会。
“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要让孩子学会解释事情、分析原因。
当你安静地倾听了孩子的内心想法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营造了很好的亲子沟通氛围。
【实例】
孩子把卫生间里的卷纸偷偷拿出来,一节一节抽,铺了一地。
愤怒的妈妈:“怎么回事啊你?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又浪费卫生纸?这是上厕所用的啦!铺在地上脏死了?搞得一地乱七八糟?……”甚至会火冒三丈地在孩子屁股蛋子上来几下。
换一种做法看看。
妈妈:“宝贝,告诉妈妈你在做什么呢?这么开心?”
笑笑哈哈大笑:“我在玩纸呢。”
妈妈:“你知道这些纸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笑笑:“知道,擦PP的,哈哈。”
妈妈:“嗯,没错儿!那你为什么要把它们都铺在地上呢?”
笑笑开始找理由:“因为,因为这样会变得好长,好长!”
妈妈:“哇,这么长?真是很有趣!”
笑笑兴奋:“妈妈你看像不像火车?”
妈妈:“像,你真聪明!不过,你把纸都玩了,那以为我们用什么擦PP呢?”
笑笑纳闷:“这不是还可以擦吗?”
妈妈:“不能了哦,纸在地上,很脏,不能再用来擦PP啦!”
笑笑开始申辩:“能!我玩好了,再卷起来放回去,还能擦!”
妈妈:“你看啊,这地上有好多灰,纸是不是变脏了啊?”
笑笑找理由:“没关系,脏了我就洗一洗!”
妈妈:“哈哈,纸不能洗,一洗就没了!不信妈妈带你去试试。”
……
这个过程,妈妈听了笑笑的理由和申辩,
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把长长的卷纸当成火车,非常可爱,
然后通过友好的交流和示范,让孩子轻松接受道理。
1、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决定、听自己的话。
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在逐渐增强,他们渴望自由、喜欢尝试、追求独立,
他们顽强地想表现自己的意愿,顽强地想发挥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不给他机会,或者一味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安排”他,
那么,他就会拼命拼命地挣扎,甚至演变成所谓的“任性小霸王”。
【实例】
早晨上幼儿园,赶时间,妈妈拿出衣服裤子,“强行”给孩子穿上,
并且一边催促:“快点快点,赶紧穿好!”
这时候,心情欠佳的孩子大喊:“我不穿,我偏不穿这件!”
妈妈着急了:“你怎么回事啊?叫你穿就穿!马上迟到了!”
妈妈越催,孩子越磨,就是对着干,甚至开始耍赖、哭闹。
妈妈怒不可遏:“真讨厌,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烦S了!”
换一种做法看看。
一开始妈妈就不要自作主张,而是问:“宝贝,你今天想穿哪件衣服?”
笑笑开心地自己去打开抽屉,开心地找出自己喜欢的衣服,
开心地自己穿上,还会开心地问妈妈:“好看吗?”
妈妈只需一个微笑,一个肯定,免去了所有的纠缠和麻烦。
就是这么简单。
有时,家长理解的“任性”,只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安排行事。
2、用尊重的口吻、建议的态度,与孩子“商量”,而不是强迫、威胁。
父母貌似应该是有权威的,所以总是用一副命令的姿态来对待孩子。
实际上,孩子和大人一样,是完全平等的生命,是有思想的个体。
如果你仗着权威而强迫孩子听话,结果只有一个: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放下身段,不要把孩子置于自己的对立面,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他,
这样孩子也会把你当成朋友,消除抵制心理。
【实例】
吃饭时间,孩子坐不下来,非要从沙发上往下跳。
妈妈束手无策:“别跳了,你快给我下来!吃饭!”
孩子依然乐此不疲地上蹿下跳,妈妈的话只不过吹了一下过堂风。
妈妈声嘶力竭:“你再不下来就没有饭吃了?以后再也不给你吃饭了!”
瞧,这就是强迫,这就是威胁。
换一种做法看看。
妈妈:“现在应该吃饭了,你为什么还在跳个不停呢?”
笑笑:“哈哈,我高兴,我就要跳。”
妈妈:“你跳累了吗?累了,是不是需要吃点东西?”
笑笑:“我不累,我不想吃。”
妈妈:“那这样吧,你要是不饿的话,就到卧室的床上去跳,现在大家都在吃饭,你在这儿跳,影响别人吃饭了,对吗?”
笑笑:“嗯。”
妈妈:“你想跳多久?你早上吃的饭,只有那么一小碗,这些饭到了你的肚子里,就会变成‘力气’,但是你跳一会,力气就没了,然后就需要继续吃饭才能补充,对不对?所以,你打算要跳多久呢?”
笑笑:“我再跳三下?妈妈,我有力气跳三下吗?”
妈妈:“我也不知道,嗯,你去试试吧?”
实际上,笑笑跳了两下就跑过来:“妈妈,我没力气了!”
妈妈:“呵呵,那就快过来吃‘力气’吧,今天吃几碗?”
笑笑兴奋地伸出3个手指头:“我要吃3碗!”
(以上话语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有效,要灵活应变,加上耐心,
不过,核心思想是相同的:尊重、建议、商量。)
3、允许孩子“申辩”,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养成讲理习惯。
一个杯子,盛满了水是很难加进新水的,只有让它先倒出来再装入。
跟孩子说理时,他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应该充分给予机会。
“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要让孩子学会解释事情、分析原因。
当你安静地倾听了孩子的内心想法之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营造了很好的亲子沟通氛围。
【实例】
孩子把卫生间里的卷纸偷偷拿出来,一节一节抽,铺了一地。
愤怒的妈妈:“怎么回事啊你?跟你说了多少次了?又浪费卫生纸?这是上厕所用的啦!铺在地上脏死了?搞得一地乱七八糟?……”甚至会火冒三丈地在孩子屁股蛋子上来几下。
换一种做法看看。
妈妈:“宝贝,告诉妈妈你在做什么呢?这么开心?”
笑笑哈哈大笑:“我在玩纸呢。”
妈妈:“你知道这些纸是用来做什么的吗?”
笑笑:“知道,擦PP的,哈哈。”
妈妈:“嗯,没错儿!那你为什么要把它们都铺在地上呢?”
笑笑开始找理由:“因为,因为这样会变得好长,好长!”
妈妈:“哇,这么长?真是很有趣!”
笑笑兴奋:“妈妈你看像不像火车?”
妈妈:“像,你真聪明!不过,你把纸都玩了,那以为我们用什么擦PP呢?”
笑笑纳闷:“这不是还可以擦吗?”
妈妈:“不能了哦,纸在地上,很脏,不能再用来擦PP啦!”
笑笑开始申辩:“能!我玩好了,再卷起来放回去,还能擦!”
妈妈:“你看啊,这地上有好多灰,纸是不是变脏了啊?”
笑笑找理由:“没关系,脏了我就洗一洗!”
妈妈:“哈哈,纸不能洗,一洗就没了!不信妈妈带你去试试。”
……
这个过程,妈妈听了笑笑的理由和申辩,
首先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把长长的卷纸当成火车,非常可爱,
然后通过友好的交流和示范,让孩子轻松接受道理。
前一篇:最终要的是谁让重现笑容
后一篇:幸福的小狐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