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放在我的目标和方向上,而不是用来向别人证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无需用一切甚至生命友情鲜血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压抑真正的感情导致无法与他人亲近,孤独和空虚就出来了,为了消除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就夜以继日的工作和性,以达成成就感和性高潮。
哲学是人做为人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哲学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冯友兰)
非常认真,总爱跟人客气,总是很谨慎,总在顾虑他人的感受。这样的性格是想到保护自己的性格。而他人的好感会使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防御性格被破坏让你有发现真正的自己的危险,所以会心神不宁所以会避开能够得到爱的机会。
无法满足那些冷漠的人的期待就会有罪恶感是因为在心理上仍然依赖着那些冷漠的人能够感觉到自己有资格被对方喜欢才会去撒娇。
人只有拥有一个不会被任何人窥视专属于自己的世界,才会获得真正的安全感,只有拥有这种最基本的安全感,作为人的各种机能才能够运行起来。通过营造这样的世界,把内心的小孩子小心藏好,认真听他的声音,才能合理地实现他的意愿。
幼年没被温情关爱过的人,无法信任他人,担心被拒绝,总觉得会被指责。
越是对自己失望的人,越是想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敬。越是变得多疑。
被支配型的父母养育长大,孩子就会对拥有自己的世界抱有罪恶感。
之所以会莫名其妙地觉得心里不痛快,是因为自己把什么欲望隐藏起来了。
长大成人之后还有着病态的要求,搞得周围人痛苦不堪的人,其实是他们小的时候没被允许做出本该理所应当的任性行为。
小时候能和兄弟姐妹吵架的人是幸福的。一切形式的争吵都被禁止了的孩子,就不得不忍耐兄弟间的一切不当的行为。他们不仅仅要忍耐,更由于愤怒指向了自己,让他们感觉自身成为了“无法原谅”的存在。于是,他们会憎恨自己,责备自己,对自己的存在感到罪恶。
在父母那里满足了撒娇欲的人,是被父母接纳了的人。自我被接纳,才可以形成确定的自我同一性。撒娇欲没有得到满足,甚至被强制性地放弃了这一欲求的人,是没有被父母接纳的人。他们的自我同一性会变得没有确定性,在此后的人生中也一直都会抱有自我不合格
心神不宁,烦燥不安,感觉生存本身很艰难、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时时不安,这些都说明真实的自我与自己所认为的自我之间有差异。
有些父母,面对外人的时候什么也不敢说,只会把自己的孩子当作非难的对象。而对于孩子来说,撒娇欲被父母言辞激烈地训斥过了,只得将这种渴望彻彻底底地排除于意识之个。于是被认可的自己与不被认可的无意识中的自己就分裂开来。自我如此这般分裂后,就会丧失作为“我”的实感,这也就是所谓自我同一性的丧失,从此便不再能感受到作为“自己”的确定性了。总是在焦急地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必须想办法来确认自己正活着,因此总想抓住些什么。如果发现有什么事情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他们就会牢牢地抓住它。
对待外人,也就是离自己远的人,会想要迎合对方的心意,让对方喜欢自己。可对离自己近的人,就变成了“你要这样”的要求了,其实这就是撒娇欲。所谓“这样”,内容本身就是在撒娇。这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求他人溺爱自己。总之,对待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的内心同时交织着爱憎两种极端的感受,这是内心的撒娇欲的意识化。
生存之所以会变得如此艰难,是因为他们已经把真实存在的自我基本上排除于意识之外了,他们只将余下的那很小一部分的真实存在的自我,当成了全部的自我。分裂。
所谓真正的亲密,是指彼此都拥有自己的世界,可以为彼此各自的幸福感到喜悦,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共通的世界。
一个人,只有改变了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改变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才能说是完成了心理断乳。只有出现了这样的改变,才能说是成为了真正的自己。
他人并没有能够 伤害你的力量,他人只不过是他人而已。这就是所谓自立的真正含义。
我自认是他人的负担,所以和他人在一起时,自己也不快乐。很讨厌和人相处,那会让自己心情沉重。认定自己是有生存价值的存在,认定自己能够成为被爱的存在,这并不取决于别人是否喜欢自己。别人是对我们有好感的,是我们没有感受力,没有因别人的好感而欣喜的能力。就算自己不为对方做什么,对方和自己在一起也会觉得很快乐。你也不需要对别人的好感诚惶诚恐。开心坦然地接受他人的好感就好
哪怕多在意他人的目光,他人也没法对你的人生负责。不管你多勤奋地努力实现他人的期待,他人也不可填满你内心的虚无。最终能肩负起你的人生的人,只有你自己。