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身“懒”妈完全手册
(2014-02-19 08:57:00)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妈妈“懒”一点,宝宝生活能力长
生活能力是要宝宝自己做了才能学会的,那看看“懒”妈可以做什么?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儿童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
“懒招”1:
饿一饿 自己吃
妈妈要在食物设计、烹饪技术、搭配上下功夫,做到色香味俱全、花色翻新、营养均衡,用诱人的造型、色彩来激发宝宝的食欲。这种美好的进餐体验可以强化宝宝进餐的主动性。
周岁后宝宝喜欢用手抓东西吃,这是宝宝自主意识的觉醒,你一定要给予重视。这时,你可以把饭菜做成便于宝宝抓取的样子,放在小盘子里让宝宝自己拿着吃。多鼓励宝宝自己吃,他的自主性会更强,吃饭这件事就不会成为问题了。
当宝宝不想吃的时候,不妨让宝宝自己做主。与其追着他喂饭,不如让他稍微饿一会,等饿了再吃。你可以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宝宝的活动量,尤其是户外活动,大量活动后宝宝就会饥肠辘辘,下一餐的饭菜肯定一扫而光。
“懒招”2:自然而成
宝宝的生理机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不宜过早训练,应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形成。
以大小便训练为例。我女儿1岁半前是一直用尿裤的,外出做客时经常被老人说“这么大的宝宝还不会自己尿尿呀,真是长不大呀”之类的话。在我看来,宝宝大小便与智商没有关系,这是生理机能的一种表现,如果生理机能还没有成熟,刻意训练宝宝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反而累了大人苦了宝宝。一般来说,宝宝在2岁后膀胱控制机能才会真正成熟,所以,2岁前可以顺其自然,这样大人小孩都感到轻松。
“懒招”3:循序渐进
和宝宝分床的最初阶段,你要循序渐进,让宝宝逐渐适应。比如,最初开始的时候,你可以先把宝宝的小床放在大床的一侧,让宝宝挨着大床睡,有安全感。清晨宝宝醒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以愉快的情绪鼓励宝宝:“宝宝真棒,睡自己的小床,看来宝宝长大了!”妈妈的鼓励有利于增强宝宝自己睡的勇气和信心。
接下来,你就应该培养宝宝在自己的房间独自入睡了。为宝宝布置好温馨别致、充满童趣的小屋,墙上贴一些宝宝和爸爸妈妈的照片,把宝宝平时喜欢的玩具摆在床边,告诉宝宝小玩具会陪他一起睡觉,还要在宝宝睡前多陪他一会儿,给宝宝充分的爱抚,讲讲睡前故事,或放一段轻松优美的音乐。然后,平静地和宝宝互道晚安,让宝宝感到虽然自己单睡,爸爸妈妈始终呵护着他。
“懒招”4:妈妈示范
独立自主是宝宝的自发要求,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从2、3岁开始,宝宝就常常执拗地说:“我自己来!”,不想受到别人的干预,也不愿得到别人的帮助。这表明宝宝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这种渴望独立自主的倾向是幼儿期重要的心理特征。
懒妈妈就要适当满足宝宝的独立愿望,支持他“自己来”。通过向宝宝示范生活自理的方法,让他学着做。随着年龄增长,由易到难,不断扩大宝宝“自己来”的范围。
大虾级“懒”妈:
妈妈“懒”一点,宝宝学习能力长
哲学家别林斯基说:“人的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的深处保存着无数的奇迹。”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我们无法用平常的眼光来看待的,如果宝宝缺乏探索的精神,他就无法获得真知。聪明“懒”妈,不用找什么新鲜高级的玩具,不用老是紧跟宝宝屁股后头,也不要总碍手碍脚地指导他,而应该培养宝宝自己去探索、去感悟的好习惯。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成功“懒”妈的经验和心得吧!
