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反映你的性格 语气透露你的内心
(2014-02-11 09:14:59)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速度的快与慢
说话超快速,很难被打断的人。
大家身边肯定有这样的朋友,他们的语速飞快,无论表达什么都犹如连珠炮,听话的人如果稍微放松精神,就会错过他们要说的很多话。这样的说话者一般来讲,自我意识比较强,富于言语上的进攻性,在谈话中也会倾向于把握主动,喜欢支配交谈的进程,而且女性因为天生的表达能力更强,所以女性朋友中语速快的更多。讲话快的人思维也敏捷,往往联想比较多,跳跃性也大。
说话慢条斯理,但是富于节奏感的人。
“简约而不简单,立朗西服”。大家对这个广告一定非常熟悉吧,广告中,代言人陈道明的稳健沉着的个性让人印象深刻。据媒体报道,生活中的陈道明语言风格就是慢条斯理的。
当和这样的人讲话时,你的每次发问都不会立刻得到回答,他们往往会慎重地思考一下,然后再用相当慢的语速来陈述他的看法,讲起来简洁而清楚,不喜欢说废话。尹文刚解释说,这样一边说话一边思考的人,生活态度总体来说会很稳健,他们很少冲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总是不疾不徐,反应虽然比别人慢半拍,但是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策却很稳妥。
快与慢的切换反映个体当时的情绪。
本来说话很快的人,为什么会突然变慢?而相反的,一向沉默寡言的人又为什么变得滔滔不绝?说话的方式与人的情绪变化直接挂钩。通常来说,如果不满意对方或者心怀敌意时,言谈的速度就会放慢,因为他想通过放慢速度来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紧张、心里有鬼或者想撒谎的时候,说话的速度就会不由自主地加快,用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尹教授还谈到:“甚至是说话的内容,也直接影响到语速,当你谈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就会讲的快而且多,因为你是在急于表达信息,生怕漏掉刚刚想起的内容。”
说话时的手势与表情
一边说,一边带有很夸张的表情和手势。
外向、活泼的人更喜欢用手势。表情丰富,特别是不停地微笑,会缓和一些紧张的谈话氛围,也能使说话者的表情柔和,这时发出的声音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外向的女性通过自己的笑容可以博得对方的好感,而恰到好处的手势则会增强观众对于谈话内容的印象。但是手势只是谈话的辅助内容,过多的手势就会让对方感觉你过分依靠肢体语言,是表达能力欠佳的表现,而只能借助于动作和表情。
声音的大与小
大嗓门,滔滔不绝,声调高亢兴奋。
生活中的孙红雷与演戏一样,喜欢扯着大嗓门,非常霸气,但眼睛眯眯着一笑,所有霸气都化为柔情。《半路夫妻》后,很多人都觉得管军和孙红雷本人已经合二为一了。孙红雷认为:“这个戏,多多少少对我性格还是有些影响的。说实话,我之所以喜欢管军这个角色,就是我想要通过管军不断地完善自己。”
声音大,声调明快,这是外向的表现,他在暗示着一个信息:“我希望你能充分理解我。”他会是一个豪爽的人,比任何人都重视人际关系。如果他的想法被对方所接受,情投意合之时,他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大,而且充满了自信。尹教授说:“声音的大小同样与地域环境和文化分不开,在国内,东北人声音普遍大,在那里人们都热情开朗,很少压低声音说话;在国外,意大利人是著名的大嗓门,到了英国,则会发现即便是公共场所也会鸦雀无声,因为在他们看来,大声说话是失礼的行为。”
刻意放低声音,低沉甚至喑哑。
喜欢低声说话,是一种很女性化的表达方式,有的人是因为缺乏自信,而有的人则是因为内向的天性使然,他们的声音低沉而混浊,好似在打探对方的情绪似的。他们说话更谨慎,打招呼的过程也更冗长,个性会更温柔,锋芒毕露不是他们的爱好,如果被迫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们会显得迟疑,有时候还会感到忧郁。
如何判断谈话双方的态度?
