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讲述的是一个有严重口吃的人如何成为英国国王的故事。
一国之君,一个国家的代表,他似乎必须是拥有超凡的才智,过人的智慧,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必须散发着卓尔不凡的魅力,一言一行都必须具有引起民众的欢欣鼓舞。
是的,国王他,必须是一个完美的象征——所有的人都是如此期待的,包括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于是,乔治五世的小儿子——艾伯特王子也这样认为了。又于是,这位艾伯特王子,便开始觉得认为自己是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国王。因为,他患有严重的口吃症,尤其是在需要公开演讲的场合。
一个连话都说不好的人,是没有资格成为国王的,我是不行的。——这是艾伯特王子的认知信念。
这样的信念,让他怎么样了呢?从此他有了一块“心病”叫“口吃”;他的人生有了一个“污点”叫“口吃”;他的身份有了缺陷叫“口吃”。为了消除这个心病、污点、缺陷,他拼尽全力,用尽方法,结果却是失败、失败又失败。于是他开始觉得沮丧,悲观,失望,对自己开始生气,觉得自己无能,对不起父亲,内疚,堂堂一个王子也自讽为“企鹅”公爵——他竟然开始自卑!
最终,这个口吃,只是语言上的短暂性塞车,却在消极情绪和悲观情感的层层包装之后,混合成了巨大的“恐惧炸弹”。而且这个恐惧炸弹,还只是针对“演讲”这单一战场,定点投放。当王子一听到“演讲”二字时,恐惧炸弹就在王子的心中定时定点爆破,时间精准,例无虚发。
王子很恐惧,但他却看不清恐惧的模样。因为他的心正在被一个认知信念所误导——因为我口吃,所以我是任何事情都是不行的——绝对化、固化思维的认知。
王子的这个认识模式是如何运作起来的呢?心中一个错误的信念,先是引发对演讲这个行为情绪上预期焦虑,焦虑导致出现身体上的器官不同寻常的反应,身体上反应加速了行为上的失误“口吃”,当口吃行为再次出现,导致演讲失败,便引发自责,内疚,自卑,最后再次固化对演讲的恐惧。当下一次的演讲来临,恐惧继续如此这般的循环。
是口吃引发了大恐惧?不,是错误的认知信念引发了大恐惧。
全英国的医治“口吃”的“专家”没有一个人能看清王子的恐惧,除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
莱纳罗格想了很多很多方法,让王子接近这个恐惧:行为训练,放松训练,重新学习控制声带,发出声音,增加自身的控制感,用不同的方式将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等等,还有一点,莱纳罗格试图让王子开始喜欢自己的声音。
如果说,王子的“我不行”是一个最大的恐惧认知,那么,莱纳罗格所做的是正式面对这个最大认知信念前的铺垫,从小的目标、易操作的步骤开始,让王子慢慢地增加对自己的控制感,从而减低对恐惧的焦虑。
王子已经在进步了。可惜,他还是没有看清恐惧的实质。直到莱纳罗格轻轻的一句:其实你是可以成为国王的!这时候,王子竟然愤怒了,竟然冲着莱纳罗格咆哮,即便声音已经颤抖不已。
王子他终于知道自己的恐惧了,原来自己是多么渴望当上国王,却又多么的恐惧当上国王。他担心自己不行,又想到自己曾经多么令父亲失望。他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恐惧,可惜他还是没有能够走出错误的认知,依然恐惧。
现实中,因为哥哥的退位,王子却当上了他既向往但又害怕的国王成为乔治六世。
人往往也是如此,认知上明明知道理是如此说的,但要改变,又是另外一回事儿,这就是谓之心口不一。心口不一,说明内心依然存有冲突,依然有恐惧。
要认知上得到改变,其实还需要一些情绪和情感的加入。
面对这位即将就职的而焦虑不已的新国王,莱纳罗格并没有放弃,他只需要新国王的一句话,一句从心底里面发出的话!“因为我是国王,我有这权利!”——
当最终,新国王面对诺大的教堂,冲着他愤怒地、掷地有声地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莱纳罗格笑了。因为,他知道,王子终于变成了国王。
那个过去的畏畏缩缩,胆小怕事的自卑王子,终于变成了有勇气的新国王!因为,他终于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从不敢要,变为我想要,我可以要!
肯为自己的承诺承担责任,接纳了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不行”的这种错误认知。现在,他可以为自己的选择作出承担,作出负责的宣言!同时,这也是从认知理性到情绪情感感性的完全统一。当心口一致的时候,说明这个人内心不再存有冲突,自然就再不会感到恐惧。
就这样,莱纳罗格让王子看清自己的恐惧的实质。改变错误认知,之后战胜了这种恐惧。
当然,这位口吃国王和语言治疗师之间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关于这部电影,心理咨询师的看点可以在:
1、 如何平等的建立咨访关系;
2、 信任是产生治疗效果的关键;
3、 法无定法,一切以来访者为中心;
4、 关系,是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点;
5、 改变认知,需要哪些要素。
而关于这部电影,普通人的看点在于:
1、 要看清恐惧的模样;
2、 克服恐惧的要素在于,你要面对它;
3、 要认识你自己;
4、 要悦纳自己;
5、 接受自己的不完整;
6、 要学会了解自己的有哪些错误的认知信念
附:关于口吃症的一些心理学上的说法:
1.《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3)中的认为是一种口语障碍;
2.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DSM-Ⅳ,1994)将口吃归类为“交流障碍”;
3.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创伤和死亡原因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988)则将口吃归类为“精神与行为障碍”中的“通常起病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其它行为与情绪障碍”中的一种。
4.目前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口吃一种恐惧症,并归类为“社交恐惧症”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