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无奈
(2014-02-19 14:37:55)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咨询师命丧来访者刀下
咨询师自我体验时间的参考标准
国际临床心理咨询界要求一般的咨询师需有500小时的自我体验,精神分析师600小时,团体心理治疗师的团体自我体验至少是300小时。各类临床心理咨询师均需要接受案例督导1000小时。
目前国内约定俗成的标准是自我体验最少150小时——即使这样低的标准,在30万拿到证书的心理咨询师中也寥寥无几,全国可能不超过200人。甚至国内一些知名的心理专家的自我体验也不足150小时。
因此,在选定咨询师之前,一定要问清楚这些“硬指标”。“如果咨询师马上紧张起来,或者顾左右而言他,那么肯定是一个没有完成专业临床心理训练的庸医。也不排除有人会造假,这种人就比庸医更恶劣了,难说不会给你的心灵带来巨大的灾难。”
向内探索自己比向外学习技巧更重要
人人都有心理创伤,包括心理咨询师和治疗师。因为每个人在出生时和母体分离,就已经经历了第一次创。心理咨询师需要意识到自己也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有在自我体验等训练中把自己放在来访者的位置,接受其他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的治疗,才能消除自己因抑制强烈愿望而产生的心理冲突,解除自己的痛苦和愤怒,唯有这样才能感同身受地了解来访者的创伤和痛苦,做到包容、共情和价值中立。缺乏自我体验的心理庸医常常只会空洞地说:“我理解您的感受……”
缺乏自我体验、案例督导和临床体悟训练导致心理咨询师自我成长缓慢,内心力量不够强大,在咨询中无力解决来访者的阻抗,使对方失去信心而中断治疗,更谈不上支持来访者心灵成长和行为转变,反而枉费了来访者的信任、金钱和时间,甚至给来访者带来新的心灵创伤。
庸医现形记之一:
自我纠结
汶川地震后,来自全国的370多位拿到国家资格证书的咨询师一起接受培训,竟然有95%的人压根没听说过自我体验,当被指出自我体验的重要性时,竟然遭来一片嘘声。难怪震后灾民很怕见到心理咨询师:放在防火防心理咨询师。这些心理庸医在灾区频频露出马脚,例如:一位心理咨询师看到路边坐着几个受灾的学生,就热情地过去问:“你们好,我是心理咨询师,我能帮你们做些什么?”对方懵懵懂懂,犹如半夜醒来,半天才说:“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别的班的班主任,地震的时候语文老师正在给我们上课,可她却先跑出去救自己班的学生。我们很生气,难道我们就不是她的学生吗?”这位心理咨询师无法解答,感到非常内疚,觉得自己没有帮到学生,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纠结了他四五天——如果他经历了100个小时的自我体验,就能明白自己是人而不是神,不会把自己极度卷入到各种创伤情绪之中了。
庸医现形记之二:
免费咨询
从免费的咨询师角度看,他们担心自己的本领不能解决来访者的问题,预计咨询效果可能不佳,如果收了钱,自己就会很内疚。更深一层的原因,就是咨询师原生家庭的创伤没有解决,不能坦然面对收费后双方建立的关系。他们愿意免费的真正目的,说白了就是用来访者做练习。免费咨询弊端重重,包括使咨询师无法全身心投入,不能做到与来访者共情,也做不到包容和价值中立,咨询效果了了,反而让来访者受到分离造成的二次创伤。
从不付费的来访者角度看,他们在心理上还没准备好开始自我探索,无法面对自己曾经的创伤,即使勉强开始也很难坚持下去,因为不付费意味着随时可以逃离这些创伤,不需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国外临床心理研究已经证实,不付费就难以产生疗效。
庸医现形记之三:
“乐于助人”
先自助,再助人,才是一个合格的专业临床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自我的觉察、醒悟、修通,要求心理咨询师怀有爱心,但不能以帮助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和价值感。
咨询师还需要恪守职业准则,包括不与来访者发生亲密关系,坚持保密原则等。国内不能恪守行业操守的现象数不胜数,譬如在咨询室以外,咨询师跟来访者吃饭、恋爱,甚至发生性关系;在大学的咨询中心里,老师让研究生在现场观摩,使患者不敢暴露内心;在医院的心理科,拥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给来访者开药,混淆了咨询的角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