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归属感”和“价值感”
(2014-01-25 09:06:32)
标签:
0635-8238100曹晖曹晖心理咨询心理咨询 |
分类: 心理故事 |
个体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以目的为导向,所有行为的首要目标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正面管教以个体心理学为基础,所有的理念和方法都紧扣这一核心概念。
曾经以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大家都能够意会的,直到陆续有两三位妈妈在课堂上问我:什么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于是我才想到,嗯,这的确是个值得讨论的好话题。
和大家聊一聊我基于阅读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原著以及和美国导师沟通后的一些理解。
归属感(belonging): 孩子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有所归属,感受到自己能够融入一个家庭(集体),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位置(special
place)。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找寻答案:在这个家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who am I)以及我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成为其中的一员(how
to be a part of the group)并占有一席之地(how to find my
place)?在一个集体中有归属感的孩子相应也会很有安全感。
价值感 (significance):感受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价值和重要性,为之做出贡献 (how
to contribute)。
孩子自己对想要达到的这个行为目标并没有清醒的意识。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Children: The Challenge) 一书中说:“孩子们很擅长观察,但在解释其所观察到的现象时却经常出错。”孩子是很敏感的,当他们基于自己所认为的事实,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时,往往会尝试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去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些方式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不良行为”。
举个常见的例子。大家在上学时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班里总有一个学生会在上课或自习时弄出各种动静,在老师提醒后他会安静一小会儿,但很快又开始“捣乱”,直到老师对他进行处罚甚至全班同学都取笑他。
这样的行为通常想要表达的是“注意我吧,和我说点什么吧,不要只关注那几个成绩优异的人”。这个孩子在试图通过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找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如果老师仅仅针对行为做出反应,比如批评他,警告他,惩罚他,孩子从观察和经历中得到的结论是“啊,老师开始关注我了,大家也都在注意我,原来这就是我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式”!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潜意识之中。
所以,正面管教一直强调注意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强调“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强调采取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强调“纠正之前先联结”,强调“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更好”,等等。
在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被动反应只会增强孩子的错误信念,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才更有办法去鼓励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比如:发现并认可这个孩子的优势,让他参与一项有用的任务,对他表示感谢,召开班会(按照正面管教里介绍的方式),等等。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却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并且,我们需要审视自己是否有哪些行为导致或增强了孩子的错误信念,承担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学习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回应方法。
关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还会进一步选择四个错误目的:寻求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当然,这是另一部分内容了。
这里说到的都是错误目的和信念,孩子赋予生活的意义,只是属于个人的意义。阿德勒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社会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两段话: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适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想到许多小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受到惩罚,就让人觉得实在痛心。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
在生命开始第五个年头,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此时,他已经形成“对这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会利用一张固定的统觉表来观察世界:经验在被接受之前,即已被预先做了解释,而此种解释又是依照最先赋予生活的意义进行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超越自卑》
曾经以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大家都能够意会的,直到陆续有两三位妈妈在课堂上问我:什么是“归属感”和“价值感”?于是我才想到,嗯,这的确是个值得讨论的好话题。
和大家聊一聊我基于阅读阿德勒和德雷克斯的原著以及和美国导师沟通后的一些理解。
归属感
价值感 (significance):
孩子自己对想要达到的这个行为目标并没有清醒的意识。
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Children: The Challenge) 一书中说:“孩子们很擅长观察,但在解释其所观察到的现象时却经常出错。”
举个常见的例子。大家在上学时是否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班里总有一个学生会在上课或自习时弄出各种动静,在老师提醒后他会安静一小会儿,但很快又开始“捣乱”,直到老师对他进行处罚甚至全班同学都取笑他。
这样的行为通常想要表达的是“注意我吧,和我说点什么吧,不要只关注那几个成绩优异的人”。这个孩子在试图通过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从而找到自己在班里的位置。如果老师仅仅针对行为做出反应,比如批评他,警告他,惩罚他,孩子从观察和经历中得到的结论是“啊,老师开始关注我了,大家也都在注意我,原来这就是我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方式”!孩子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当然,这一切都发生在潜意识之中。
所以,正面管教一直强调注意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强调“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强调采取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强调“纠正之前先联结”,强调“孩子感觉好才会做得更好”,等等。
在上述例子中,老师的被动反应只会增强孩子的错误信念,只有当我们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才更有办法去鼓励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比如:发现并认可这个孩子的优势,让他参与一项有用的任务,对他表示感谢,召开班会(按照正面管教里介绍的方式),等等。
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却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并且,我们需要审视自己是否有哪些行为导致或增强了孩子的错误信念,承担起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学习使用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回应方法。
关于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还会进一步选择四个错误目的:寻求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当然,这是另一部分内容了。
这里说到的都是错误目的和信念,孩子赋予生活的意义,只是属于个人的意义。阿德勒认为,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社会兴趣以及互助合作。当然,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和大家分享两段话:
所谓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适龄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想到许多小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受到惩罚,就让人觉得实在痛心。
——简·尼尔森 《正面管教》
在生命开始第五个年头,儿童已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付问题和工作的样式。此时,他已经形成“对这世界和对自己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最深层和最持久的概念。以后,他会利用一张固定的统觉表来观察世界:经验在被接受之前,即已被预先做了解释,而此种解释又是依照最先赋予生活的意义进行的。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超越自卑》
后一篇:那些在批评中长大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