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寄养与人格障碍的调适
(2014-02-15 09:05:54)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一、隔代寄养对孩子成人后心理上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情扭曲:有70%~80%的人可能仍然沿用幼年的方式,甚至去寻找“爷爷、奶奶”一样的恋人,一样的公公、婆婆。一个年轻女子,可能爱上比自己大十几岁,几十岁的男人。
2.人格扭曲:她的人格可能永远保持幼稚的、过分渴望关爱和赞赏的自恋的状态。不愿意长大,不愿意承担个人应有的责任,自我中心,懒惰,仍会幻想周围充满了众星捧月般的关爱。他们会充满浪漫幻想,脱离实际生活,似乎一切都可以得到满足。
3.角色错位:有时他们似乎很懂事,懂得关爱老人,这仅限于他们特别依赖的人:而去关爱更多的人,他们会感到是负担,反而更需要别人来关爱自己。实际上,他们会在“无私奉献”与“极端自私”的两极中挣扎。他们可能在爷爷奶奶面前扮演一个儿子、女儿的角色,替代了父母,凌驾于父母之上。所以他们会排斥父母,总认为父母不孝顺老人,不如他们能陪伴老人。他们也的确更能理解、满足隔代寄养老人的需要。
4.人际冲突:个性的偏激与角色的错位,使他们有恃无恐,如果老一辈人是单亲的会更糟糕,这个孩子会替代了老爷爷、老奶奶的位置,居高临下的对待所有人。当然,他们有小大人一样懂事的一面,有共情的能力,较重亲情。在人际交往中了解老少双方的需要。
家庭关系中到处充满着这样的陷阱:
5.行为偏差:还有一些既依赖又逆反的人,(被动-攻击人格)他们在生活上处处需要家长照顾,可是又处处不满意,挑剔,发脾气。他们可能会过度迷恋一些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嗜好,如烟、酒、毒品、网络游戏等。一旦形成双重的被动-攻击人格,他们需要紧紧抓住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依赖的事,然后又陷入矛盾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去排斥攻击别人、伤害别人。极端者,在他们失望之后,可以把失去爱的创伤,失去心爱之物的挫折,发泄到亲人身上,甚至虐待家长及亲人。他们遇到严厉老人时会多了更多的禁忌,失去孩子的天真,自由与创造力。
6.心身障碍:因他们人格和心理的极度依赖,可能会患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症等等。如头痛、胸痛、哮喘、鼻炎、甚至血液病;以及抑郁、焦虑、恐惧、疑病、神经衰弱、强迫症等精神心理疾病。长大之后,女性可能会患妇科疾病,如痛经、不孕、卵巢肿物等。(例,某位女教师:恋父——晚婚——卵巢囊肿,童年母女关系很不好)
7.终极关怀失衡:他们会对生命担心、厌倦,甚至轻生、自杀,因为他们有与亲人“共生共死”的感觉,想去殉道,尤其是当他们尚未成年,祖父母就较早离开人世时。有一个中专生,由姥姥,老爷带大,每天下学回家一进楼道就会喊:老爷,我回来了/。十三岁时姥爷去世,后来她时常发作呕吐,且有三、四年从来不叫妈妈,闭口无言,陷入忧郁。
8.心理基因的变异:幼年时,当一个孩子选择了某个亲近人的感情,便同时模仿、认同了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他会排斥其他人的意见和行为方式。比如,一旦认同了奶奶,就会排斥父母,一旦认同了父亲,就可能排斥母亲。因为青少年在感性发展时期还不会进行理性的整合,他们喜欢并且习惯用自动化的、安全的思维模式。(似乎跟隔代的老人是最安全的、舒适的)。
更具深意的是:
二、调试方法
1.及早让孩子与隔代老人分开,但要保持适当的联系及情感的沟通。
2.父母要多尽些职责,多关心体贴孩子,给他们安全感、信任感。
3.父母要尽量与隔代老人搞好关系,以减少与孩子的对立冲突。在孩子面前不要过多指责老人的教育方法,私下里可以与老人商讨、建议,请老人理解与孩子分离以及转变教养方式的重要性。
4.充分认识到老人与孩子分离的困难性。因为双方均投注了过多的感情,彼此会产生过度的相互依恋,这种情感脐带很难剪断。
5.了解三代人各自的心理需要,感情需要。每一代人都要承担好自己的责任,避免角色混乱,避免替代他人的角色,同时还要防止自己应有的角色感缺失及角色累赘。
6.请专业心理医生协助做心理分析、人格分析、角色分析,做系统的家庭治疗,以促进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
7.积极寻找家庭中有利于成长的资源,把关爱当成动力,接受特定成长环境的现实与问题,积极去解决。
三、个案分析
某女,28岁,教师,恐惧婚姻十年。表现在三个方面:
(1)谈恋爱七年,同居五年,无法结婚,害怕婚姻,害怕生活负担,怕生小孩负担不起,怕丈夫不可靠。
(2)与父母关系不好,从小被父母嫌弃,恨父亲,又讨厌母亲。
(3)与爷爷关系很好,老人今年已去世。小时候跟爷爷长大,没有奶奶,祖孙俩相依为命。
诊断:角色混乱,人格偏差。
背景: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