“懒”招1:鼓励探索
宝宝对周围的许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无所畏惧,喜欢冒险,喜欢做一些“危险”的游戏。在自由探索中宝宝除了能得到无穷乐趣之外,还能发展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力。
你要鼓励宝宝大胆去探索,“没事,来试试吧,但是要注意……”同时,教给宝宝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防护方法,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伤害。
有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把她辛辛苦苦积攒了几个月钱才买回家的一块表当成新玩具给拆卸摆弄坏了,就把孩子狠狠地揍了一顿。
老师知道后,幽默而不乏沉重地对她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给打没了!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他的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孩子从小有了动手的机会,才能把实践能力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他的积极思维,培养他的创造能力。”
母亲听了老师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表送到修表匠那里,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的师傅如何修理,这样,修表匠成了老师,你的孩子既向他学到了关于表的一些知识,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那位老师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懒妈妈要用心地保护宝宝的探究和创造意识。
你可以为宝宝提供安全可供“破坏”的玩具或用品,比如小布锤、木制带盖小盒、带瓶塞的塑料小瓶、废旧的纸盒……同时,你将那些贵重的、易损坏的物品放置在宝宝接触不到的地方。即使宝宝真的“破坏”了你的某样心爱之物,你也不要大发雷霆,你要告诉宝宝这件物品的珍贵之处。
懒招3:借自然资源之力
做父母的总希望宝宝能学到更多,会的更多,从现在起你不用不辞辛劳地给宝宝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你可以不费力地找到许多合适的场所帮宝宝学习。
你可以偷“懒”找一些现成的地方,比如自然的环境,有沙土,有草木,有动物,有湖水,像中心绿地、动物园、植物园这些地方。大自然是宝宝最好的学习课堂。你可以在一旁关注宝宝,他想跑、想跳都行,只要是安全的都应得到你的允许。
你还可以找一些拥有丰富学习资源的社会性场所,比如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儿童剧场等,让宝宝观察事物,学会发现问题,产生新想法。
去这些地方,你还可以顺便带上宝宝的画板、画笔,他的小自行车、滑轮鞋,他喜欢的玩具,让宝宝在更广阔的天地享受他的乐趣。当宝宝做他喜欢的事情时,你不用特别在意他是不是摔倒了,他会学会自己保护自己,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他会在这些自主行为中独立而快乐。
骨灰级“懒”妈:
妈妈“懒”一点,宝宝处事能力长
与人交往也是一项重要的本领,宝宝要学会与人交往,发展自己的社会性,为今后更好地融于集体和社会做好准备。
“懒”招1:干预而不干涉
有一次在餐厅,女儿格格看到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姐姐,羡慕地瞧着她跑来跑去。好几次,小姐姐跑近我们的桌子,格格就轻轻地说:“小姐姐,你好!”红裙女孩正自顾自奔跑着没在意。于是,我问格格:“你是不是想和她玩?”格格点点头。“那你要大声地跟小姐姐打招呼,她可能没听见。你再去试试。“小姐姐,你好!”女儿走到小姐姐面前大声地说。红裙女孩愣了一下,没反应过来。我在边上提醒道:“小妹妹在向你打招呼呢!”小姐姐笑了,说:“小妹妹,你好!”互相打完招呼,两个孩子便在一起玩了。
当宝宝与小伙伴交往时,一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为缺乏交往的技能而吃闭门羹,或被小朋友抢走玩具……这时,你不必急着掺和进宝宝的交友圈。你可以适当地教给他技能,比如,和小朋友打招呼时,要面对着对方友好地问好;不想让小朋友玩你的玩具,你就把它保管好,或者跟小朋友说好玩多久后再还给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别人不给你,你可以……你不必代替他去解决问题,你可以传授技巧。当宝宝碰了“钉子”,他自己就会想出好办法。
“懒”招2:延伸交往圈
如今妈妈们工作繁忙,如何利用自己的交往圈来延伸为能培养宝宝独立交往能力的交际圈?这也是“懒”妈的重要功课之一。
比如,亲朋好友中有年龄相仿的宝宝,大家平时聚会时不妨带上宝宝一起玩,既适合宝宝交往,也便于妈妈交流;社区里的左邻右舍,平时在小区里一起玩游戏的伙伴,大家可以互相串串门,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参加一些网络论坛中的“妈妈群”搞的集体亲子活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信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懒”妈妈们可以尽情享受自己的休闲时光,而宝宝也能玩得尽兴,学到不少交往的方法。
“懒”招3:换个临时妈妈
你和宝宝的互动模式是单一而固定的,而单一的交往模式不利于宝宝交往能力的发展。你可以偷个小懒,给宝宝换个临时妈妈。
你需要先跟一位信得过的、最好宝宝也熟悉的朋友达成共识,把宝宝带去这位朋友家里,请她代为照看,替你执行养护宝宝的责任。第一次的时间不宜太久,可先从半天开始,下次延长为一天甚至两天,让宝宝了解不同的交往模式。去之前,你需要告诉宝宝,妈妈有事不能陪你,需要把你暂时交给某个阿姨半天(或一天)。要让宝宝知道这是一次短暂的逗留,并非遗弃。“临时妈妈”完成任务后,你再和宝宝分享感受,向朋友了解宝宝的情况。
这样能让宝宝适应不同的照料者,也能为他今后与人交往提供方法和学习的机会。
给“懒”妈的话:
宝宝能做的绝不包办,让宝宝自己经历失败比你阻止他去体验有益得多。
懒,并不是不管,而是智慧地旁观,有艺术地懒,有方法地懒。
好妈妈不妨“懒”一点,给孩子提供更多成长、自由、做事和为自己负责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