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密依恋的培养
(2014-02-19 16:07:40)
标签:
0635-8238100
曹晖
曹晖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儿童亲密依恋的培养
培养亲密依恋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依恋是由儿童与母亲的共生关系(解读:“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这里更多是指婴幼儿离开了母亲成人的照顾将无法生存,或者说弱势的孩子只有依赖父母成人的照顾才能存活,继续成长下去。)引发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孩子在刚生下来的头两个月,处于原型自然状态,类似一种自闭,对外部世界浑然不知。这个时候的婴儿相当于生活在伊甸园,享受着欲求和满足。是母亲的爱抚、温暖、怀抱和哺乳,让孩子从自体依恋转向客体依恋,开始感知外部世界,感知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感知身体的边界。如果母亲性格强硬,动作粗糙,情绪不好,对孩子管理疏忽(让孩子处于饥、渴、冷、湿等不安状态),或不愿意亲自陪伴孩子,把孩子寄养别处,甚至虐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可能很难与人形成良好的依恋,心理发展延续甚至出现自闭倾向。
有很多不能形成依恋的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形成边缘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等。孩子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很重要,母亲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和精神关注,将促进孩子与母亲形成信任、安全、温暖的关系,这样的依恋关系能让孩子变得健康、活泼、开朗、自信、自信和自尊。很多母亲担心孩子是不是因为自己初产没有经验,工作繁忙,住房条件不理想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其实心理学低估了婴幼儿的心理能力,我们忘记了存在本能这一东西,绝大多数婴幼儿都有主动与环境适应的能力。在没有语言的时候,他们努力用笑,眼睛追随、手舞足蹈、哭来表达内心趋向,讨好并控制母亲或照料他的人,母亲或养育他的人不要挫败孩子这样的努力,给予必要的回应可以鼓励和激发孩子努力发展与人的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
如果孩子在两岁前,母亲由于种种原因,如外出,产后抑郁,让保姆或奶奶全权喂养,没有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亲密关系怎么办?不用担心,可要孩子五岁前回到父亲身边,一切都来得及。儿童的心理发展很多是齐头并进,并存不悖的。儿童的迟到发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心理欲求,这种欲求的满足可以因为环境而延迟或阶段性潜抑,但只要母亲给予孩子无条件的接纳、欣赏,并适当地增加与孩子的躯体接触、温暖地拥抱、轻柔地抚慰、细心地照料,孩子仍旧可以重新获得与母亲的依恋。唯一不同的是,这种依恋可能会维持得比普通的孩子更长一些。
与父母形成深层依恋的孩子的特征:
在人际关系中,开朗活泼,有自信有自尊,懂得爱别人能与人“共情”(所谓“共情”,雅今通俗地解释为:一种入境入情入心理解别人的状态和能力),没力暴力倾向,善良宽容,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
能正确解读父母教育自己的信息,打得也骂得,孩子不会忌恨父母,一般也不会让父母伤心。依恋不够的孩子打不得也骂不得,因为父母这样做会激发孩子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不信任。
当因为各种原因从小不能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又回到了父母亲的身边需要重建依恋的时候,父母最好不做的事:
对孩子身上的一些行为、特征、习惯不满意,不要忙着纠正孩子,这会让孩子感觉很糟糕,没有安全感。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批评孩子,如果说有什么事非要说,也要这样说:“孩子你这样做也不错呀,不过,妈妈妈还有一种方法,你想不想试试?”
急于向孩子表达亲密感,结果遭到孩子拒绝,引发大人的失败感和孩子的焦虑害怕。
拒绝原来曾与孩子形成依恋的人(曾经照料扶养关爱过孩子的长辈亲人),嫉妒孩子对那个人太好,会让孩子在客体关系发展中产生混乱的感觉。
扔掉孩子随身携带的旧手帕、玩具、漫画书,给他买更好的。其实,这些东西对孩子内心平静很重要,是一种对父母依恋的替代品,要暂时保留,耐心心等待孩子自己失去兴趣,自己处理。
父母要用一种平和、坚定、温暖的心去引导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完全投入父母的怀抱,完成儿童时期的心理发展任务——依恋。
来源:李子勋亲子讲座/ 整理
|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