声音的变化就能告诉你,谈话双方到底谁更尊敬谁。尹教授举访谈节目说明:“当一个人敬佩自己的谈话对象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去配合对方的语音语速和语调,对方说话快,他也就跟着快,对方说话低沉,他也就变得小声,而占据主导位置的那个人,他就会保持自己的节奏。”
如何看出对方是否还有兴趣对话?漫不经心和心不在焉的态度也能迅速从声音中反映出来。当人们情绪高涨时,他们讲述事情时绘声绘色,而且眉飞色舞,语气非常生动,语调韵律感十足,反之,情绪一旦低落和失去了对当前话题的兴趣,他们就会变得漠无表情,声调也会变得单调与平稳,反复出现一模一样的回答,语气词也变得千篇一律,还会出现间断性的走神、集中力缺乏。精神上处于不安,觉得无聊或者懒得回答时,声音的韵律感都会消失殆尽。掌握了这一点,即便是在不能见面的“电话粥”时,你也能顺利地判断出对方到底还有没有心听下去啦。
女孩子发嗲是在讨对方的欢心和引人注意。因为这流露着一个信息:“我跟你们没有距离,我是一个娇柔的女性,请多疼爱我一些吧。”
健康人提示:说话风格也能反映一个人的魅力和性格特点。说话左顾右盼的人通常缺乏耐心,给人不稳重的印象。 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给对方留下很深的烙印,如果你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别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别人就乐于跟你进行第二次交往;相反,如果你在第一次交际中表现不佳或很差,往往很难挽回。所以,务必注意你第一次跟人打交道时的"第一印象"。
“默声”时代,开金口更珍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跟邻桌同事商量事情不必小声嘀咕唯恐惊扰领导,而换用了MSN;逢年过节亲朋好友问候,不再用昂贵的长途电话,改成了从网上下载的千篇一律短信;工作汇报也不必浪费公司纸张油墨、不必担心老板脸色,一封邮件统统搞定……交流从此变得静悄悄的,难道是静默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但是,随着这种新型的生活模式推进,心理的满足却开始枯竭。
M S N
先来说说朋友之间用默声交流。举个例子。通过网上文字聊天,最后见面的网友,大多会有一种差异感或者说不真实感的体验。那就是网上的文字与现实的不一致。在网上聊得很好的人在现实中可能变得陌生。这种陌生感,需要进一步通过面对面交谈才可以彻底消除。
用心理学来解释,也就是说人际沟通,最好的方式是面对面。因为面对面获取的信息最完整,体验到的形象最鲜明,有声音、有形体、有行为甚至还包括气味等等。信息越清晰,越容易打动人,并让人记忆。而如果只有文字这单一的信息,即便是很好的朋友,长期不见面,在你的大脑中也很难形成鲜活完整的印象。印象淡了,情意就淡了。
所以,朋友间的交流时不常通过电话或者见面,来更新大脑中存储的过期记忆。不仅不至于陌生,还会增进感情。有时候,真的别太相信自己的文字感觉哦,呵呵!
短信大战容易受伤的不仅仅是自己
除了朋友,短信或者聊天工具还时不常用于探讨不同观点。对于一般问题,简化的短信,丢两个标点符号,个别错字,那是司空见惯。只要让人看懂,作为最快捷的传递信息方式,那还是蛮合适。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不建议用短信来讨论问题、或者作重大决定。这很容易因不同意见,升级为一场没有口水的“短信大战”。
再举一个例子。两个谈恋爱的男女,男子给女孩发了一条短信,“我们谈了那么久,该结束了!”这条短信,让女孩子吓了一跳,以为是男孩要跟他分手。没想到,当晚,男子就买了结婚戒指,来向她正式求婚。原来男人的意思是谈恋爱的日子可以结束了,我们结婚吧!
不管你的生活中会不会也有这种误会,要想真的理解一条文字信息表达的准确意思,需要语境、语调甚至是表情,及双方文化背景、理解程度、驾驭文字能力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所以单凭短信的“表达”能力,又怎能不出错呢?况且两个不熟悉的人即便面对面交谈尚且容易误会,文字交谈更不能免俗了。
升级为短信大战的,最有可能是在讨论意见中。说话双方都希望以最快捷的文字传递自己的意图。在看不到对方表情的前提下,要想说清楚事情,文字是最不能省略的,一句正常话,在两个人争执的时候,就容易被对方理解为带有攻击性的言语。升级为大战仅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所以,面临争执不妨拿起电话,以免误会;真的要在短信中一争高下,也要时刻警惕火药味的升级。为了更好达成共识,不妨高挂免战牌“今天暂且到此,改天面谈”。免得火气上蹿,伤了感情。
短信不真诚不要怕张口
现在每逢节日,排山倒海如牛毛般的短信轰炸手机。更可恨的是,自己分不清此牛毛与彼牛毛,都是相同的段子。短信没有原创,就失去了祝福的意义。而一般人也很难创作出网络写手的段子,只能甘于随大流了。
人们总是喜欢得到不一样的东西。当大家都发同样短信的时候,你不妨拿起电话,就一句“春节快乐”,立马对方就把你记得死死的。因为那个春节,你是唯一打电话祝福的人。这样看来,表达你的真诚就请张开你的金口吧!
也许聊天工具或短信还有很多应用的场合。但在我们获取便利的同时,不妨多点思考,多点警觉。好东西给我们带来的有时候未必全都是好的。
难以捉摸的神秘光环让人好奇,容易被吸引到你的圈子中来。当对方知道了你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你的神秘魅力就烟消云散了。社会心理学很早就发现“你喜欢我,我就会喜欢你”,进一步研究发现“你可能喜欢我,我也会喜欢你”。
纽约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司各特·巴里·考夫曼博士称,明确收到来自别人的兴趣信号时,你会高兴一时,但很快就适应了,仅此而已。如果对方的兴趣是不确定的,你就会不断地思考,最终你把这种思考视为自己喜欢上了对方,例如:“我一定是喜欢上他了,不然我怎么老是不停地想他呢?”“他爱我,还是不爱我呢?”这样一步步地你就被他吸引住了。
有人对一些本科女生进行研究,证实她们被不确定是不是喜欢她们的男性所吸引,而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她们对他们想得比较多。研究人员指出,导致吸引的不是不确定性本身,而是她们的想法。而且,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她们有着愉悦的心情,这和对方明确喜欢自己时是一样的。当然,这个实验的不足之处是只研究了女性,而且只是她们最初的态度。随着交往的深入,神秘感逐渐消散,这种特殊的吸引力也会逐渐消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