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家庭治疗,是指以家庭为对象而实施的心理治疗。与以“个人”为对象进行的个体心理治疗不同,家庭治疗属于人际关系方面的治疗,即不太注重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而是把焦点放在家庭各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上。家庭治疗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它认为,在家庭这个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家庭系统内的其他人。这种系统内各成员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可解释一些病态的家庭现象和某些家庭成员的不健康行为产生的原因;而某一家庭成员的病态行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员的心理需要,或被其他成员配合而维持下来。基于这种观点,家庭治疗学者认为,要改变病态的现象或行为,不能单从治疗个人成员入手,而应以整个家庭系统为其对象。
家庭治疗包括许多流派,此处仅介绍由美国心理治疗家米纽秦(S. Minuchin)所创立的结构式家庭治疗,因其更适合于中国的文化和家庭结构。结构式家庭治疗专注于家庭成员中谁跟谁在何时以及如何互动沟通。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对家庭的结构及问题加以评价。因此,本取向的理念是,大多数的问题都是家庭结构有缺陷造成的副产品。治疗的重点包括:协助家庭调整刻板的关系形态,以及重新定义关系。米纽秦的核心想法是,从家庭互动关系形态的角度,最能够了解个体的问题所在,并且必须在家庭结构发生良性的改变之后,个体的问题才能够减轻或消除。
1.家庭互动结构
家庭结构可看作是一组不可见的功能性要求或规则,控制着家庭成员间互动的方式。通过观察家庭的活动或察看家庭成员在治疗中互动的情形,可以了解家庭的结构。观察的重点是,察看谁以何种方式向谁说些什么,以及结果是什么。凭借着注意家庭过程,而不是仅仅倾听,辅导员能够观察出有问题的互动情形。在治疗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家庭互动过程,会透露出家庭互动结构形态。
家庭互动结构可分为三类。
避免冲突型:例如,每次妻子抱怨丈夫时,丈夫总是缄默不语。
互补型:当父亲发脾气时,女儿总是会有些畏惧、服从的表现(强配弱,刚配柔)。
对称型:在充斥冲突乃至暴力的家庭里,辅导员常会发现“对称性”的互动过程(同一类行为的交换)。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振振有辞地争论,丝毫不退缩,最后甚至演变成暴力冲突。
2.家庭子系统
家庭由各种子系统组成,包括:夫妻子系统、兄弟姐妹子系统和父母孩子子系统,等等。每个家庭成员在不同的子系统中有不同的角色。如张先生在父母孩子子系统中是父亲,在夫妻子系统中是丈夫,而在原生家庭中的兄弟姊妹子系统中排行老三。
每个子系统都有适当的任务与功能。如果另一子系统中的成员占据或侵犯一个他不属于的子系统时,会使常态结构产生某种麻烦。例如,在中国家庭中,夫妻子系统的生活往往被父母中的某个成员“侵入”,上一辈不恰当的卷入会导致夫妻子系统乃至其他家庭关系发生问题。
3.边界
保护与提升个体、子系统以及家庭的完整性的情感界限就是边界。边界的两种极端状态,一是疏离,如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代沟的存在,使父母与子女无法彼此了解并形成亲密的关系。在疏离的状态中,个体或子系统会变得孤立,对外的关系会受损甚至恶化。另一是过分卷入,如有占有式亲子关系观念的父母,倾向于插手甚至包办子女所有的事情,掌握子女的一切动态,按照自己理想的模式去塑造子女的一切行为。这种过度卷入的行为一方面增加了子女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剥夺了其独立发展的自由,也可能因子女的反抗而起冲突。因此,边界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家庭成员如果能了解健康边界与不健康边界的差异,并遵守一些有利于维持健康边界的家庭互动规则,家庭的功能就会运作得比较好;反之,家庭功能就会受损。
4.治疗目标
根据上述概念,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减少功能不良的症状,二是通过调整家庭的互动规则及建立更适当的边界来促成家庭结构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